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是人们通过血缘关系而聚集起来形成的,社会发展到周王朝,这种以血亲家族为核心的宗族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宗法制。宗法制和封建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宗法制是家族管理的制度,而封建制就是这种制度扩大到政治上,嫡长子又称"宗子",地位远超过其他嫡子,更不用说庶子了。他不但是君位的继承者,而且是宗庙之主。

嫡长子一支叫"长支",其他的都叫"余支"周王位是嫡长子为太子来继承,太子的其他弟弟们一般封为诸侯;诸侯的封国也以嫡长子继位,而其他弟弟们一般封为大夫;大夫也用相同的继承法,但余支可能就没有封地了,也就只是贵族而已。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1)

因为有权继承君位的一支,叫作"大宗",其余各支叫"小宗",诸侯对周王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里就是大宗。比如鲁国公室是周公之后,是王室的余支,自然是小宗所以镐京也称"宗周"。"宗"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不管是大宗还是小宗。

宗主对宗人都有绝对的权威和管辖权,有杀戮或放逐宗人的权利,甚至当国家要放逐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向被放逐者的宗主咨询意见。当然宗主也有责任照顾宗人并护他们,反过来宗人对本宗也要尽义务,当发生战胜的时候,宗主又是宗人们的统领;平时宗人们对其所属的宗必须恭敬,不许反对同宗的人,这就是宗法制。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2)

接下来我们说说井田制。井田制周公姬旦所创造的一种土地制度,周代初期一直实行。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奴隶的社会地位比原始人提高了。奴隶最初来源于部落间战争所产生的战俘,战俘起初是作为食物被杀死吃掉的;随着原始人素质技能的提高,生产的产品出现了剩余,战俘就会被保存下来作为奴隶。在原始社会是人吃人,在奴隶社会是人吃人的剩余产品。

与作为战俘被吃掉相比,奴隶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了,生命权得到一定保障。秦朝闪光点之一就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即便是现在依然在沿用。商鞅和秦始皇的眼光超越了那个时代。可以这么说实行分封制的皇帝,是在考验人性对权力的欲望,我是皇帝绝对不敢用分封制,用分封制只怕自己死的慢吗?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3)

可以说分封制下的皇帝没有好下场,如果把分封制比作承包责任制,而且还是家族式的,那郡县制实际有点职业经理人的意思。分封制下的诸侯有军权、财政权、其实就是自己地盘上的小皇帝,稍微有点野心,皇帝的位子就很危险。郡县制,皇帝派人管理,是没有军权、财政大权的,如果官员几年换一个地方,连亲信都形成不起来,这是秦朝中央集权的一个高明之处。

秦朝统一六国可以说成功原因很多,商鞅变法,人才吸纳、法学当道、地理位置西北靠近少数民族,跟游牧民族学习等等。我们看历史,经常会忽略女人后宫这块领域,而专注男人们的谋略、战场和变革,女人看宫斗,看的是爱情、阴谋,从帝王责任角度,宫斗是国运、是未来,一个美貌女人可以改变历史走向,一个有远见有格局有智谋的女人可以改变男人们的奋斗成果。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4)

对于一个有责任的皇帝来说,爱上什么女人,生什么样的后代关系国家命运,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女性,一个格局大的皇后妃子,可以教育好接班人,还能在关键时候挽救一个国家。所以皇帝的爱情从来都不简单。从这个角度,后宫的女人差距真不是一般大,慈禧、赵飞燕妲己和孝庄一比,谁的格局大立马见分晓。

有的妃嫔关注吃喝玩乐,宠爱、嫉妒,整天关注胸大胸小,屁股翘,谁更受宠,一本书也不读,立这样脑子空空女人的儿子当皇子不合适。而有的妃嫔修身养心,眼光更高更远,一般这种都不受宠爱但活的够长。对于普通男人,选什么样的女人,代表品味和眼光,对皇帝来说,可就是国家之运了,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土地,像井字一样分割成九块。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5)

标准的一井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一共是900亩,每一块100亩。这个计数是史书上记载的,那时候的计量单位跟现在是不太一样的。这一井的土地呢,最中间的是"公田",周围的八块分别分给八家,叫"私田",也不是指土地的所有权,是指土地的出产归公还是归私。

耕种的时候,要求八家必须先耕种中间的公田,然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公田上的出产归封君所有,私田的出产才归自己所有。另外,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而且土地的等级有差异,所以田地是经常要更换和调整的,一般是三年就要重新分配土地,相当于以出劳役的方式缴纳地租,就是农业税,税率大概就是九分之一,可能有人感觉税率也不高,但这只是地租,此外,平民还要承担像修城挖河等劳役,就是义务劳动,此外当然还有兵役。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6)

其实汉代出土的文物中,画面上两人头顶着太阳,尾巴下垂着月亮,周围被星辰围绕着,象征着生命与宇宙浑然一体。从此,女娲作为人类婚配繁衍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被后世认为是人类婚姻的守护神。古时候,男女求婚配,或者求子,都要向女娲娘娘的神灵祈求。

直到现在,在传说是女娲生日的农历三月十八这天,还有的地方的民众特意到女娲庙等场所进行祭拜活动,颂扬女娲娘娘的功德。了解上古神话的意义:增强想象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床头小故事,课后休息小茶点再好不过了。通俗易懂,如沐春风。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7)

然后实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国有,或者说名义上的土地王有。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凭借政治上的统治权力,再简单说说西周的中央官僚体系。天子下面的高级官员统称叫卿士,首先是三公,一般讲三公是太师、太傅和太保,同时又有周公、召公和毕公,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不明确,大体上三公相当于名誉称号,而周公召公等是从建立王朝之前就有的官职名称。

三公下面是司徒、司马、司空和司寇。司徒一般是管土地、赋役,司马是管军政,司空是管筑城、开沟、修路等工程,司寇掌管刑狱。在下面还有一些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值得一提的就是太史,职责是掌管文书、典籍还有天文历法等。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8)

后来变成专门管理国家档案和记述历史的官员了,提这个官是因为写《史记》的司马迁就是太史令,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这里有个误解,有的书上也说这个官职的,其实西周很多官职看起来像,实际并不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官僚培训体制。

所以掌管某一方面的职责的官员必须掌握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很容易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家族内部传承,到现在一些特殊技艺的传承也是这种方式,另外,当时当官的都是贵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这样类似的官职在家族内继承就挺自然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封国的诸侯有些也是兼任着中央的官员,像周公姬旦,他的封国是鲁国,但其实他从来没到自己封地就封,第一任鲁国国君是他的长子伯禽,还有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也并没有到封地就封,而一直在中央任职,后来死在周朝中央的内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