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写陈情表的李密一般被当作是西晋人,但华阳国志里记载他早年多次出使孙吴,受到吴主的赞赏,而这个“吴主”一般被认为是孙权。实际上孙权去世的年份离西晋已经很近了,蜀汉灭亡时李密四十岁,而孙权去世时李密二十九岁,二者仅相隔11年。

朱然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诸葛瑾、步骘、陆逊等人纷纷去世后,功臣名将里唯有朱然还在世,朱然这时患了疾病,病情渐渐加重,孙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派人给朱然送食物和药,每次都要亲自接见朱然的使者,“入赐酒食,出送布帛”。

如果只看后面的部分,那这段记载其实很正常,就是刻画孙权朱然这对君臣之间的深厚感情。但作者又刻意提到朱然病重时孙吴的功臣名将里只剩他一个还在了,说明孙权所不愿失去的不仅仅是朱然,还有和这些功臣名将们的共同回忆。

其实朱然病重时全琮还没有去世,朱然当时的官职是左大司马、右军师,全琮则是右大司马、左军师,这俩人就是吴国的左右护法,并且全琮也是孙吴的开国名将,还被后世认为是鲁王党的头号人物。但他和朱然在同一年去世,也就是孙权的回忆还有吴国的顶梁柱同时消失了。

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连他都当上了孙吴军界的台面人物,说明满朝文武其实几乎都是孙权的晚辈了。孙权最后托孤给了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五人,除了孙弘出身不明外,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吕据是吕范的儿子,滕胤是孙权的女婿,孙峻是孙权的侄孙,孙权的近臣里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平辈人了。

在朱然和全琮去世的第二年,两宫之争由孙权自己画上了句点,太子被废,鲁王被赐死。孙权已经没力气也没兴趣再陪手下这帮大臣继续玩了。史通里记载孙权末年命令太史丁孚和郎中项峻一同撰写国史,但二人水平有限,等到孙亮继位后命令多位大臣访求往事,才得以开启修史工作。

在故人们纷纷离世后,孙权已经成了活在过去的人,这次草率的修史活动应该是他去世前的临时起意,目的是追思往日时光,结果到自己去世都没什么成果,变得没头没尾。

孙权的孤独在当时似乎是一件公开的事。三国志记载魏将王基担任安丰太守期间,吴国扬言要入侵扬州,王基却表示现在“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孙权如果亲自出兵则会担心内部出问题,派遣将领出兵则旧将已尽,新将又不被信任,因而孙权根本出不了兵。连敌对的魏国的王基都知道孙权已经没有信得过的人,吴蜀则更不用提。

在以剧情刻画见长的真三国无双6里,一众历史武将的退场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曹操死前总结了自己一生的霸道,刘备诸葛亮向后来者传承了自己的意志,孙坚孙策周瑜还在一心挂念孙吴,就算是司马懿和司马师,也算是为司马家族的飞黄腾达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唯独没有孙权去世的场景。

孙权原本就活得太长,以至于活到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所熟悉和引以为傲的人和事都已经作古,需要让史官访求往事来追记,他所留下的政权也很快变作一团乱麻,诸葛瑾、步骘、全琮、吕范等权臣的后人在一场场变乱中纷纷殒命。

在传奇模式的东兴攻防战里,作为孙吴守望者的丁奉在胜利之后,眼前浮现出了过去得孙吴诸将齐聚一堂欢声笑语的幻影,但马上又要面对故人已逝,自己孤身一人的现实。东兴攻防战发生在孙权去世的第二年,当时主政魏吴的司马师和诸葛恪一般被认为是孙权的晚辈,但司马师只比孙权晚死3年,诸葛恪只晚死1年,他们的活跃年份绝大部分和孙权是重叠的。现实中这个守望孙吴的人,其实就是孙权本人。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

虽然这游戏里回避了孙权后期的昏庸事迹,实际上制作者非常了解这些事,在同一家公司制作的三国志14里,就专门在高平陵之变的剧本介绍中提到了孙吴朝堂的乱象。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3)

在最新的真三国无双8里,魏蜀两国都描写了后期剧情,唯独吴国在合肥新城之战后就成为了完全的背景板。这大概是因为孙吴政权中后期的环境确实过于复杂,已经很难概括为“创业”、“北伐”或者是“生存”了,但制作者在处理孙权的结局动画时,对于孙吴朝堂和孙权本人心境的把握达到了相当传神的地步。

空无一人的大殿中,孙权独自坐在龙椅上打盹。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4)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5)

半梦半醒间看到了故人们的幻影。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6)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7)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8)

孙权想要追随而去,却一个趔趄,倒在了水边,眼睁睁看着大家离去。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9)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0)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1)

如果不是因为动画里孙权的形象过于年轻,而且最后画蛇添足地让练师上来给了个大团圆结局,可以说完美还原出晚年孙权的状态了。

军师联盟中的晚年司马懿其实更加契合晚年孙权的形象,司马懿直到去世前都还是十分得志的状态,而非这般万念俱灰的模样。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2)

个人玩过的同人游戏姜维传和小虎传都描述过孙权之死的场景,并且都是比较哀伤的基调,一个迟暮的英雄在悔恨自己做过的错事,一群心怀鬼胎的大臣在计划怎样斗倒其他人,让人丝毫看不到政权希望。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3)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4)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5)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6)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7)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8)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19)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0)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1)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2)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3)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4)

作为六朝第一个皇帝,孙权因为前智后昏的表现经常被拿来和梁武帝萧衍作比较,萧衍被诟病不如孙权的主要原因是他最后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下场极惨。和孙权比较相似的是,因为过于长寿的缘故,萧衍作为和北魏孝武帝元宏一个时期的人,却比北齐神武帝高欢去世还晚,活到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时代。

“多寿则辱”似乎成了一个魔咒,如果孙权再多活十五年活到萧衍那个年龄,比司马昭去世还晚,面对朝堂上一群至少是自己孙子辈的陌生人时,最后难保不会和萧衍一样变得毁誉参半。而本位面的孙权,死在了毁誉参半的路上。

孙权晚年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略论孙权凄凉的晚年)(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