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1)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2)

许久未见的乔妹带着一部高分韩剧归来了——《黑暗荣耀》。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3)

▷ 豆瓣评分:8.9

在这部剧里,宋慧乔一改往日的「甜妹」形象,饰演一位从小遭受校园暴力的女孩——

文东恩是一个家庭贫穷的学霸,高中时遭到校园霸凌,肉体遍体鳞伤的同时,灵魂也支离破碎了。文东恩差点自杀,但是最终活了下来,从此人生目标就变成了复仇。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4)

这场复仇计划用了十几年——文东恩高中退学后,通过打工考进师范大学,最终成为加害者女儿的班主任,一步步对曾经欺负她的坏人小团体进行报复。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5)

观众直呼看得好爽,大概这是一个不那么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坚强,目标明确,心思缜密,以及,最重要的,她做了一件很多人或许想做而没能做的事——复仇。

你的生命中可能也有几个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仇人」——某位前任、朋友,或者陌生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面对曾经伤害你的人,「复仇」真的能让你不再痛苦吗?以及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修复受伤的心?

01 仅仅是幻想复仇,就能让人们充满力量

人们为什么复仇?这可能是一种受伤之后的正常反应。

研究发现报复在受到他人伤害和创伤的个人中尤为明显(CraigHaenMA, 2009),受伤会产生一种失望或受害的感觉,让人感到无助,然后人们常常会产生反击的愿望——有时是想毁掉出轨伴侣热爱的事业,有时是从辱骂你的老板那里夺回尊严。

这正是复仇的动机:通过伤害来回应对方犯下的错误,希望对方受到惩罚。

研究人员还发现,复仇的冲动植根于涉及杏仁核和特定的大脑网络,神经激活越大,对惩罚的内在推动力就越大——人们在受伤后想要复仇是很常见的。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6)

韦伯斯特词典中将复仇定义为一种行为和一种欲望,或者也可以称为「复仇幻想」。

复仇幻想已经被证明有很多心理益处——

1. 它有助于缓冲人们与受害相关的负面情绪,比如沮丧、羞辱和无助等。

在一项研究中,士兵们在想象上级的痛苦时会经历更积极的情绪(因为他们过去给士兵带来了一些痛苦)。

2.它可以调节不公正感,恢复受害者和侵犯者之间的痛苦平衡(Karina Schumann,2010)。

根据公平理论,当个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就会经历痛苦,正如「他走在快乐中,我走在痛苦中」。

3.它还增强了人们的力量感,甚至在有些时候,给受害者活下去的勇气。

《黑暗荣耀》中,文东恩退学后在快餐店打工维生,因为曾在校园霸凌中被烫发棒和电熨斗烫得伤痕累累,伤口经常会奇痒难耐,她一度因为无法忍受而想要自杀。

而正是复仇,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7)

不过,在人们依靠复仇幻想度过最煎熬的日子后,真正将复仇付诸实践的,却没有那么多。

02 复仇行为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普遍

复仇幻想的下一步并不一定意味着行动,研究者发现「心中的复仇才是对伤害的普遍反应」(Karina Schumann,2010)。

一般来说,影响复仇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下面这些:

1.愤怒的持久性

愤怒情绪与复仇的联系最为紧密,愤怒持续得越久,越有可能将复仇付诸实践。

2.对复仇代价的看法

地位较高的受害者更容易采取报复行为,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越少(剧中的底层人士复仇者文东恩是一个反例,当然这也意味着她的复仇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此外,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会对复仇产生抑制作用。比如,出轨行为经常被关系的积极部分所抵消,受害者可能因为不愿意放弃有价值的关系,而放弃对出轨者的报复(Exline,2007) 。

3.关于复仇的文化和宗教价值观

如果受害者能够为复仇找到宗教支持,会更有可能采取复仇行为,并觉得这样做是合理的。

相反,有时候不信仰宗教也会减轻人们对复仇的顾虑。剧中的文东恩曾说:「你知道没有宗教信仰有什么好处吗?就是你的去向早已确定——地狱。不论我这一生做好人还是坏人,如果终点站都是地狱,我就打算干脆一点。」。

4.能够代表受害者恢复正义的外部系统的存在

为受害者提供支持的外部系统,也有助于减少报复行为。比如,当职场中的受害者认为组织有公平的申程序时,他们就不太可能自己进行报复(aquino,2006)。

而当无法从外部系统获得任何支持时,受害者往往会陷入绝望,采取孤注一掷的极端报复行为。文东恩也曾在第一次遭受校园霸凌后就报告给老师、告到警察局,但无论是老师、警察还是父母,都没能给她任何支持。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8)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9)

所以复仇并非受害者对不公正做出的自动反应,而是在衡量了各种情况之后做出的选择。

但即便如此,人们也经常会高估复仇的好处,忽略需要付出的代价。

03 复仇看上去「爽」,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1.对痛苦的持续关注导致不良的心理后果和健康后果

《黑暗荣耀》中,文东恩几乎从来不笑,她说:「我怕笑了,就会忘记我的目标。」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10)

她甚至会经常性地让自己接近热水壶,重复那种被烫伤的痛苦体验。

复仇会让人不断重温当初的痛苦,弗洛依德曾指出,不愿放手痛苦事件的人们会通过「梦境或痴迷的沉思来不断审查、重复或排练」。

很多研究也显示,报复性倾向与各种不良的心理结果有关,包括更大的负面情绪和抑郁,以及生活满意度的降低(Karina Schumann,2010)。

除此之外,人们还要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由于不停地沉思、易怒、过度唤醒和分心,导致心血管压力增加、失眠等等(lawler,2005)。

2.未能完成复仇幻想会把它们变成痴迷

暴力、复仇幻想的画面可能与原始创伤一样令人振奋、可怕和具有侵入性(CraigHaen,2009)。

美国小说《白鲸记》讲述了痴迷复仇的例子——在被白鲸失去一条腿后,亚哈船长开始狩猎,以摧毁那头鲸鱼,这一探索以他的死亡告终。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用「白鲸」来作为痴迷追求的象征。

3.引发反报复和长期的争斗(Karina Schumann,2010)。

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冲突会不断强化升级,无穷无尽。

4.除此之外,人们还经常高估复仇的好处

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参与者认为他们在进行报复后会感觉更好,但研究人员发现情况正好相反,所谓的复仇的宣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人高估,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往往不太擅长情感预测(Carlsmith,2008)。

04

除了复仇,你还可以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处理仇恨(不是原谅)

复仇本质上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还有其他方法来处理仇恨吗?

研究者发现:当个人找到获得权力、目的和意义感的替代方法时,复仇幻想就会失去力量(CraigHaen,2009)。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讨厌一个人对你的伤害有多大(面对一个你恨透的人)(11)

一名 13 岁的女孩被醉酒司机撞死,这位司机曾多次被判犯酒后驾车罪,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保释。

坏人没有受到惩罚,女孩的妈妈感觉非常痛苦和愤怒,她发誓要让人们对酒后驾车的后果感到震惊,于是在女儿去世四天后,她便辞去了工作,开始组织活动呼吁人们对醉酒驾驶的关注,也就是美国 MADD(母亲反对醉酒驾驶)协会的前身。

MADD 引发了对酒后驾车的新处罚,并改变了许多州的法定饮酒年龄,她也于 1984 年被里根总统任命为国家醉酒驾驶委员会委员。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的妈妈不仅将指向报复的愤怒转化为事业的动力,并且还赋予了女儿生命意义。

也许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很难将仇恨转化为有意义的事业,但至少,我们可以练习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专注与爱、成功以及实现幸福有关的目标。

比如面对伤害自己的伴侣,比起和对方纠缠到底,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是一种「复仇」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原谅对方。原谅(forgive)一词在韦伯斯特字典中给出的定义是:停止对(冒犯者)的不满,放弃对(侮辱)的愤怒,或放弃要求补偿来作为代价。而复仇的首要目标,则是「要对加害者造成伤害」。

不原谅和不复仇并不冲突,我们依然可以在专注于自己的同时,保持愤怒,保持不满,要求补偿。只是关注点和力气不再放在加害者身上,不再让伤口保持新鲜,而是想办法让它愈合。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经历了比较严重的创伤。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关于更多创伤治疗的知识可以看我们之前汇总的文章:一文读懂真实的 PTSD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