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观点,蕴含了我国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时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无数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辈们用自己的实践帮我们进行了验证,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里仁篇》,讲述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经典语句。

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四朗诵(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1)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看人的道理,就是看待一个人怎么样,要看他做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什么。无论一个人怎么标榜自己,我们都可以通过看一个人的行为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嘴里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好人,但却从来不做好事,那他就不是一个好人。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句话说得对“仁”的坚持,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专注于一件事,就要坚定的坚持下去,在最紧迫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生活中,很多人都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比如一些人想要多读书,但是,晚上出去吃饭就不看书了,上了一天班累了就不看书了,心情不好就不看书了……什么事都比自己的目标重要!于是,所有的目标都成为过眼云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孔子所说的一样,无论“造次”还是“颠沛”,都不能动摇自己的计划,应当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下去。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句话是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们团体的人所犯错误一样,只要观察一个人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仁德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这种说法并不绝对,但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人,确实可以通过他关系好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来判断。毕竟,一个好人很难与坏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一个安静的人很难与喜欢欢闹的人有共同语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有志于追求大道,但却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的,根本不配与自己论道。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这些人一般也并不坏,但交往中总会给人制造很多的麻烦,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遇到问题,正直的人总是从“义”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全大局。“小人”则是从利益出发,首先看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对自己有什么坏处。人类社会毕竟是文明社会,我们不能像动物一样,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追逐“食物”,我们有道德、有文明、有责任……这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是“动物”的原因。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代的人之所以不轻易说话、许诺,是担心自己无法做到,以自己说到却做不到为耻。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说过的话从来没有想着去做过的人。这种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去深交还好,如果与之深交,必然会吃很多的亏。“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那些不会夸夸其谈,但却总是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最可以交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