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的消息,9月15日,运行了14年的原“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也就是俗称的“全国假日办”) 被撤销,职能由新设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承担。从“协调”到“联席”,其中的变化在哪里呢?
最直观的是“联席会议”升格了,召集人是副总理,而原来的“协调会议”召集人是国家旅游局局长;“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几乎均由副部长们担任。这意味着新的“联席会议”将有更大权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甚至认为,此举与从“黄金周”向“带薪休假”转向的大改革有关。
回溯历史,“全国假日办”因“黄金周”而诞生。而设立于1999年的黄金周,其初衷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制,以旅游拉动内需。在运行了十多年之后,全国集中放假的“黄金周”制度,弊端日益突出:十一黄金周成为了“黄金粥”,在景点滞留的庞大客流甚至成为社会风险,公众对之怨声载道。
近年来,关于黄金周对于拉动经济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研究结果却莫衷一是。不少声音认为,“黄金周”拉动经济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公众对现在的休假方案也不满意。确有明证的是,每每“全国假日办”提出假期调休方案,都会因为“众口难调”遭到舆论的指责。
为摆脱这种尴尬,有学者建议由全国人大直接立法确立假日,不用“假日办”每年提出调休方案,来做“难人”。这其实在中国也行不通。一者,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由于疆域广大、城乡二元体制、家庭文化等等因素,只有通过较长的连续假期,才能实现与家人团聚的目的。这点很难由全国人大立法统一设定。二者,美国是通过立法,硬把华盛顿诞辰日(2月22日)、哥伦布发现美洲日(10月12日)等节日全都改为星期一,凑成长周末;但是,中国不可能效法美国,通过立法把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全部“改”到星期一去,公众也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目前的“黄金周”、凑长周末的机制,从景点的物理容量、从公众对于休闲的最高要求、从黄金周自身的政策空间来说,都已经走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打破既有范式,光明正大、大刀阔斧地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增加国民休闲时间。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带薪休假条例》、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都强调了带薪休假制度,但迄今为止,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决策层拿出当年推动“五天工作制”的改革魄力。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曾长期施行六天工作制。1980年代末,当时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推动“五天工作制”调研时,也有不少的反对声音:“七天都干不完,你还五天!”很多人担心休息多了,影响生产经济。结果呢?自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推行“五天工作制”,这十几年来,中国的GDP世界排名已从1995年的第七,跃升到如今的第二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国崛起。
如前所述,旧有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全国假日办”)机制,是由国家旅游局主导的,其核心议题还是局限于“旅游拉动经济”本身,很难站在落实劳动者休息权、以休闲促进国家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高度来议事。所以,这次“升级”为由副总理为召集人的部际会议,无疑为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制度框架,打开了下一步改革的空间。中国休假改革的大动作,正在启动中。
(沈彬,媒体评论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