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1)

张三丰:风日清于酒,水云淡若诗

对于如我这样一非道家中人,二不看武打小说的人来说,写张三丰有点鬼扯的意味了,但张三丰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对历史不是太熟悉之人,也是知道他大名的,尽管来源大多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获得的。

在我的印象中,张三丰是个如同吕洞宾一样的人物,即是一位有历史原型,但被后世神话了的道家先祖,而他有别于吕洞宾的地方在于,张三丰不但在民间,且在正史中,亦是大名鼎鼎之人;而吕洞宾则更多的是止于民间神话。

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号三丰,武当派开山祖师,道成于元,兴于明,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亦有多种说法,但辽宁阜新铁铁地认定是他们家乡的先贤,他在元代时并不彰显,而在明代则声名大涨,曾被多个皇帝封为真仙或真人一类的封号。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2)

正因为张三丰的出生地说法颇多,而辽宁又是其中主要的说法,于是,我们的邻居韩国便有学者考证出张三丰是辽东济州岛人,当然就得出张三丰是韩国人的结论,并且还就此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是搞笑。

这里有个问题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无论是官方还民间,都将张三丰定义为宋元交替之人,而实际上张三丰同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要是按时间算,他也应该算是金朝人士。

因为,中原的大片土地,早就是金人统治上百年的时间了,要说是辽东,更是同南宋王朝完全的不搭界,张三丰是随着金朝被灭后进入元统治时期,估计这是现代以宋为正统的观念在作怪吧。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3)

我其实对张三丰并不是太感兴趣,但有一次看《罗辑思维》时,听罗胖说道,大家都在黑元朝,但对元朝念念不忘的是大有人在,比如张三丰,一直是以大元遗老自居,遂产生了好奇之心。

罗胖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在据说是张三丰留下的诗文中,至少是能看见这个词,所以,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事实作支撑的,当然,前提是这些诗能确定为张三丰所作,因为只有入明后,方能自称“大元遗老”,而元代近百年,他早已是百余岁之人了,可能吗?怀疑。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4)

这是据说张三丰所写的《无根树》组诗中的一首,对这组诗后世是推崇备至,说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我不是教中人,识不得其妙,难以作评,反正感觉是劝人静心修道,远离红尘云云。

署名张三丰的诗很是不少,我粗粗地看过几首,不是说仙便是论道,如《上天梯》一类,了无情趣,但其中也有些清新可人的句子,比如标题这“风日清于酒,水云淡若诗”,便是他一首《题自画像》中的诗句,只是不知是否真为他所作。

我并不是无端有这样的怀疑,因为有些诗实在是太神奇了,不是诗写得神奇,而是写作的时间神奇,直让人惊掉了下巴,比如下面这首诗: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5)

最宜听是读书声,隔院传来字字明;

杨柳当窗草满地,春宵雨过一斋清。

这首诗名为《听梦九子思敏读书》,虽写得平常,倒也是有些意境的,读来还算有点点的感觉,从标题中能看出,是为一个叫梦九的儿子所写,但是,这梦九是何方神圣,能让鼎鼎大名的张三丰留下诗作。

说来吓人一跳,这梦九是清康熙年间人,名汪锡龄,字梦九,号圆通,曾做剑南道台观察,后来亦是道家人物;据说得张三丰真传,至于传了些什么,无人知晓,书载为“所传秘密,不可殚述。”他后来因编撰《张三丰全集》而扬名。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6)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张三丰是生于1247年,也就是说,他是南宋人,1279年南宋覆灭后,由宋入元时大概三十余岁,如果他活得够长,那么他的主要生活时期是在元统治时期,如何能在大清王朝时看见他的身影,这必是后人杜撰而为,所以,这诗的作者难道不可疑吗?

宋朝到清朝,这中间可隔着数百年的时间,不说按常识来看,即使是偶有特殊的事例,这也是不可能之事,但却偏偏有人相信,没办法,反正我只是把这张三丰当作神仙来看待。

现在对张三丰的主要话题,一是武功到底有多强,二是他到底活了多少岁,网上一片的争议声,实在是可笑之极。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7)

前者主要是列举金庸小说中的情节来争辩;他是小说《神雕侠侣》及《倚天屠龙记》中主要人物,是天下武林泰山北斗级的第一高手,创武当派,门人桃李天下,是唯一能同武林第一门户的少林匹敌的武术教派。

以小说人物来比较战力高下,这本身就充满着关公战秦琼的意味,就如同好事者争论三国中谁是第一战将一样,有说典韦的,有说吕布的,当然,关羽、赵云一类的也是候选热门人物,但这些好歹有正史作参考,而张三丰则只有金大侠的小说来佐证,以小说家言作论据,这可信度就只能呵呵了。

后者则根据那不靠谱的史料及野史,甚至是传说来论证,有说两百岁的,有说五百岁的,只是说到后来,连作者自己都不敢相信了,一个“也许张三丰现在还活在我们中间”打了总结,但是,主流说法是采信“专家”所说,享年212岁,我反正是严重怀疑中。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8)

历史上神龙见首不见尾之人多多,如鬼谷子和姜子牙一类,而如张三丰在宋、元、明及清四朝史书皆有涉及之人,怕是绝无仅有的,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道教的兴盛,二是皇帝期望能长生不老,因为他毕竟是传说中的长寿之人,且总是在民间的那个角落中,传来他若隐若现的身影。

正史中张三丰的资料并不多,主要集中于朱元璋和朱棣派人寻找他一事,他长相异于常人,史书以“龟形鹤骨”四字形容,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是个络腮胡子,梳着一个抓髻,披一件肮脏不堪的百衲衣招摇过市,人称“张邋遢”。

他不慕荣利,云游四方,遁世清修,居无定所,穿山走石,铺云卧雪,是个声望弥高的得道高人。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9)

史书说他于洪武初年,在武当山立足开派,并无武功高强的记载,倒是说他精通佛儒道三教,与人言时,“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

这里要注意的是,史书中没有武当派一说,只是说 “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而所谓武当派乃是后世之人对此教派的称谓,最早是出现在清代武侠小说中,张三丰们只是修道而已,至于他们如何称自己,便不得而知了。

洪武之时,他已是百岁以上之人,这在当时绝对是长寿之人了,于是朱元璋便遣人诏他下山,以论长寿之道,谁知他“拂袖长往,不知所在”,于是,全国便掀起了寻找他的热潮,直到永乐之时未退。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10)

后来的他便如同云鹤般的杳然无踪,“寻访无着”,尽管朱棣在武当山大建道观示好,却也总不见他的身影,但却不时又有他的消息传来,行踪很是鬼魅。

更有人著书说他在陕西宝鸡死而复生后,入蜀地见蜀献王朱椿,后复入武当,云游襄汉,直到大清雍正朝还有人称曾遇见过他,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很多文章中声称他是元代的文武状元,还曾当过县令,这一看便是打胡乱说的民间故事,元代立国40年后方才开科取士,加上他在南宋的时间,那也是70岁开外之人。

即使参加元人第一次的科举,这把年纪如何能得状元,何况还“文武”,似乎全国就他一人参加考试一般,而文状元历代都是留在中央任职,如翰林院一类,武状元则肯定是要去军队任职的,如何会去当个区区的县令,不是智商低下之人是绝对不会相信有此一说的。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11)

我认为,历史上也许有张三丰其人,他也是个长寿之人,活个百余岁也是有可能的,而武功天下第一之说,是弟子们及信徒为提高师宗而为其张势之说。

至于他到底长寿几何,后世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臆测,我铁定地坚信,所以元以后有关他的传说,都是假李逵些在作妖,是借他的名字神化自己,以达到招摇撞骗之目的,或为自己的作品作依托,都是不可信的。

写完张三丰,我是失落满满,原因是正史中记载他最后的身影是出现在雍正朝,就是说他至少活了五百多岁,这样的记载如何能让人信服,所以,我以后对所谓的正史,也只能作个参考,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概说的就是张三丰这样的人了,唉。

张三丰为什么能成武当派(他是武当派开山始祖)(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