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潘安子之前那部《双城计中计》我挺喜欢,连环计,斗智斗勇,虽然用力过猛,但剧本写得不错这个值得鼓励。而本片最初的名字也叫《龙城计中计》,后来才改成了如今的《快手枪手快枪手》。从这一点能看出,本片的风格与导演的前作还是一脉形成的。

快手枪手结局(快手枪手快枪手)(1)

《双城计中计》公映的时候,正值华语西部片最火的时候,以《让子弹飞》等片带动的中国式西部片风潮,将场景瞄准了中国西部地区,故事的时间大多是发生在民国时期(也有例外),纷争的时代,割据的大地,未开化的西部,故事在这种三不管的环境下展开,多以具有传奇特色的公路、冒险、犯罪题材为主。其实无论是美国西部片还是莱昂内的电影那样,作为比较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片种,中国西部电影不像老外那样发展成势头,在《无人区》之后便凤毛麟角,但同样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势力割据的地域里,外来人打破了当地的既定结构,从而引发了诸多事件,这是无论东西方西部电影的最大特征。

《快手枪手快枪手》从模式上不算新鲜,也许有人想到了韩国那部《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但这些作品的根源还要追溯到莱昂内与东木大神的《黄金三镖客》,后者的经典程度不言而喻,且为后世同类电影几乎打下了一个模式化的基础。

从本片来看,《黄金三镖客》的影子随处可见,所有西部片里的元素如火车劫案、马贼、赏金猎人、把枪决斗场景在本片里都不缺少,西部片基调在东渡之后依然成型。然而在大量借用原作场景和情节的同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极富有想象力的改造,使得整个故事虽然具有浓重的西部片特色,却在场景转移到东亚以后丝毫使观众感觉不到突兀和生硬,尤其是时间设置在四十年代的中国西北的这一点,上世纪前半段,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跟西部片的类型特征倒是不谋而合,非常符合剧中情节和人物的背景的需要。傀儡政权的存在,反日武装的斗争,马贼的横行,日寇的疯狂,还有赏金猎人的存在等等,都非常吻合这一时期的特点,也为电影最终的乱战和热闹提供了机会。

快手枪手结局(快手枪手快枪手)(2)

风格终究是电影的呈现形式,对于导演来说,电影无非是致敬意大利西部片大师莱昂内的一种手段,将模式化的产物搬到的东方,并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否则照猫画虎必定产生水土不服。这一点,导演潘安子也是了解的。在《快手枪手快枪手》中,风格化之后,出现的元素上的极致。

电影的背景设定,是一个近似于架空历史的环境,在大环境之下,日伪、731部队、傀儡政权,苏联红军、甚至盛世才时期的边疆等等,鬼影魔王、日本夫妻杀手,变脸、传国玉玺等等,电影就像一个大染缸,将当时条件下的全部可用因素全部堆砌到一起,这是为何?

就像刘晓庆大唱摇滚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样,1939年《小城之春》的主题曲,出现时间没有问题。但摇滚唱腔就体现出混搭的效果了。

快手枪手结局(快手枪手快枪手)(3)

电影让我想起了那部《寿喜烧西部片》,日本人拍摄的西部电影,同样是风格化 元素极致的混搭,造就了CULT电影的观感。其实纵观《快手枪手快枪手》可想而知,电影也是希望将其打造成极具风格的作品,但电影的故事对这些元素的运用确实另一种形态,简单而言就是只是利用没有深挖的效果,不妨将这视为导演对商业的妥协,他需要承担票房压力。因此,在风格化 元素极致体现的前提之下,整部影片遂也降为动作娱乐片。

快手、枪手、快枪手三位角色的设定中,除了腾格尔的正牌“快手”之外,林更新与张静初并没有明显的指代,但张静初是“枪手”,林更新是“快枪手”的体现,是在电影后半段逐步显露,三人世界里没有通用的行为准则,只因他们身处一个缺乏法律约束和社会秩序的失控环境中。电影并没有贯彻三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久之后还是合兵一处,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娱乐化的体现。而且就像莱昂内偏爱丑角一样,本片中,导演也很偏爱腾格尔这个“丑角”,片中他最为出色,不是演技,而是留给他的戏份很出彩。

快手枪手结局(快手枪手快枪手)(4)

结果片中有着大篇幅、高强度的打斗对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非要把丑话说在前头,影片也有显见的瑕疵,比如跳跃性的场景切换,比如繁复支线。终究而言,《快手枪手快枪手》既有长处更有不足。不过西部片渐渐远去,眼下回潮却来自东方,实在有趣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