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1)

文 / 金泽香

表情包发源于网络,是新媒体时代继文字、语音、影像之外又一重要传播符号,说它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一点不为过。它之存在已然是网络产品的标配,就算产品内未嵌套表情,网友在交流中也会借助字符和图片手动制作。学者彭兰这样定义表情包,“用于表达表情和情绪的图片,它可以由真实的人像、动漫人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候还会辅以文字,特别是网络用语。

表情包作为一种新兴表达符号,在网络交流场景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文字,曾经有网友发出一连串表情,通篇无一个文字,表情符号所隐含的意思,竟被围观者准确破译。

表情包到底有多受欢迎,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

据腾讯官方数据统计,2018年在通讯软件QQ上,9亿用户总共发送表情包约3187亿次,其中“龇牙笑”表情发送量第一,高达303亿次。而2017年通讯软件微信的用户每天发送表情超过6亿次,一秒发送表情超过6944个。

大家为何热衷使用表情包,以下四点为常见理由:

为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表情符号这一事物,本文采用传播学、社会学等观察视角去探析表情包流行现象背后的客观原理。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2)

一、表情符号的由来与影响其进化的因素

表情包有字符与图片两种。相关资料显示,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笑表情符号“:-)”。

但是,马赛尔·达内斯对时间与首创人持不同看法,他在《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型社交方式》一书简要交代表情符号发展轨迹。他认为,笑脸表情“:)”是由美国平面艺术家哈维·罗斯·鲍尔(Harvey Ross Ball)在1964年创作。大家熟知的圆形小黄脸表情emoji,最早出现的一批由日本电信从业者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于1998年设计创作。马赛尔·达内斯称“emoji”源自它的日文名“絵文字”——“e”的意思是“图”,“moji”代表“字母、字符”,意为“图形文字”。2011年,苹果发布第5代移动操作系统,将emoji纳入其中;2015年统一码联盟发布的U nicode 8.0中增加了许多新表情符号(包括可以修改肤色的笑脸表情)。

emoji到今天仍是主流表情符号,人们可在各类软件见其身影。至于早期的“:)”符号,在今天又延伸出“颜文字”类别,区别是符号更为多元,表达更为形象。

其实对大多数中国大陆网民来说,影响至深的,并非马赛尔·达内斯上述提及的表情,而是1999年腾讯OICQ(后更名为QQ)即时通讯软件里嵌套的网络表情,大家通过QQ聊天,方对网络表情有所了解

网络表情之进化,与两大因素有关:

一与网络发展环境有关。以前网速较慢,表情符号以纯字符和静态图为主,现在带宽升级,动态图随处可见。

二与网友审美趣味有关。网友是表情包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受欢迎的表情包自然使用者多,知名度更广。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3)

二、从符号语义看表情符号的潜台词:象征、明示与暗示

上文多次提到“表情符号”,何谓符号?

简单来说,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现代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对符号给出更为细致的解析,“我们通常会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事物。首先,对于事物本身我们会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第二,我们会考虑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我们会将第一项与第二项联系起来理解,如此,它就能够给我们的思想传递关于某个事物的意义。这样,它就是一个符号。”

在皮尔斯看来,符号分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他将象征符号解释为“按照一定的习惯,肯定可以被解释为指代某物”,比如情侣之间,赠送巧克力、玫瑰,绝非单指巧克力好吃、玫瑰好看,而是指代爱情。又如,大家熟知的狗头表情,它在聊天语境里,并非指狗头可爱有趣,而是表达自嘲或反讽的情绪。

符号具有明示和暗示的意义。如比心、送花的表情符号为明示义,直接表达赞美、感谢之情;乌鸦从头上飞过、手捧西瓜的表情,则暗示尴尬无语、围观八卦。

象征、明示与暗示,这些被重新赋予的语义,其实与表情符号本身无关,全然仰仗人们对符号进行主体关联和再次演绎。

以吃瓜为例,对不曾上网的人来说,吃瓜就是吃瓜,与八卦无任何关联,倘若有人较真,要找网友问个明白,大概网友也难以回答。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一样,自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它较传统文化最大之不同在于草根、无厘头,一般人很难从文化流变与后现代解构层面道出一二。总之,正因网民对符号所指达成的共识,表情符号方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否则歧义丛生,为人们沟通交流制造壁垒,表情符号难有今日流行之局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4)

三、表情包映射虚拟世界的三大现象:身份认同、虚拟人格、情绪宣泄

(一)网民借助表情包表达身份认同的意愿

网络世界不可能是现实社会的纤毫复现,但建构规则相似,缺乏族群与秩序,都不足以称为社会。族群由无数个体组成,一般来说,融入族群带给个体安全感和归属感,否则不被认同的个体,失却的不仅是与外界发生联结的机会,还有个体是否存在的自我怀疑。单就虚拟世界来说,初始化ID由一串字符组成,若不对其赋予人格化运营,ID仅仅是字符串,一旦给字符取昵称、换头像,则表明ID从原始机器代码身份归属于网友。

表情包种类繁多,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的聊天场景中,它起到的作用不仅为传情达意,还有寻找同类。比如在一个新建的群组,有几个人特别喜欢发送暴漫表情包,说明他们同属暴漫爱好者,对同个事物的喜爱心理,可天然拉近他们之间的社交距离。

张宁教授在《解读表情包:网络亚文化的快速繁荣》一文中表示,“表情包的使用者多为青年人,他们希望通过有趣的表情、简洁的文字传递某种独特的意义,这样既显个性,又体现了对某种社会身份的归属意愿。”可见,表情包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情绪表达,根据表情包的类别,还可看出使用者的审美趣味和使用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被视为网络亚文化的表情包,近年频频出圈,一再被官方媒体公开使用,包括线下商超张贴的告示牌,也频现幽默逗趣的表情包。这是否说明表情包已从亚文化转向网络主流文化,目前不便定论,但应注意它已呈现从边缘转向视觉表达系统主流之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5)

(二)拟剧理论、虚拟人格与表情包的关系

每个人在网络中的形象,可能与现实相似,也可能完全不同。

在网络传播中,通过与网络虚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被称为虚拟人格。虚拟人格具有情境依赖性,只在相应的网络环境中呈现。

虚拟人格与情境的关系,可用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来解读:

一般人在好朋友和在父母面前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在教授面前和在联欢会上展现的形象也是完全两样的,因为参与的各种场合决定了人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来表演。人们首先要了解处于同一情况下其他人的信息,再提供关于自己的信息。

外部环境、虚拟人格、表情包三者联动的关系,我概括为一个公式:

外部环境>虚拟人格>表情包,也可理解为:网络(社会)>人>语言。

表情包是网络语言的一种,环境影响虚拟人格的设定,选取何种风格的网络语言,需看虚拟人格的诉求。比如平时喜欢发送暴漫表情包的用户,在气氛严肃的公司群不得不选取中规中矩、意义明确的表情包,当然也可直接回复如“好的”“收到”等不泄露任何情绪的文字。

上文提到个体依据喜好发送表情包,从而发现同类,与此处提到表情包受虚拟人格设定,二者看来有所出入,其实并不矛盾,任何事物,均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动态眼光看待事物发展,它们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侧重点。比如,依个人喜好发送表情包,是对外彰显内在意愿;受虚拟人格所限发表情包之行为,是对虚拟人格的外化。

也许有人问,辅助实现虚拟人格之外化,难道只能靠表情包吗?当然不是。它与文字、声音、照片、影像同属表达元素,都有表达展现的能力。但是表情包较之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可同步传达即时信息和情绪,并且具有随意、便捷的特点,简单来说,相同时间内,表情包的信息含量大于纯粹的文字、声音、照片,并且更全面和准确。打个比方,结束聊天与人告别时,文字或声音各自表达的是“再见”的意思,道别者的情绪不可感知,或者不易察觉,若换作表情包则可猜测一二,比如发送的表情图片笑没笑,笑是大笑还是微笑,比之文字和声音多了情绪的表达。

(三)表情包成为人们情感宣泄的表达工具

尼尔·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表情包无疑是娱乐年代的产物之一,表情包比其他表达符号更为直接,被人们追捧的表情包,有好看温暖幽默的,也有简单粗暴直接的,为何其他事物人们惯常持有审美视角,而对待表情包,美或丑均有拥护者呢?

甚至衍生出一种叫“斗图”的娱乐。斗图斗什么?斗谁的表情包更有趣、给力、无厘头。

这一切依赖于网络土壤而生,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娱乐时代之娱乐成分,很大一部分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因为匿名,人们胆敢放飞自我,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被隐藏的情绪可堂而皇之地诉诸于网络,简单直接的表情包因而成为网民宣泄情绪的工具。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6)

四、从表情包这一流行现象得出四点启示

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表情包在网络大热,是人们常用的表情符号,它为促进传统表达系统朝向多元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表情包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朱思韵在《表情包作为青年文化,是文字想象力的匮乏,还是公共讨论的新可能?》一文中提出隐忧,“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将包括表情包在内的图像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表征,体现为感觉优于意义、直观优于概念、图像优于词语。这一方面清晰地解释了表情包风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难免让人对表情包生出质疑与担忧——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和主导性是否会被表情包削弱乃至威胁?”

表情包对整个表达系统起锦上添花还是秩序重塑之作用,仍有待观察。另外,正因人人使用表情包,如何正确使用,反而值得思考,以下分享几点感悟:

(一)交流的是观点,不是情绪

表情包强调的是“表情”,在以观点交流为主的聊天场景中,频繁发送表情包反而不利于观点陈述的连续性,同时可能为阅读者带来文本割裂的感觉,建议在此类场景以文字表达为主,表情符号仅作适时点缀。

(二)认识拟剧本质,客观看待虚拟与真实的关系

上文提到拟剧理论,社会是舞台,人人是演员,表情包是虚拟人格的外化。一方面我们应理解他人因某种需要进行表演的动机,另一方面不据此做出总结性的判断。

(三)表情符号是观察情绪的风向标

无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己使用表情符号,细心观察均可从中看出对方与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是无意识继续听之任之,还是加以干预,在于各人如何应对情绪。网络宣泄情绪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明显受情绪牵制,并非理智之举。面对他人、自己所涌现的负面情绪,不妨从如何缓解的角度进行干预,一味沉溺和硬性对抗皆不可取。

(四)增强法律意识,谨防侵犯他人肖像权

“葛优躺”是网络知名表情包,2016年7月,艺龙网在微博以此为配图,植入业务广告,被葛优以侵犯肖像权之由告上法庭。经法院审理,艺龙网侵权事实成立,被判以公开道歉和现金赔偿的处罚。此案说明,表情包具娱乐性质,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图文与画面是否侵犯他人权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表情包(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7)

五、写在最后的话

比起某些传统文化符号,如文字、语言,表情包既无悠久历史,也无厚重分量可言,它依托网络而生,它是大众的、流行的,是网民狂欢的产物,更偏向于一种网络现象,而非一种文化符号。

这其实亦预示表情包未来发展困境:是继续以野生状态成长,还是步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若是前者,则意味表情包极可能如昙花绚烂而短暂;若是后者,说明表情包未来不再是一个简单粗浅的表达符号,它势必承载与社会、文化、经济、传播、心理等相关的责任。

所以,当我们谈论表情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从现象看本质的深层思考。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出真知灼见。

你对表情包怎么看?欢迎在评论里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