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叶敏红 范少杰 摄影 刘惠震 叶敏红 诸葛锦兵 丁红斌

11月18日下午,衢州二中教职工的手机上都收到了一则喜讯: 高三年级詹海同学获得第34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银牌,祝贺詹海,祝贺丁红斌教练,祝贺化学组,祝贺高三年级组!

今年的化学竞赛和往年有些不同,以往都是理论考加做实验,今年没有实验环节。参赛学生上午要考4小时理论,下午又要考3小时理论,强度很大,可以说,对学生基本功、硬实力的要求提升了。18日上午,第34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闭幕式上公布了决赛获奖名单,在此前全国青少年化学奥林匹克联赛(该项赛事简称 全国联赛 )中入选浙江省化学省队的衢州二中学生詹海斩获银牌,表现不俗。

像这样的喜讯,近一个月来,衢州二中一直没停过。今年,衢州二中高三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中有26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国联赛这项最权威的学科竞赛赛事中再次实现 大满贯 。尤其生物学科,二中今年有6人获全国生物学联赛一等奖,2人入选浙江省生物省队,创该项竞赛我市建市以来的最好成绩。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1)

衢州二中2021届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学生与教练合影

记者了解到,近五年来,衢州二中有4次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实现 大满贯 ,竞赛成绩在省内排名前列,更在市内遥遥领先。在近年来高考改革逐渐提升学科竞赛门槛的大环境下,衢州二中为何还在坚持 啃 这块 硬骨头 ?这两天,记者走近这些竞赛生和竞赛教练,听他们聊聊关于竞赛这些事。

在竞赛这条路上,他们孤独却不孤单

二中让我们觉得是在做学问,而不是应付学习

已是11月,对高三的学生来说,也进入了备战高考的紧张时刻,在衢州二中校园里,高三的不少同学刚离开竞赛的 战场 ,立刻又投身复习大军中,只是偶尔还会跟同学聊聊刷题的酸爽。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2)

物理竞赛学生在合作探究实验

高三(3)班徐子泰同学,在第37届全国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以浙江省物理省队队员身份斩获银牌,回校没两天又在金丽衢三地市统考中名列前茅。

竞赛很苦,但这是一段有趣而难忘的时光。 回想起已经暂时告一段落的竞赛时光,徐子泰感叹道。据竞赛教练们透露,现在这些竞赛生做的试卷难度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而竞赛队的学生们还总是不断地挑战更高的难度,很多时候老师都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可是这条孤独的路,我们却一点都不孤单。 徐子泰说,竞赛教室里总能听见讨论问题时的争执、巧妙解题时的欢呼,他们不会只顾自己埋头刷题,更会和同伴们不断交流。 在二中,我们总是有宽松而积极、融洽的氛围,在这氛围里,交流和勤奋是常态,因为这可以让两个不同的思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沮丧很罕见,因为即便遇到挫折,我们也想着克服它、战胜它。 徐子泰和他的队友们甚至竞赛训练时还坚持每天打球,让锻炼也成为竞赛训练时的常态。

在高三(1)班毛斯慧看来,参加竞赛让她改变许多。 有人说,竞赛是座独木桥,只有少数人能顺利渡河;我却说,它是一座高峰,能登顶的人固然少,但每个尝试攀登的人都能从登山的过程中收获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千金难买的宝贵经验。 毛斯慧说,她特别喜欢二中的氛围, 老师从来不强求我们,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去探索,这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做学问,而不是在应付学习。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3)

创新实践中心老师大赛前辅导学生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4)

生物竞赛学生在教练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毛斯慧今年和5位队友在全国生物联赛中获一等奖,和队友朱越一同入选浙江省生物省队,并在全国决赛中斩获金牌。 二中充满了包容,那种包容是融入骨髓的,让我们感受到作为学生被学校尊重的幸福。 毛斯慧说。

让竞赛 去功利化

真正让学生在过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学生们口中充满了收获和幸福感的竞赛路,其实并不轻松,他们为了竞赛付出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周日全天、课间、晚自习、寒暑假 只要有空都在准备竞赛。而他们背后,还有一群无怨无悔、无时无刻都陪着他们的竞赛教练。

其实现在走竞赛的路,比以前更难了。 衢州二中生物竞赛总教练刘春生向记者坦言,一方面因为这两年高考改革后招生政策对竞赛的 降温 劝退 了一批家长和学生,竞赛本身的考试模式和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竞赛要 去功利化 ,让真正学有所长、有发展潜力的孩子,走向适合他们的路,真正为国取材。 衢州二中物理竞赛教练诸葛锦兵说,竞赛很苦,需要真正潜下心来钻研,真正重要的,不是学科竞赛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找到自己终身为之努力的事。而他们作为竞赛教练,就是在过程中帮助、引导孩子们,成就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省内各大中学都在全国招揽名教练为本校的竞赛团队 加码 ,而像衢州二中这样教练团队都由本校任课老师挑大梁的竞赛团队屈指可数。

我们学校的竞赛教练除了要带竞赛团队外,还有平时的教学任务,有不少教练还是班主任,身兼数职,的确非常辛苦。 刘春生本身除了带生物竞赛团队外,还担任高三班主任,同时还是高三年级组长。

浙江是竞赛强省,这两年各大中学都把最好的苗子往生物竞赛上放,全国联赛总共有8个名额进省队,一所学校最多只有2个名额。 这次我们把这2个名额都拿到了。 虽然辛苦,但看着学生们在强手林立的比赛中一往无前时,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总是让刘春生感到无比幸福。

说起坚持带竞赛的原因,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休假回山东老家的刘春生一脸认真地说: 说实话,这几年衢州优质生源流失,拔尖的创新人才不少都流向了杭州等地,作为衢州教育人,我们有责任坚守一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基地,为衢州老百姓,甚至周边的家长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直感谢衢州二中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持续不断且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硬件平台。学校不会因为你的竞赛成绩不理想而批评你,反而会得到这个有爱的团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所以从走进衢州二中的那一天起,我对学科竞赛之路无怨无悔。成绩已然过去,强基之路、科技强国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拔尖人才,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学校信息学竞赛教练叶敏红如是说。

最前沿的高精尖实验室、最顶尖的学术专家

让学生享受在校园做学问的乐趣

采访中,学生们不断和记者提到在二中校园里经常享受到的一些 硬核福利 。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5)

创新实践中心老师在 处理器设计探究实验室 给学生讲课

在校园里的航天工程探究实验室里,自己制作和发射火箭、接收卫星信号;在处理器设计探究实验室里自己动手做电子表、计算器等来了解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和设计原理;在新能源汽车探究实验室里探究新能源汽车;还有拥有高精尖设备的微生物实验室 这些对学生来说十分难得的资源,在衢州二中总能和学生们 亲密接触 。

2018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与衢州二中联合创办 中国科学院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实践基地 ,共同探索高中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是中科院在全国首次和中学共同探索高中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新实践基地在衢州二中建立前沿科技探索实践中心,下设 航天工程探究实验室 处理器设计探究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探究实验室 3D打印探究实验室 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学科12个创新专用教室。

一大批最前沿的实验设备进入了二中校园,来到了同学们身边,同时到来的,还有一批顶尖专家。在创新实践基地,探究实验以课程的形式呈现,中科院也专门派了四名专家作为创新实践基地实验课程的老师,和衢州二中的老师一起开发相关课程,为学生指导。同时,二中也不断邀请在学术最前沿的教授、专家,来校为同学们讲学、答疑解惑。

这样的合作,并非 空中楼阁 。2014年5月,衢州二中入选 中国科学院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2016年6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同建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

接下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还将与衢州二中、衢州华外高中部共建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将为两所中学走班教学提供服务,促进衢州二中和衢州华外高中部的教育教学迈上新台阶。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我们要保护学生的 好奇心 ,要允许他们 异想天开 ,为他们创造机制、平台,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二中校园里做学问的乐趣。 衢州二中校长潘志强表示,作为大多数国之重器的 智造所 ,中科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创新实践基地项目的建造,就是将中国科学院丰厚的资源,传播到中学校园,到同学们的身边去,把科学家们爱国的情怀、尊重科学的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传递到同学们的心中。

衢州市二中是公立学校吗(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6)

创新实践中心老师在 航天工程探究实验室 给学生讲课

为国育才

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

我们希望在这些过程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在潘志强看来,这是衢州二中对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长远之路,也是为国育才的赤诚之心。

利用中学平台和科技部门的资源优势,尽早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将来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而衢州二中在科技创新人才上的培养,对衢州来说,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据统计,近9年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5大学科竞赛中,2674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9 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663人次获省级一等奖,其中3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29名入选浙江省队。每年有20名左右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国科大等顶尖高校,为提升衢州教育的美誉度、知名度,打响 学在衢州 的教育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衢州教育正处在洼地崛起、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压力同在,致力于四省边际教育 桥头堡 的崛起,就不能缺少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这块高地。

我们有基础,也有责任,成为浙西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望者。 潘志强表示,衢州二中将坚决贯彻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转变育人模式,做大做强中国科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衢州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把二中打造成最中国、本土化,具有古典魅力的现代化科技型高中。

为此,学校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下一步,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不断更新各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加强创新竞赛教练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力争涌现更多的金牌教练。

在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中,要稳步推进创新改革,提升创新教育质量。深化创新改革,注重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人文与科学并重,依托中科院创新实践基地,开发建设具有衢州二中特色的创新课程;优化评价制度,完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管理。

这是一条未来之路,20年后,也许因为衢州二中今天的艰辛努力,谋划和布局,衢州将涌现不少科技领军人才,国家将拥有许多制造 国之重器 的人才,他们将成为我们的骄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 潘志强说。

来源:衢州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