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弘忍为他讲《金刚经》,他听到一句话后大彻大悟了,五祖弘忍讲后面的你就不必再学了。那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智慧?让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原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对须菩提尊者说,发菩提心的修行者们啊,应当这样生清净心。怎么“生”呢?下面所说的话,就是生清净心的方法。“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只要执着其中一种,便是着相了,被尘心所蒙蔽,正好与清净心相反,无论你住的是什么心,甚至是佛法,都是污染的心,都不是清净心。这六方面代表了世间一切境界相,都不应该执着。应无所住是把自我的私心、贪心、执念、计较彻底全部地放下,达到心空如洗、一念不生,如此才能生清净心。

为什么要生清净心?静能生慧,《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被蒙蔽,就会活的浑浑噩噩,如堕五里雾中,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因为旁观者事不关己,他执着就少一些;事关当局者的切身利益,他的执着挂碍就多一些,迷惑也就多一些,所以很多时候,当局者就需要请旁观者指点一下。

佛法认为世界心物一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的前提下,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就像《孙子兵法》所讲,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强大定力,如此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明白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就等于打开了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不要着急不要慌,也不要精神焦虑,患得患失,保持冷静,生清净心,这样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自然呈现,至少比慌里慌张要强的多。

六祖惠能金句(六祖惠能因一句话大彻大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