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8章智慧启示(道德经第七十二章)(1)

【帛书甲本】

□□□畏﹦則大□□□矣母閘亓所居毋猒亓所生夫唯弗猒是□□□□□□□□□□□□□□□□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帛书乙本】

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毋狹亓所居毋猒亓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罷而取此

【王弼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辩证本】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人民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则更大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执政的人,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让他们得不到安宁;不要压榨人民的财货,使他们无法安身。能不如此,人民才不会厌恶你,才不会带来莫大的祸乱。所以,圣人虽是自知已能,却不自我显扬;虽自知已力,也不自显高贵,只是采取“无为”、“处下”的态度顺民而已。取前者而舍后者,又怎会陷民于不安呢?

前人校注:

自心神明正直无私,威不可犯,深可信畏。此有道者所以循自然之理而无不敬,不敢妄为也。

——范应元

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窄也。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淡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

——河上公

不厌于物,亦不为物所厌。卑以自牧。却外慕,取内乐。

——司马光

心者神之所居,身者气之所生。神气同出于道。人之运用,非神气则不能生矣。神气不可须臾而离。神清则气爽,气浊则神昏,故常当虚静以存神,谦柔以养气,循自然之理以应物。

——范应元

不愚弄社会人民 自爱而不自贵

文字的问题要先说明一下,“厌”这个字,现代普通的解释是“讨厌”之“厌”,可是,古文有时候是借用,作为“压迫”的“压”字解。“民”字,也不能看做专指老百姓或指国民。秦汉以前书中的“民”字,相当于现在白话文中的“人们”、“人类”,如果当成“老百姓”、“国民”的观念看,会把古书读错的。

“民不畏威”,一般人并不怕政治的权威,政治到达最高的成就时,就是天下太平的盛世;当道德的政治达到不需要威权的时候,人们会自动自发呈现出道德,不需要刑法了。道德的政治,做到没有任何形象上的威严时,才是真正的威严。当然,这要靠每人自动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依靠外在刑法的管制。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是玩弄的意思,“居”字真正的意义是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社会。“无狎其所居”这句话,就是大政治不玩弄这个社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政治。

如果要严格研究这句话,需要列举古今中外某些大政治家如何玩弄这个社会。但是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会愚弄社会,也就是后世所讲“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丧失道德。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玩物丧志”,自己的情操会堕落。“无狎其所居”,也是这个道理。

“无厌其所生”是不要压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的道德能持续发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面的“厌”字应念成“压”,可是不能死啃文字。研究训诂之学,又叫做小学,所以我常说要认得中国字。例如一个“张”字,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姓氏,另外还有开张大吉、紧张等等,这些“张”字都因转借而用法不同,各有其意义。上古的字,只有几千个在运用,所以,同样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多种观念。现在用白话表达的话,有时候要用好几个字才能表达一个观念。这属于外文的方式,而中国文字不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很多观念。

“夫唯不厌”,因为你不施加压力给社会人民,“是以不厌”,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压迫,自然会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乐。我们看动物世界,只要合于天时地利,那些动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是讲一个道德领导的哲学,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哲学。人要能够自知,要有自知之明,老子在第三十三章讲过“智”与“明”两个字,就是“知人者智”,能了解别人,那是聪明智慧;“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才算明。天下明白人很难找,真正的明白人,就是能够了解自己,但是,人永远不了解自己。所以说,只有圣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没有主观的成见,达到无我的境界。圣人也能够做到自爱、自重;能够尊重自己,才能够尊重别人,也才能够爱人。但是圣人“不自贵”,自己不认为高贵,不像一般人有了学问、有了地位、有了钱,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那就完了。那是彻底的凡夫,平凡的人。“故去彼取此”,真正的自知自爱不自贵,就是能舍弃了自贵自见,那才是圣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