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紫云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摘要:我国书法艺术已有上千年发展历史,各个时代都涌现了许多文人才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书法也在该时期得到鼎盛发展,出现大量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造诣的优秀人士,孙过庭便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孙过庭是唐朝书法家,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极高造诣,他的书法理论精华均集中在其以草书写就的《书谱》中,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首部比较完整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是人们学习草书的核心范本,被称为继《非草书》后的又一个里程碑。故此,以《书谱》为核心展开研究,探讨孙过庭创作《书谱》的基本情况以及他在《书谱》中所主张的书法艺术发展观,分析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特征、审美特色等。

关键词

孙过庭、《书谱》、书法、艺术特色、审美

正文

孙过庭作为唐朝优秀书法家,其最大的成就便是《书谱》,论著中阐述的书法理论主张已经影响了多代人,至今仍在当代人的草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创作《书谱》时,孙过庭既对之前的书法艺术理论加以传承,又融入了大量自我见解,涵盖的书法理论知识十分广泛。《书谱》表达了孙过庭的书法艺术发展观,展现了其书法艺术审美特色,在专业书法研究者与初学者心中均有着重要地位,可以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书谱》整体内容来看,孙过庭全面且系统地论述了书法艺术发展及创作面临的问题,从理论水平与思想层面来看,均已超越前代书法理论。《书谱》的出现对于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而言是一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格局,推动着书法不断独立、完善及成熟。

孙过庭草书书谱全集讲解(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特色研究)(1)

一、孙过庭创作《书谱》的基本情况

(一)孙过庭的生平

孙过庭的一生非常坎坷,在生前并没有受到重视,死后其书法艺术作品才在书法领域受到关注。孙过庭有一位知己名叫陈子昂,是一位文学家。孙过庭在免职后时常受到陈子昂接济,从陈子昂为其所写的墓志铭可以看出,孙过庭的一生极其悲惨 。“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而有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孙过庭将短暂的生命奉献给书法艺术,把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书谱》便是他留给世人的一大财富。孙过庭擅长楷书、行书等诸多字体,其中造诣最高的便是草书,《书谱》是孙过庭影响力最大的草书著作。

(二)《书谱》的创作背景

与诗的发展一样,书法在唐朝也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该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书法家,《书谱》便出自唐朝书法家孙过庭之手。唐朝时,我国书法艺术审美观已初步形成。陈子昂等初唐文学家对文学的教化作用十分看重,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追求教化意义,对诗歌新风貌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孙过庭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有着教化功能,这一点在其《书谱》中有所体现。唐朝各种书体都达到了鼎盛阶段,也涌现了大量书法艺术家,将书法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由于唐朝时经济、政治等已较为稳定,这对于艺术发展而言是一大契机,为艺术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及美好前景。汉代艺术讲究沉稳、恢弘,魏晋时期的艺术则讲究清秀、生动,与二者不同的是,唐朝艺术更追求奔放、博大及壮丽。书法艺术在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审美的浸染。以书取士,始于汉代。专门设立书学,则始于唐代。唐太宗对书法表现出极大热情,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十分青睐。孙过庭在创作《书谱》时便取法于王羲之、王献之,并对“二王”的书法大力赞扬。《书谱》便是在该时代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

孙过庭草书书谱全集讲解(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特色研究)(2)

二、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发展观

(一)技法观

《书谱》中关于技法的内容非常全面且丰富,涵盖多种书体,涉及如何把握起伏顿挫、执使转用等技巧。孙过庭将草书的点画视为情性,将运笔视为形态,二者缺一不可,这一技法对于书法学习有着极高的指导价值。在用笔方面,孙过庭延续了王羲之与王献之的风格,字眼之间透露出一股雄强、利落之气,同时他又进行了创新。深入观察便可发现,《书谱》的用笔速度要比“二王”更快。孙过庭表示,在书写草书时把握好用笔速度十分重要,不可过快也不宜过慢。如果一心求快,容易忽略细节,无法写出美观得体的文字;如若用笔速度过慢,则无法体现草书的干净利落。在书写草书时应保持自信,这种自信与对书法技巧的熟练掌握有关,只有在平日里加强练习才能自在地掌握书写速度。初学书法者在练习中应保持文字书写的平正,拥有丰富经验后才可追求险绝,但在险绝后必须重新回归至平正。在对《书谱》进行临习后便会发现,孙过庭在书写时对字体结构的安排比较随意,变化莫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是《书谱》的一大特色。例如,“而”字在《书谱》中出现次数较多,但每个的字体结构都存有差异。同时,在书写时,孙过庭会采用错位、连笔等方法增强文字艺术的表现力。例如,“题”字本是半包围结构,但在《书谱》中则是左右分明的结构,这种写法赋予了该字磅礴之气。《书谱》的用笔速度和字体结构,都是孙过庭书法技法观念的体现。

孙过庭草书书谱全集讲解(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特色研究)(3)

孙过庭《书谱》——题

(二)创作观

孙过庭认为,书法创作与创作者的情绪、环境、思想等密切相关。孙过庭在撰写《书谱》时深受诸子思想影响,有时会将庄子、老子之语作为论据。唐朝时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这是我国唐代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孙过庭认为情绪会影响书法创作效果,应在书法创作前及创作过程中进行心理调节,将创作者主观因素置于首位。《书谱》中的创作观涵盖自然与抒情。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进一步融合,自然理论在唐朝时已较为成熟,并成为书法创作的重要标准。孙过庭也将书法创作和自然万物相结合,遵循天人合一理念构建形象思维,使原本较抽象的点画变得更加具体。在表达书法意象上,孙过庭将自然与“妙”合二为一,主要延续和传承老子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妙”,如“众妙之门”“微妙玄通”等。书法艺术在与自然观念融合后主要体现在“笔妙”“妙楷”“妙舞”等方面。《书谱》中提到“自然之妙”,赋予书法艺术独特的审美特色,将书法创作从技巧上升至精神境界。此外,孙过庭还认为书法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可以用书法来传达悲伤、快乐等内在情感,可从一个人的书法创作中看到其内心。

(三)学习观

孙过庭在《书谱》中阐述了较多书法学习方法。他认为首先必须仔细观察,在不熟悉书法前要先临摹,掌握字体基本形状,再试图追求神似。在临摹时则要掌握正确方法,懂得如何正确运笔,知晓运笔道理,如若不具备该技能,则无法写出高质量的书法作品。其次,在学习草书前必须学习楷书,如若没有掌握好楷书便会导致草书杂乱无章。在《书谱》中孙过庭根据自己的书法学习经验提出初学者应先求字体平正再追求险绝,随后再回归平正,在达到这些要求后便可以获得理想的书法学习成效。这既是孙过庭的书法技法观,同样也是其学习观。此外,孙过庭还在《书谱》中指明当时书法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我经验、体会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他认为一些自称书法欣赏者的人并不具备较强的鉴赏素质,无法针对书法作品作出客观判断,对于书法艺术的优劣缺乏正确认知,盲目跟风。而一些书法家同时也担任评价者角色,他们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均来自创作经验,相比之下,这类评价者更能发表建设性意见。孙过庭利用龙泉之利、美女之容,来强调欣赏者必须拥有充沛的艺术实践经验,博学多识。孙过庭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装作懂书法的人及现象持讽刺态度。

三、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特征

(一)表情达意

书法作品由多个字组成,不同字的书写形式可以透露出书法家的情感、意图。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会融入个人情感与思想,将这些内心深处的东西用艺术形式加以呈现,因此,可从书法作品窥见书法家的心灵。孙过庭在《书谱》中写书法可以一定程度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家的情感、性格、情绪等均可在其书法创作中得以体现。文字书写的点画粗细、用笔速度、力度及方向等,都可以体现书法家创作时的情绪和思想。

(二)笔法精美

如果说表情达意是《书谱》的内在特征,那么笔法精美则是《书谱》的外在形式特征。孙过庭对王羲之的中锋用笔、若断还连等书法技法加以传承,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从《书谱》中便可以看出,孙过庭的笔法非常劲健有力,且变化多端。孙过庭用“变起伏于锋杪”“殊衄挫于毫芒”来形容书法点画。在起笔时便露锋,露锋可以决定入锋角度,而入锋又能决定用笔起伏。孙过庭在书写《书谱》时非常注重入锋与出锋方向,用多姿、遒美、周祥、奇巧等词语形容《书谱》点画再适合不过。

(三)古朴简约

《书谱》最显著的风格特征便是古朴简约,无论是笔法还是结字都可以体现该特征。在用笔方面化繁为简,在结字方面则崇尚自然古朴,可给人一种简约、清晰的视觉感受。和王羲之的《十七贴》相比可以发现,孙过庭在创作《书谱》时使用了更鲜明的长线条。由于《十七帖》为石刻,所以线条显得比较僵硬,有着浓厚的金石气息。而《书谱》则书写于纸上,用笔更加灵活生动,字眼之间有典雅、欢快之感。在收笔时孙过庭处理得十分利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谱》的古朴简约感。

孙过庭草书书谱全集讲解(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特色研究)(4)

孙过庭《书谱》局部

四、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审美特色

(一)质感美

质感通常用来判断书法作品的线条质量,一般质感较好的书法作品线条质量都极佳。对于书法作品而言,线条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线条。就草书线条质感来说,应确保墨色的淡浓枯湿等十分合理。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在用墨上有着更多讲究。草书线条更加丰富,用墨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整体质感。草书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笔法为飞白,在书写书法时如果用墨过少会使字体墨色较淡,便会形成干枯线条,这时便可以使用飞白增强线条多变性。通常,为了避免书法线条过于沉闷便会转变为干枯线条,再利用飞白笔法进行综合,使书法更加自然和谐。孙过庭凭借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结合书写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写就了《书谱》这一颇具质感美的书法作品。《书谱》在流传千百年后仍然能够获得极高评价,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

(二)思想美

《书谱》体现了老庄思想———“道”,这既是《书谱》的艺术审美思想,也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与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看重精神自由,这和老庄思想密切相关。对于书法艺术风格,孙过庭一直持包容态度,认为书法艺术风格本就是多元的,当书法家的性格、情感、技法不同时,创造出的艺术风格也不同,这可以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孙过庭认为,只要不违背书法艺术审美理念,且具有书法家的个性便是成功的书法作品。我国书法艺对于柔与刚有着独特追求,而这正是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既透露着柔美,又带有阳刚之气,二者相辅相成。中国书法一直以来都讲究刚柔并济以求和谐,《书谱》便是该思想的有力体现。

(三)和谐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统治地位,影响后世中国整个封建统治。这意味着儒家文化自汉代始便深刻影响着书法发展,“冲和之美”便可反映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理念非常注重事物间的和谐,对多元化事物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孙过庭的审美观也与儒家思想有关。正如他在《书谱》中所言,孙过庭追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延续“二王”书法技巧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书法特色,使整体达到均衡状态。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的和谐与书法家情感、思想等主观因素有一定关系,书法可以传递情感,表达情绪,如果书法作品缺乏情感意味,其艺术价值便会削弱。

综上所述,孙过庭是唐朝优秀书法家,借《书谱》表达了自己的技法观、创作观及学习观等。同时,《书谱》又是孙过庭的一篇草书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有着表情达意、笔法精美、古朴简约的艺术特征,蕴含着质感美、思想美及和谐美,在历经千百年历史变迁后仍奉为书法学习的圭臬,学习草书的人多以此为门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