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3日讯 昨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简称车辆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Vehicle and Mobility,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SVM。同时撤销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建制。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全面爆发,汽车工业也正经历一场百年未遇的科技革命,道路运载领域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加速变革(即汽车“新四化”),不断地颠覆传统汽车的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和技术内核。为应对这场革命,汽车工程系在系学术委员会讨论投票、汽车行业校友征集意见、校内单位多方沟通后,向清华大学申请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通过校学术委员会投票、高票通过,通过校务会审议批准。学院成立后,将继续开展车辆与智能出行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努力为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和满足国家车辆与交通领域的重大需求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我国汽车大国向出行强国迈进。
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教授在校学术委员会汇报
校学术委员会后部分委员与汽车系代表合影留念
学院下设四个研究所,形成“一院四所”布局。“四所”分别为车辆动力工程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智能出行研究所和特种车辆与动力研究所。“四所”覆盖了内燃动力、新型动力、交通能源、汽车设计、汽车动力学、汽车安全、产业战略、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智慧信号、智能出行、特种车辆、特种动力、新型装备等学科方向。
学院建设布局
学院的人才培养将继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研究型、实践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健全的人格和体魄,能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科培养采用大类招生、通专融合培养方案,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视野开阔、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车辆及交通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计划采用1 3教学计划:第一年为大类培养、院系代管,第二年进入专业院系,通专融合培养。本科生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将在现有车辆和动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交通和移动出行,以及未来智能交通系统。
研究生培养将继续在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下进行。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和学校总体布局,适时拓展智慧出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化、国际化和科技领导力。培养类型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涵盖硕士和博士。继续在MEM中心协调管理下招收工程管理硕士。继续招收清华-亚琛双学位项目留学生,继续执行清华-ENSTA双学位项目,继续招收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国际留学生。
学院的科学研究将围绕 “低碳节能、高效安全、智能便捷、特种尖端”四大主题,瞄准国际前沿、国家目标、国防需求,定位于车辆与交通工程共性核心关键技术、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宏观发展基本问题,融合战略高度、学术深度和应用广度,致力于车辆动力、汽车工程、智能出行、未来交通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国际上车辆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等科技变革的重要力量。
未来五年,学院将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动力工程和汽车工程等优势方向上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攻关,依托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力求在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与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操控平台等多个着力点上实现重大突破。同时,针对车辆与交通科技变革趋势,围绕智能出行和未来交通等学科方向上开展交叉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依托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新技术概念汽车研究院,在网联车辆智能决策、车云协同控制、特种动力与车辆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
学院成立后,将与校内其他院系积极开展合作。通过双聘、科研项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模式推进教师合作;通过共建校企联合中心,搭建公共科研平台等方式推进院系间合作;通过校级交叉中心(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交叉中心)做实校内的交叉合作,与土水学院、自动化系、航院、软件学院、电子系、计算机系等积极开展合作,凝聚清华力量联合发展智能汽车、车联网、车路协同、智慧物流、智能出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等。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成立的研究中心,继续与丰田、戴姆勒、日产、壳牌、玲珑轮胎、陕西汉德、汉腾汽车等公司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