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茂森(92岁)

古今以来,许多诗人及游客写到海洋时都好用类似“大海,你是多么的美丽啊……”,“海岛,我是多么地向往啊……”等等来描绘海洋、海岛之美。沒错,它被人类发现以来从不打扮,天生的就是如此之美,而且还将继续美下去。

其实,海洋海岛是个多彩多姿变幻莫测的地方,有时让你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有时让你难受不已痛苦不悦。五十年代末,我在外长列岛驻守了近两年,虽比不上“老岛兵”们见识多经历广,但也领略了辽阔的海面时而笑容满面静如淑女,时而翻江倒海怒如悟空,说变就变的壮观景象。岛屿虽小却有陸地稀有甚至没有的独特物种和美好环境。

(一) 初上海岛 尽享美景

1958年4月我第一次上岛,从皮口镇简易码头顺着跷跷板踏上人力划动的小舢板,换乘驶往大长山岛的小炮艇。

那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海面上除了艇尾留下的长长一道水痕外平如洁镜,像我这初次登船渡海的人们无不稀奇,更为不时跃出水面的多种鱼类的英姿惊叫狂喜,一望无垠的海面远望是蓝色,近看是浅黒色,微风掠过犹如细纱拂面,特殊的海风味巴不得多吸几口再装几瓶带回家。

甲板上多位上岛探亲花枝招展的军嫂们,怀抱或引领着孩儿东张张西望望,尽赏海景美色。多只不知倦意洁白的海鸥,一会儿围着炮艇飛翔寻找着什么,一会儿腑冲降落在海面觅食或戏耍。我见到这般情景才体会到乘船渡海原来是一种享受美差,那种难表的舒畅心情比诗人们描绘的有过之无不及。

(二) 屡次渡海 惊涛骇浪

好机会总不会是我的专利,在以后多次进出海岛时遇到的是另一种感受,四五级以上大风掀起的大浪,让平时就晕车的我领略到大风大浪的厉害。炮艇左右摇摆前后颠簸,人们最好的选择是静坐在甲板中央,不言不语,纹絲不动,目视远方,不然晕船呕吐是逃不过的。如遇巨浪或海水潮水般地一波接一波涌上甲板时,海员要动员乘客尽快入艙,艙内是船员休息的地方,空间俠小,空气稀薄,再加上船体剧烈颠簸更易晕船呕吐。

开始我只是头晕恶心五脏六腑不适,强忍着不吐,但当某一人忍不住呕吐时,像传染病似的接二连三地跟着呕吐起来,开始是饭,饭吐完是水,水吐完了是淡淡的血丝,直到把胃掏空仍不停地干吐,幸好艙内备有小水桶才避免了船艙污染。

最可怜的是那些满怀喜悦乔裝打扮军嫂们的婴幼儿,简直吐的一塌糊涂,边吐边哭边滚,船床上到处呕吐物,妈妈全然顾不上身边的孩儿和自己漂亮的衣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吼叫呕吐着。靠岸后人人脸色苍白,少言寡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摇摇晃晃地踏上土地,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的说,每晕船一次二三天才能缓过劲来,当然那些老岛兵们要好一些。

我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唬人,而是真实的写照,晕船是每个守岛兵必然要经历,必须要闯过的一关,仅凭这点就知守岛官兵的艰辛。

后来听说海运大队船员们待遇高,生活好,平时穿呢衣,大家说:应该!当今我国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无数的岛碓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长年坚守、日夜巡航,他(她)们肩负的重任,所遇艰辛远重于当年。写到此怎不让我这个“九零后”对厉代守岛人肃然起敬!

(三)獐子岛 渔业好

獐子岛它与海洋岛同位于外长山列岛的最南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坐南朝北的港湾是岛上军民、货物进出海岛的必由之地。

宽阔、马蹄形的港湾外是一条条用绳索连接起来,携有真空玻璃球浮在水面的海带养殖场,在海水和肥料罐的哺育下从一尺多长的幼苗,长到一两米长。它的弱点是惧怕巨风巨浪,那将造成玻璃浮瓶破碎,绳索绞乱,大潮冲走毁灭性灾害。港湾的东岸是军用简易码头,西岸是民用码头,

中间是卵石与细沙混为一体的缓坡形滩头。这里是漁妇们长年加工魚类海带的地方,每到渔业丰收旺季,几乎全岛渔妇都要头围布帕帕,手提瓷罐罐席地而地,用锋利的剪刀把话蹦乱跳的魚儿开腔破肚,将魚体埋入盐箱。

顺手将内脏摔入罐内,待腌制腐化变成类似臭香酱糊状物后当做常年不离口的美味佳肴,当进入民宅或与漁民接近时都有一种不习惯的特殊异味,内地人习惯后照样吃的棒棒香。

每当漁业丰收旺季,你就听吧,任凭涨退潮浪打浪的海啸声哗哗响,也掩不住叽叽喳喳带“海栗子”味儿当地方言的谈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几十台戏同台演出,也听不懂她们到底是演的那一出子戏,沉浸在一派丰收已成定局欢快的气氛中。

獐子岛,靠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渔类养殖业早已进入先进行列,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如今会更加发达。小小獐子岛也有受水灾的时候,滩头的最高涨潮线以上是獐子岛居民,商店,学校较集中的居住区,前不惧潮水冲刷,后不怕平常不大的雨水淹没。

可我在岛的1958年偏偏遇上了水灾,来自东南西三面山洪暴发,与涨大潮的海水迎头相撞,造成粮库进水,我们指挥连闻讯火速抢险,踏着膝盖以上洪水抢运粮袋,我当然要参于,肩扛180多斤重的麻袋多趟,老实说可把我压的差点爬下,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背负如此沉的重物,也是对我体力、毅力和刼劲的一次大的考验。

(四)营区生活 多彩多姿

顺着港湾缓坡南行,一条常年流水潺潺小溪的两侧是较为宽敝的山嵌,这里是团部及其直属单位的营区。引人注目的守备六团军旗就竖立在团部一进门的中央,常有人面向军旗肃目敬礼。

可容纳六七百人的俱乐部,实际上是一座礼堂,平时集会听报告,文艺演出都在这里。我在的那一年迊来了海政文工团一支不足20人的轻骑演出小分队,他们不远千里,克服渡海晕船的不适,精神抖擞地慰问驻守海岛的海陸军官兵。

人人多才多艺身兼数职,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们的节目短小精悍贴近部队,反应军人生活、训练和作战的实际,很受官兵们的欢迎。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就表演了五六个节目,她边弹手鼓边唱少数民族歌曲的节目精彩难忘。

这支小分队是专程慰问海军观通站十多名官兵而来的。他(她)们高水平的精彩演出轰动了全岛,军民共观赏了多场又不畏辛苦马不停蹄地驰往另一个海岛。

这让我想起在抗美援朝时期,那怕前沿哨所坑道只有一个士兵,男女文艺兵们也要冒险前去慰问演出。

庄河哪个海滨景区好(要塞海上风光好)(1)

上图:“俱乐部”是一处大礼堂

1959年秋天,迎来了旅大市歌舞团,礼堂容纳不下,干脆就在大操场撘了座临时舞台,一下子引来能来尽来数千军地观众,数个晚上,在自发电电灯的照耀下,激情帅气漂亮的男女演员们,以最拿手节目,高昂的歌喉,优美的舞姿尽情慰问当地军民,搏得了台下一阵又一阵掌声欢呼声,据说这是大连市歌舞团第一次登岛演出,岛上军民也是第一次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出。

海岛的东山最高顶有一处长年有人驻守的海军观通站,有多种通信工具与驻旅大海军相连。据说在此登高望远,天气晴好时用肉眼东可望海洋島,北可见大小长山岛,西可及广鹿岛甚至半岛南部的轮廊,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

有一次我隨团领导上山看坑道,极目远望,环顧四周,辽阔的海洋一览无余遣,上属各点尽收眼底,心想如有个大倍“千里眼”(望远镜俗称),说不定还能看到南北朝鲜呢。

(五)老兵细说打坑道 千辛万苦大功劳

我在獐子岛的那年,没有赶上在当地打坑道,但参观了两年前刚打好的坑道。它建在东山半山腰偏上处,有的还在加固收尾,我见一位战士正在往被草袋复盖的洞口水泥壁上泼水,经他释疑,方知他每天从山下挑两次水,泼向刚完工的洞口做养护工作,这样可使本来就坚硬的坑道口增强几倍的抗打击能力。我从多个坑道口進出,内部设施初具规模,也有专为通信联络设置的位置,当时还没有人常驻职守。

一位两年前参于修此坑道的有线排的老班长不止一次地向我介绍,他的任务是同战友们排着长长队,每人一付小铁皮桶,从山下将人工挠拌好的混凝士沿着之字形的羊肠小道挑进坑道,每天都有专人登记,比赛看谁挑的次数多,他几乎天天都是第一名,多次受到表扬奖励。

他讲我听我看,似乎对面山上真的重现了他们好似蚂蚁搬家挑运混凝土的壮观景象。

他讲的活灵活现,我听的认认真真,越发增强了对这位平时就表现不错老班长的爱戴,我估计当他复员回家或找到工作单位时,可能会在众人、家人甚至子孙后代面前讲述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如果出于谦虚不肯炫耀自己,那就让我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为他补上这一笔吧。

(六) 宝贵金刚砂 稀有名海参

獐子岛虽小可宝贝不少。前面提到常年流水的那条小溪,它是岛上过半军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生活生产用水全靠它,要冠以母亲河的美名一点也不假。它还蕴藏着一种稀有的矿藏叫什么金刚砂,常见海军观通站班休的士兵们,手持洗脸盆、铁勺子、铁丝筛子,蹲在溪边砂里掏金般地反复筛选,最终过滤出一点点紫红色沉重的矿物金刚石,有的说是做砂纸、砂轮的原料,有的说还有更大的用途。积少成多,出售后用以补贴生活之用。

不得不说,区区小溪还给人们带来乐趣,每当夜深人静时,传来的是李谷一唱腔般的“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动听的潺潺流水声,给寂寞的海岛带来生机,帮好失眠的人渐渐进入梦中。

最后,不管知多知少,对与否,该说说闻名全国的獐子岛海参了。那个年代,当提到“山珍海味”时,山珍必取之于深山老林悬崖峭壁,海参必产自于深渊莫测的海里,两者均属野生而非现今的人工养植。

獐子岛的特产海参,产自该岛最南端一个小渔村,属于稀有海味中最为昂贵的一种,营养极为丰富,形如老鼠与刺猬的混合体,生长在海底石崖及其他硬物的缝隙内,有经验的漁民每年选择在海参成长的旺季,在适合海参生长的水温、地点,冒着生命危险不带也没有呼吸器和面皂,长时间潛入礁石缝隙内寻找,可见难度之大,稀少之由,珍贵之理。

一天,一位朋友问我:一个漁民急着用钱,手头有些海参想出手,问我要不要?海参,这之前我只听说过,可未曾见过更没有吃过,问他要什么价?他说了四个字“八块一斤”,听后吓了我一跳“这么贵有什么好处?”他说了一大堆优点后,我就如同在岛上买哈尔滨毛毯、英雄钢笔一样心一狠卖将下来。

过来人都还记得,当时岛上一斤活鲜带魚才四毛钱,大连坐一趟有轨电车才四分钱。大连海参早已名扬四方,如今形成多处规模性人工养殖,市场销售的海参无论产自哪里,都好冠以“产地:大连·獐子岛”。

庄河哪个海滨景区好(要塞海上风光好)(2)

上图:本人保存十多年的獐子岛海参

至今大连人,尤其是男性有个讲究,每年从冬至起,在整个九九八十一天内每天吃一只海参,说是强身健体延年。我就曾吃过一段时间,今年还零零碎碎吃过多只。

还有一个小秘密,我手头仍保存有一二十年前亲友送的,产自獐子岛的海参一直不肯入口,每每看到它就想起六十多年前的獐子岛,想那里的一切一切,择其最,还是那些亲密的战友,无论他们是干部还是可爱的兵尾兵头!

202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