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出现墓志铭,特别是明清两代。如果你多留心的话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名人和高官的墓葬外,小官员的墓志铭中大部分的官职都是中宪大夫,而且前面会有诰授两个字,很低级的官员极少,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古代的官荫制度有关,你看到的那些所谓的中宪大夫可能是什么管都没做过的平民。中宪大夫是四品官,级别很高,但是这是个虚衔,并不对应任何实际上的职务,只是文官级别的一个称谓而已。古代如果通过科举做了官,那么他的父亲就会获得荫封,有时也会给儿子荫封,官级一般和本人一样,但是不会给予任何实际职务,只是按照这个级别领取俸禄,做官的妻子也是一样,叫做诰封或者诰命,六品以下的称敕命。有俸禄,没实权。古人所说的封妻荫子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荫封一般不会在考取功名以后立刻得到,一般是再升迁或立功是作为赏赐获得荫封,诰命和敕命则不需要,一般考取功名后很快就可以得到。所以也有些墓碑上开头会刻有【皇清待封】字样,这样的一般都是儿子做了官,自己有了获得诰封的资格,但是还没有获得的人。
张应遴墓志铭
再说说为什么等级会那么高,实际上在古代,官员死后皇帝一般会给他加封一个虚衔,一般比实际做官时的等级要高两到三级。中宪大夫在明清属于正四品,品级很高,但是虚衔,这个职位一般都是在官员有了突出表现或死后加封用的,所以在很多墓志里会看到这个职位。比如滦州榛子镇的王曾礼,生前的官职是河南司主事,六品官,但在他的墓志铭里写的是【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河南司主事王君墓志铭】。而王曾礼的叔叔王汝讷是东昌府知府,只不过五品而已,他做知府时,再一次祈雨活动中被刺客误伤死亡,朝廷给提了两级,封太仆寺卿,以三品衔下葬。王汝讷的父亲王庚,最高做过知县,从七品,后来辞官不做,但死后仍诰封为中宪大夫,一下子从从七品升到了正四品。
王曾礼墓志铭现在某私人酿酒作坊垫大缸
看完了王庚、王汝讷、王曾礼祖孙三代的诰封经历,也许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明清墓葬中中宪大夫满天飞的原因了。古代的职务和品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严格,同一职务可能有不同品级的官员任职。很多官员生了职位,但实际从事的职务不变。不过一般情况下是高品级从事低级职务的多见,低品级从事高职位的则极少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