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个成语,是指不正派、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不严肃或不实事求是。还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里也包含有三和四这两个数字,比如朝三暮四、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等,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数字而非得是三和四这两个数字呢?

人们常说不三不四是什么意思(总听有人说谁谁谁不三不四的)(1)

古人以天为一,地为二,天地人为三。《说文》有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二为地之数。天一地二。三为天地人之道。三的本意除了作为一个数字的概念,还表示多数和多次,比如三思而行、三缄其口等。后逐渐成为事物整体的指代,深得古人的喜欢。

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还有夏禹、商汤、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苏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此外,古代还有奏曲之法叫“三叠”, 即古曲咏唱时将某句反复再三,著名的《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亦有许多“三部曲”;汉字组合则有三水成淼、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金成鑫、三日成晶、三石成磊等。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

四为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说文》有曰:口,四方也。八,别也。口中八,象四分之形。《说文解字注》又说:谓口像四方。八像分也。四的词义除了序数第四之外,也指事。后逐渐包含周全、称心的说法,取事事称心之意。与三一样,四这个数字也深得古人喜欢。

人们常说不三不四是什么意思(总听有人说谁谁谁不三不四的)(2)

关于“四”这个数字,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故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文房有“四宝”:纸、墨、笔、砚;文人有“四艺”:琴、棋、书、画。总之,古人多视“四”为吉祥和称心如意之义。

人们常说不三不四是什么意思(总听有人说谁谁谁不三不四的)(3)

于是,人们将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斥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在其《水浒全传》第七回中就曾用到过这个成语:“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