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郊的中山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所在地。这里背依紫金山青嶂,面临江南丘陵,陵寝的地面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山上林海茫茫、景色宜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前来悼念和缅怀孙中山先生。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1)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2)

孙中山(1866一1925年),名文,号逸仙,又号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曾在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求学。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在广州筹备武装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2年1月1日,光复后的各地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主持第一次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宣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1924年底,孙中山为了谋求中国的南北统一,抱病北上,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同日,中国国民党在京要员含悲召开会议,讨论治丧事宜,决议葬礼用国民礼制,以示平等;葬地遵孙中山遗愿选择在南京紫金山。并于当天将孙中山的遗体护送到协和医院,进行防腐手术。3月15日,在协和医院入殓,置于棺内,上罩玻璃盖,并送回铁狮子胡同行宫,以备瞻仰。3月19日,在宋庆龄、宋子文、孔祥熙、张继、汪精卫、于右任、李大钊、陈树人等人的护送下,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移至中央公园(此后不久改名中山公园)社稷坛大殿安放,供各界人士吊唁。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前往吊唁、致祭的中外各界人士达74.68万人,未签名者达100余万人,送来的挽联达6万余副,花圈7000余个,挽幛500余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的挽联是:

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

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传万古名。

4月2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移送到香山碧云寺内,在寺内第11级的金钢宝座塔的石龛中暂厝。前往恭送的各界人士无计其数,空中还有三架飞机护送,北京城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4月5日上午,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改殓楠木新棺。4月11日,宋庆龄与孙科等人前往南京紫金山勘察孙中山墓址。

南京中山陵的陵址是孙中山生前选定的。1912年初,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他和胡汉民等数人去东郊打猎。在山坡(即今中山陵所在地)休息时,他放目四望,指着远处的方山和秦淮河对大家说:“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山水相衬,气势恢宏,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又说:“等我死后能葬在这里就好了。”1925年孙中山临终前,没有忘记这块葬地,他嘱附道:“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先生的遗愿,决定在南京紫金山择地建陵。为此,陈去病还写了篇《紫金山考》,刊发在当时的各大报纸上。

1925年4月,由张静江、林森、汪精卫、于右任、陈去病等12人组成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正式办理先生遗体安葬事宜。9月20日,在上海大州公司三楼,举行了孙中山陵墓图案评判和选定会议,最后在登报征集来的40余种中山陵墓设计图案中,吕彦直设计的“木铎”形陵墓平面图案,寓意“木铎警世”,而且达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要求,得到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的一致称赞,并聘他为陵墓设计师,负责施工。

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3月12日,在南京紫金山举行了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宋庆龄、孙科、邓泽如、杨杏佛等各界人士数千人参加了典礼。由邓泽如代表国民政府行奠基礼,杨杏佛报告葬事经过。中山陵在施工中,设计师吕彦直不幸逝世,由范文照建筑师继任。先后参与营建陵园建设的有: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上海新金记营造厂、上海陶馥记营造厂等三家单位,分三期工程,历时7年,于1932年1月全部竣工。

1929年3月一期工程竣工后,由国民政府派出林森、吴铁城和郑洪年等迎榇专员,乘专列北上迎榇。5月22日,在北京碧云寺举行了孙中山遗体改殓铜棺仪式。将所易衣履安置原棺木内,为衣冠家,家前碑石上刻有“孙中山先生衣冠冢”,是为纪念。26日,在北京举行移灵公祭仪式后,再由专列运载孙中山先生的灵枢沿津浦铁路南下。专列历时18天,行程数千里,经过大小车站33处,对100多万人进行了宣传,影响极大。5月28日抵达浦口,蒋介石与宋美龄先期在蚌埠迎棕,并随车抵达。于右任等国民政府要员均在浦口迎灵,随后与孙中山的亲属宋庆龄等人护送到威胜号军舰,在南京中山码头登岸。灵柩抵达南京城后,供奉在中央党部礼堂公祭三天。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原打算长期保存供人瞻仰的,后因受空气侵蚀,遂决定改为土葬。5月31日下午,举行了封棺礼,宋庆龄、孙科、蒋介石、孔祥熙等人参加了封棺仪式。

6月1日上午10时,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奉安大典,由蒋介石、蔡元培、张学良、杨树庄、孙科、孔祥熙等28人组成的“奉安委员会”主持。当日正午12时,在狮子山炮台的101响的礼炮声中,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安葬于5米深的墓穴中,由宋庆龄、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亲自将墓门“敬谨严扃”。(见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6月3日)此时,全国民众一律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

中山陵园坐北向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园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铜鼎、博爱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依次耸立在南北同一条中轴线上。

博爱坊 前是一能容纳数万人的广场,相连灵谷寺与明孝陵、中山门的大路横亘于广场。广场有花台六座,万斤紫铜鼎置于广场南端。博爱坊为四楹三门的冲天式石牌坊,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上面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故称博爱坊。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3)

博爱坊

过博爱坊是一条长480多米、宽约40米的墓道,顺着山势平铺而上,直达陵门。墓道分三条,中道宽约13米,两旁墓道宽约5米,墓道的两旁植有雪松、柏、桧、银杏等名贵树种。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4)

陵门

走进陵门,才算是到了中山陵的陵区。陵门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7米,进深8.8米,高16.6米,全部用福建花岗石砌成,坐落于水泥大平台上。陵门计有拱形门三个,中间大两旁小,各装有两扇对开的镂花紫铜门。中门上方的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4个金字,端庄朴实、苍劲有力。

陵门后不远处是坐落于第二平台上的碑亭,平面呈方形,边长12米,高19米,全部用花岗石建成。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亭中置一通高达9米宽5米的花岗石巨碑,其正面刻有三行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碑文为颜体楷书,笔力道劲饱满,刚柔相济,结构严谨,出自谭延闿的手笔。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5)

碑亭

中山陵的石台阶之多,每一位去过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从陵园广场算起到祭堂,一共有392级台阶,分成10段,每段石阶之间设有平台,作为缓冲,这些石台阶全部采用苏州花岗石营建。

祭堂前是一大平台,东西宽162米,南北深38米,海拔158米,是中山陵墓的最高处。大平台的北面和左右两侧均为花岗石拥壁,将墓室围护在里边。拥壁内侧遍植古拙有致的龙柏,平台的两侧各植雪松四株、华表各两座,左右两个石座上还各放置了青石古鼎一尊。站在大平台前,向南远眺,陵墓前的各处景色历历在目、美不胜收,绵延起伏的岗峦和玉带般的秦淮河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怡!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6)

祭堂

中山陵祭堂为仿古木结构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祭堂外壁用香港石砌筑,顶为重檐歇山式,覆以蓝色琉璃瓦。祭堂正面有三个拱门,安有镂花空格紫铜门。门楣上方各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方有竖额一块,为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祭堂内正中是一座高达5米的孙中山坐像,身穿长袍马褂,手持书卷,目光深沉,凝视着远方,由波兰雕塑家保罗·兰特斯基在巴黎采用意大利白玉石雕刻而成。坐像的基座还镌刻了六幅浮雕:正面是“如抱赤子”;东面两幅,其一为“出国宣传”、另一为“商讨革命”:西面两,其一为振聋发聩,另一为讨袁护国,背后为国会授印”

祭堂的顶部为穹隆,镶以彩色马赛拼成的国民党党徽。12根直径0.85米的巨大石柱,四隐八显托着的,堂的四壁下半部有黑色大理石,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建国大纲)、至今保存完好。后壁原刻有蒋介石、胡汉民所书的(总理校训)、《总理遗嘱》和谭延闿手书的《总理告党员演说词),“文革”中,这些石刻被磨去。在祭堂的四角,还建有四座方形的耳室,作为收藏纪念品和供祭陵、渴陵人员休息之用。宋庆龄,蒋介石,于右任、胡汉民、董必武等人都曾先后在此休息过。

祭堂之后的正面有一小门,分内外两道,可通往墓室。外门上额携刻“浩气长存”4个字,内门上额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篆字。人内即是覆釜状的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内壁均用米色人造大理石贴面,顶部以彩色马赛克拼成国民党党徽,地面铺以白色大理石。墓室正中为一圆形大理石扩,直径4.3米,四周有1米高的大理石围护。扩深1.6米,花岗石铺底,中央安放着一尊孙中山先生身穿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由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雕塑家高崎创作。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7)

紫金山的绿化工程,是自孙中山先生奉安之后才开始的。1949年以前,园陵的森林绿化已具雏形。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园陵总计植树达1500万株,使紫金山成了真正的森林公园。

中山陵园自建成后,修缮工作基本没有中断过。1966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国家拨款100万元维修了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1978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园林古迹修重点单位,更换了琉璃瓦,修缮了墓道的排水系统,恢复了墓室顶部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对祭堂东西内壁的孙中山先生的手迹重新贴金。整个中山陵占地面积达4.5万亩,据文物部门统计,有文物古迹和历史名胜遗址200余处,1985年以来,国家数次拨款对中山陵园进行维修,许多遗迹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由于孙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许多中外著名人士社会贤达、特别是许多漂泊于海外的同胞,一目回到南京,都视前往中山陵凭吊中山先生为重要活动内容。1987年1月,《台湾时报)副总编张自强先生作为台湾当局允许来大陆采访的第一位记者,采访结束回台后,写了一篇题为《雄伟紫金山几度夕阳红》的文章,发表在《台湾时报》上。他写道:台湾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大陆却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海峡两岸,国共两党虽然奉行的主义和实施的制度不一样,但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却无二致。

确实,人们来到这里,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同时更加盼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统一,盼望祖国更加强盛,以告慰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

孙中山南天一柱墓地 巍巍紫金山葬孙中山(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