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什么是自知之明)(1)

心理健康标志很多,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自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一点在知识层面体验很容易,我们在大千世界面前,注定是无知的、渺小的、低矮的。

比如我分享过的无知事情,数不过来。小米蓝牙耳机盒充电,看到桂花树果子,冬梅花枝叶的丑陋,香樟树的起死回生,等等,那些不知道的新鲜事物知识,比比皆是。

关于学习,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占有型和体验型。如我之类占有型就是喜欢新知识,而人家体验型则是重在体验,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占有型,类似做小学加法题,一道道,怡然自得,不亦乐乎。

体验型,则是通过几道加法题,得出背后“小九九”,随便你出题目,随时可以得出答案。

总结一下,知识很重要,可以拓展视野,但是真正提升水平的,保持心理健康指数较高的,还是意识。

知识是占有,意识是体验。

唯有体验过,反复过,过滤过,反刍过,才有心得和新得,否则总是简单水平上的重复,仅是众所周知知识的获得,无益自己。

自知之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什么是自知之明)(2)

个人以为,作为体验过的心得,起码有以下几点,当然如果称得上的话:

1、凡事,情绪稳定,心理平稳是关键。

2、影响生活质量的是情绪,生活比拼的也是情绪管理能力。

3、管理情绪的心理方式,就是先判断再应对,先区分再处理。

4、先判断再应对的含义,是竭力给自己争取一点点时间,其实不过几秒钟的时间,避免感情用事。

5、应对没有对错,都是基于自我价值观当下的选择,选择没有不好只有更好。

6、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平等以待,积极关注,起码做到不消极关注。

7、允许自己有负性情绪,难过时候就难过,去个小树林走走,找片天空瞅瞅。

8、避免最差最糟糕,就是最好最美妙。

不能再列举,否则就是无聊的自我讲道理。

这些例子想说明,体验要比知识重要。

也可以说,什么是自知之明?不是掌握新知识,而是觉察无意识!

无意识的觉察,就得依靠体验,如同心理的学习也只能依靠体验。

自知之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什么是自知之明)(3)

举例自我分析看看。

关于回听自己心理讲座。前几天做过一个心理健康讲座分享,自我感觉还顺畅,就我的自知而言,能够流畅说些、复制些话语,还是不容易的,因此比较容易自我满足。

但是,也知道问题很多,如何面对呢,这就是心理应对方式了,当然唯一的途径就是面对。

于是,我强忍着窘迫,独自一人时候,回听自己录音。

这个录音是我当时自己录下的,回听会觉察那么多的不堪。

比如声音的陌生感,感觉非常不受听。不过已经解决了这个困惑,因为自己话语录音与隔着空气听到声音就是不同。

平时听到的自己说话声音,是由空气和耳朵同时传播到大脑的心理现象,而录音后听到自己声音则完全是空气传播到达大脑的心理产物,二者截然不同出现陌生感甚至别扭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是更多问题在于,回听中发现过度兴奋、过度夸张、失态、失稳,以及啰嗦,重复,讨好,严厉,漠然,等等。

更加正向的描述,应该是:态度始终诚恳,稳重,虚心,请教,简洁。

这是觉察,也是意识,能否改进呢,不知道,因为知道做不到太可能了。

问题是,我这个“知道做不到”的意识,还能称之为意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