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1)

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2)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3)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4)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5)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6)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7)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8)

滑稽戏外景(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9)

第二届江苏文化艺术节评比剧目大型现代滑稽戏《全家福》昨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首次上演,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醇厚的人情味,让观众在泪水和欢笑中接受了一场孝道教育。这部滑稽戏也勾起了不少市民80年代观看滑稽戏《小小得月楼》时的回忆。不过,观众感叹滑稽戏在南京演出的机会太少了。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坦言,随着“快餐”文化的涌入,滑稽戏辉煌不再,如今剧团的演出也只能靠政府买单。

江南时报记者王丽/文秦怀珠/摄

《全家福》剧情一波三折

取材常州当地一户普通家庭

滑稽戏,俗称“江南滑稽戏”,是我国戏剧的一个年轻的、新兴的剧种,属喜剧和闹剧范畴。

常州是滑稽戏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历史最悠久的滑稽戏演出团体——天宝剧团(即现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就在常州,它成立于1937年,其早期的代表剧目《一碗饭》,是我国滑稽戏摆脱“幕表制”(只有演出提纲,没有文学剧本),进入剧本制的第一个大戏。

此次上演的滑稽戏《全家福》就是由常州市滑稽剧团精心打造创作的,围绕老人田黄氏的赡养问题,讲述了祖孙三代悲欢离合的故事。

团长张怡告诉记者,该剧以常州孝都镇一户普通人家为原型,乡土气息浓郁,人情味醇厚,剧情生动感人,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不失为一部颂扬中华孝道文化的生动教材。

南京首演反响不错

观众希望滑稽戏多来宁演出

昨天在南京的首场演出中,上座率有八成以上,常州市滑稽团的演员们用诙谐的语言、精湛的演技,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之余,又无形中受到“孝”的感染和教育。尤其是开家庭会议时大家针锋相对互不退让,老太太无家可去,在雨中孤独前行以及最后大家冰释前嫌、其乐融融的几场戏,既有哭点又有笑点,让观众在悲喜交集中不停地思考。

“现代人压力增大,带来笑声的滑稽戏是一剂减压良药,坐在剧场里看到笑出来,看到哭出来,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一位喜爱滑稽戏的观众似乎有点不过瘾。“可惜的是,滑稽戏在南京演出的机会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滑稽剧团来南京演出。”

演出勾起市民回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滑稽戏

此次《全家福》的成功演出,也让不少观众找回了以前看滑稽戏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小小得月楼》算得上是滑稽戏成功“触电”的代表作,陆辰生、顾芗等苏州市滑稽剧团的演员们也因此被全国观众所熟悉,不少看过电影的人更是专程到苏州得月楼品尝电影里提到的苏州名菜。苏州滑稽剧团继《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之后,还创作了得月楼系列剧之三《店堂里的笑声》。后来,《小小得月楼》又被改编成电影,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今年三十多岁的高女士,老家在苏州昆山,《小小得月楼》上演时她才上小学二年级,不过由于时间太久,她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情节了,“但蛮喜欢看的,看的过程中一直笑,就是感觉好玩,之后再也看不到这么好看的滑稽戏了。”

为何在南京“水土不服”?方言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据了解,滑稽戏在苏锡常及上海演出较多,但在南京演出机会较少,难道南京市民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

张怡告诉记者,滑稽戏到南京演出确实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主要是发挥不了长处,滑稽戏在苏锡常及上海的演出,用的都是地方方言,到南京后,如果还用方言,南京人就会听不懂,演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将本地方言改成南京人能听懂的北方语系。”

从南方语系转变为北方语系,是不是很难?张怡说,也并不算难,这是每个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有的演员甚至能做到在舞台上即时转变。

滑稽戏辉煌不再,剧团的演出只能靠政府买单

八九十年代,也是常州市滑稽剧团鼎盛时期,谈到那段光辉岁月,张怡的眼神中放着光:“哎呀,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演员是非常光荣、光彩的事情,那时候想买一张票要彻夜排队的,就和现在买火车票一样,砖头要压在那边的。我们剧团把全国所有的奖项基本都拿到了。”

而作为滑稽剧演员,说学逗唱、芭蕾劈叉样样都要学。最难的就是琢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张怡清楚地记得,为了演好一个卖鱼的,他天天待在菜场帮人卖鱼。靠着多年的历练,渐渐地,张怡也从一名小演员逐步成长为滑稽团的当家人。

不过,滑稽戏近年来辉煌不再,现状并不乐观。受方言的限制,滑稽戏只能囿于华东地区;较之昆曲、黄梅戏等舞台艺术,滑稽戏剧目上乏于创优,近年来鲜见叫好又叫座、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品。更困难的是,由于前些年很多滑稽戏演员纷纷转行,青黄不接的队伍使领域内难以“造星”,没有响当当的代表人物。张怡坦言,如今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演出也只能靠政府买单。

《全家福》故事介绍

田黄氏中年丧夫,独自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子拉扯大,直至结婚生子。2010年春,田黄氏79岁了,田家祖孙三代十多口人为老人过了个生日,并拍了张“全家福”。其后,老娘舅黄毛大又将大家召集起来要开家庭会议,说有事商量。故事就此拉开……

《小小得月楼》故事介绍

改革开放初的苏州,游人络绎不绝,可午餐时间游客总是排了很长的队却没有饭吃。得月楼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看到这种情况,与乔乔等年轻人商量在旅游点开办“小小得月楼”,解决旅游吃饭难的问题。

原标题: 滑稽戏《全家福》南京首演勾起不少市民美好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