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参训教师、授课教师共话新时代教师职责——

“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心有所信”

编者按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致敬人民教师,也深思新时代教师肩上的职责。

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如何让教育事业为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保驾护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自2010年起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对“十四五”时期“国培计划”实施作出全面部署。立足新起点,“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将如何提升自我?“十四五”时期,怎样为乡村振兴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坚实师资支撑?我们邀请三位“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及他们的授课教师共同讲述,并请专家深度解析。

【教师讲述】

在最需要的地方“传道燃灯”

讲述人:贵州省特级教师、省首批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遵义新蒲新区第十三小学校长刘轶

2014年9月,得益于“国培计划”,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培训期间,我们去了北京朝阳区楼梓庄小学参观体验。

这是一所农村中心校,学生主要是周边农民和外来农民工的子弟。学校把“让每个孩子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作为办学理念,为孩子们营造自信自强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学校参观,讲解员都由学生担任。学校里儿童书吧、阅览室、各类兴趣活动室一应俱全,还有专业教师指导。在每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阳光、自信和向上的生命力。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学校教给孩子们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2014年教师节前夕,让我至今激动喜悦的一幕发生了: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走进“国培计划”课堂,和我们亲切交流。

带着的深切嘱托和培训收获,回遵义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2015年8月,我来到遵义市新蒲新区文化小学,担任四年级(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学校离城区较远,学生都是当地农民和其他乡镇转来的孩子。通过与这些学生、家长的接触,我深深体会到,改变农村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树立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1)

在贵州镇远县报京乡松柏村坪玉教学点,教师组织孩子们排队放学。新华社发

怎样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关键还是要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培养健全人格,引导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

作为“国培计划”的参与者、受益者,我切身体会到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特别是对教师培训的大力扶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办好老百姓满意的学校,这样的努力有价值、有意义!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我会更加执着地走下去。

着眼于教育“未来时”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

在我授课的许多教师职后培训班里,“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是十分特别的一个。2014年9月9日,我正在北师大教九楼里和来自贵州的小学语文骨干老师们进行“如何教好小学古诗文”研讨课,走进课堂,观看教学并和我们交流。

一年后,这个班的学员们给写信汇报,并收到重要回信。回信中,“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指示,为“国培计划”乃至整个教育扶贫事业指明了方向。这个研修班的学员都非常优秀,在培训期间积极投入、勤于思考、大胆探索。最近几年,总是能听到他们的好消息。很多学员由学科骨干成长为卓越教师,刘轶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树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未来世界变化、深刻把握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教育特征、具有认知科学与学习理念、具备复杂性思维和法制意识等,应该成为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我还记得2014年9月9日给贵州研修班上的那堂课,设计思路是请学员们反思自己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通过交流、研讨,逐步明确哪些做法是富有成效、值得倡导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也就是说,学员不仅要解决一时的教学问题,还要思考如何解决未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们希望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他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情怀、持续的学习兴趣、宽厚的学科基础、优异的合作能力、鲜明的探索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大家共同凝聚力量,托举中国教育事业。

让学生感受知识魅力

讲述人: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张克芬

我有幸在2010年成为我校第一批参加“国培计划”的英语老师。那段日子,一线老师和我们近距离交流,专家讲座、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环节,让我这个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传统型老师大开眼界。我思考着、转变着,一个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了心里: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回到工作岗位,我开始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打破以老师讲为主,学生抄、写、记、背的方式,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走出题海,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关于阅读教学,我特别感谢新疆师范大学的刘蓉老师。2010年参加“国培计划”时,刘蓉老师就悉心指导我改进阅读教学,从原来只注重翻译课文、讲授知识点的层面,上升到了培养阅读方法、提高理解能力的层面。2018年10月,当我再次进入“国培”课堂,又见到了刘蓉老师,我激动地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一次,她引导我如何进行行动研究,激励我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

在刘蓉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始带领我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县成立了英语工作室,我经常作为主持人送教下乡,为全县乡级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出份力。我一直记着刘蓉老师在“国培计划”结业典礼上的那句话:“要入乡随俗,但不能随波逐流,记得在困难中保持那份坚守。”

为边疆培育更多“种子”教师

讲述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蓉

多年来,我一直在新疆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学院的同事们共同承担“国培计划——新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下乡、送教进校、线上教学的方式,为新疆中学英语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获得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依托国培项目,我们还与本地教研机构、中小学合作,共同开展英语教育实践与研究,构建“高校教师—教研员—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自2010年“国培计划”全面实施以来,新疆师范大学就是承担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培计划”项目的一支重要力量。年复一年,我们不知迎来又送走了多少一线教师。每每看到他们来时渴望求知的眼神与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泪水,我们都感到充实和幸福。

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2)

在安徽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张巷小学,身患重疾的教师李元芳拄着拐杖带孩子们做课间游戏。新华社发

新疆地域辽阔,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差异很大,英语师资力量也大有不同。参训学员虽然都是各校推荐的骨干教师,但实际教学能力与需求迥然有别,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主动适应,从参训教师的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实施培训,并依照实际水平与需求对参训教师进行分层,实现精准培训。

为了增强“国培计划”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定期开展各类送教活动。我们发现,一线教师非常渴望改进教学方法、获得专业发展,但由于时间有限、学习资源匮乏、理论知识贫乏、研究能力不足等原因,教师们普遍缺乏信心。因此,在培训课程中,我们团队将“行动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教给他们,帮助他们从问题入手寻找突破点,科学把控教学策略与方向,并养成反思习惯。我很高兴地看到,不少教师重新燃起教学热情,走向自主发展。

多年高质高效的“国培计划”项目,为新疆各类中学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带动了各市、区、县、村中学教学质量提升,为新疆城乡中学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祖国的西部,我们将继续发扬“胡杨精神”,为边疆的基础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发挥更大力量。

带领学生体悟文字的美

讲述人: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罗静

夏日里,孩子们从我身边跑过,张张笑脸如花灿烂。我收到短信通知:我的课《学会描写》在2020年四川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展活动获得了第二名。受益于“国培计划”,我在事业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也影响了身边的学生们。而这一切,和一个人密不可分。她就是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校长、语文名师李百艳。

2019年4月某日傍晚,正在批改学生试卷的我颇感苦恼。此时,电话响起,听筒那边传来温婉悦耳的声音:“是罗静老师吗?我是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的李百艳。”啊,这是我的导师!我以远程形式参加的“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李百艳名师工作室”培训,就要开始了。

李老师详细询问我的工作情况、教学困惑。得知我上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时,她关切地说:“很辛苦啊!但行政事务再繁忙,也不能忘了语文老师的初心,要阅读,要写作,要带领学生体悟文字的美。”

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3)

江西黎川县熊村镇极高小学教师江国南在为该校唯一学生写黑板报。新华社发

2020年7月,李老师承担了中国教师教育精准帮扶公益活动“启师·沃土计划”具体任务,牵头组建跨区域协作式工作室。我和其他29位同行有幸加入其中。工作室每两周进行一次线上培训,李老师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学习情况及实际需求,还为工作室的每位老师选了5本书,邮寄到各自学校。

还记得第五次学习时,李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度对话。谈到“如何解决素养和成绩的矛盾”时,她说,语文教学要弃捷径而择远途,要让千姿百态的对话课堂逐渐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思维碰撞、智慧生成,化作一次次精彩的相遇。

后来,有一次,我上完《安塞腰鼓》一课后,很多孩子用日记来记录感受。有人写道:“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喜欢上文学。”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抢着朗诵,每双眼睛都闪闪发光……

李老师与我,山海相隔。但在“国培计划”的帮助下,山海不再遥远,我也经由李老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希望,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能经由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挥教师“导体”作用

讲述人: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百艳

2019年4月17日,“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李百艳名师工作室”举行授牌仪式。工作室12名成员中,有来自四川凉山的罗静,她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参加研修。2020年7月,我又承担了中国教师教育精准帮扶公益活动“启师·沃土计划”跨区域协作式工作室建设项目,致力于和上海、四川、云南的老师组建教育共同体。罗静和四川凉山、云南保山的29位区县种子教师共同进入工作室研修学习,并担任第一小组组长。

构建跨区域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善区县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唤醒他们的专业自觉与自信,培养一批专业情感浓郁、人文底蕴厚实、教学业务精湛、有一定影响力的火种教师。在我看来,罗静就是这批种子教师的优秀代表。我多次利用线上远程培训,为她鼓劲加油、答疑解惑。

罗静提问“课堂上如何摒弃无效对话”,我就用教学实例启示她,将学生的思维当成逻辑起点,以“真对话”引导学生。针对罗静在作文教学上的困惑,我启发她,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唯有关注生活,才能体验独特。我们还为区县教师推荐一批专业书籍,滋养他们课堂教学的底气与灵性。

因为“国培计划”,我和罗静相识相知。我心中最大的期许,就是点燃每一位像罗静这样的语文教师,发挥教师“导体”作用,发展学生主体魅力,以魅力语文成就魅力人生。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0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