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丛君

2014年9月,钱树樵先生的亲传弟子张剑平老先生在海口定居,在教拳传艺的同时,也在思索着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

“当今的中国武术极度缺乏击技性。”张老认为,武术的击技精华在民间,急需到民间去采访更多的老拳师。他还建议,在挖掘整理时,一定要注意到中医哲理与武术的关系。

“我相信武术不但能给人们带来雄健、精巧的美感,而且还能够发挥中医学的哲理,针对性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是我殷切的期望,也是我的愚忠所在。”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1)

▲整理拳谱

是什么让张老对武术如此虔诚?他有着怎样的习武经历?他对武术的追求,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张老进行了采访。

▲武姿

为了深入研习形意拳,张老先后与路凌云、耿霞光、李三元、张鹤年等人进行学习交流。在部队当兵时,还到内蒙古丰镇拜郭培云老师修习形意拳。

在宁夏银川和山西太原,他相继得到郑汝平和胡耀贞传授的复式太极拳和一字太极拳。在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他还与王侠林、韩其昌、陈照奎、雷慕尼、吴子珍、吴斌楼、宋志平等武术家经常往来,一起探讨拳艺。还与沙国政、何福生一起创编了太极拳对练套路。

1953年,张老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形意六合刀术第一名和八卦剑术第二名的好成绩。

七十年代初期,张剑平先生曾应邀到北京什刹海体校任教,李连杰和李志洲的形意拳安身炮对练就是他亲授的。自1981年起,张老先后被邀请到少林寺武术学校、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鹤壁市少林武校、汕头潮阳少林武校、三亚市公安业务培训中心等单位担任校长、总教练。也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教拳授艺。2009年,他被广州俏佳人公司聘请为武术总顾问,并拍摄了形意拳、太极拳等系列教学光盘,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出版。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2)

▲辅导女儿练功

定居海口后,张老每天的生活颇有规律。早晨六点起床,然后洗涑吃饭。七点半至十一点是自己和弟子们练功的时间。午休后,起来整理形意、太极、八卦等方面的文稿。如今,张老最大的心愿是将自己所知所会的尽量教给弟子们和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有缘人。

“我在有生之年,让传统武术在孩子和弟子们这里保持原貌地传承下去,也算是后继有人,这是我能做的最后事情。”让张老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和女婿,都在积极习练武术。

访谈录:

父亲让我走上习武路

赵丛君:张老,您习武是受您父亲的影响吗?

张剑平我习武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家祖上几代都是练武术的,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都是武术。我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好,父亲就教我家传的劈挂拳、翻子拳,从此我就走上了武术这条路,一走就走到了今天。回首往昔,很感谢我的家庭和我的父亲。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3)

▲近照

赵丛君:您的伯父张之江曾是南京中央国术馆的馆长,他在您习武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剑平我幼时随父亲在南京国术馆生活,当时父亲在南京国术馆任教,我对伯父的印象不是很深,就是一个很慈祥的人,每次见我都会抱抱我。因为这段因缘,“文革”串联时,我才能全国到处跑,见到了很多人。因果缘由,一切似已注定。

与多位老师的缘分

赵丛君:您是哪一年随父亲迁居徐州的,随钱树樵先生学拳的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

张剑平战事起来了,国术馆南迁,我随父亲往北方走,打算回沧州老家,路过徐州时战事爆发了,我们被迫停在了徐州,父亲在西关买了地开了个张家花园,从此我们就留在了徐州。之后我就在徐州上学,跟钱树樵恩师练拳。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家里,师父话不多,但是很严厉。师父比较注重基础,每每先以桩功为主,桩功达到他的要求了,才让你往下继续,不过基础打得也是最牢靠的。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4)

▲三体式

赵丛君:您提及的形意拳四十字辈和山西的十字辈,有什么不同?

张剑平李三元师兄在山西省武术队任教,我去看望他,我们互相探讨形意拳,当时我们就聊到了形意拳四十字辈和山西十字辈的区别。

形意拳四十字辈是从姬隆凤开始算起四十字辈,这其中形意拳的前身心意六合拳也包含在内了,如:姬隆凤——曹继武——戴龙邦——李洛能——刘奇兰——张占魁——钱树樵——张剑平等,我排第八代,黄字辈。而山西的十字辈是从李存义开始算起,因李存义和张占魁是师兄弟,我排第三代,维字辈。

赵丛君:您是什么时候随陈发科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的?

张剑平陈发科老师也是在那个时间段出现的,陈师去徐州拜访家父,两人相交莫逆,为了切磋武技,陈师在家中逗留了几日,期间父亲让我练了形意拳和八卦掌给陈师看,陈师见我聪明伶俐,习武天赋很高,很是喜欢,获父亲同意收我为徒,开始传我陈式太极拳。后来陈师去了济南,我去济南二叔家住,继续跟陈师学拳。之后陈师回到北京,期间我去看望了他,在北京和陈师在一起的日子里,见了照奎,慕尼等师兄。当时师父说了,陈式太极拳,雷慕尼的架子最工整,照奎的功力最好,剑平的身形最灵活。这是师父对我这段练陈式太极拳最好的诠释了。

赵丛君:王芗斋先生亲授您“意拳盘根”之法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张剑平王芗斋师爷是我当兵后回徐州, 钱师让我去北京拜见的他老人家,当时王老在北京的景山公园里教拳,我去找到了并把师父的书信交给了他老人家,老爷子看了很高兴,把我带到了家里,王老不爱说话,但对我很亲,论辈分我叫他师爷。我在他家里住了7天,他教我了意拳的盘根之法,很是受用。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5)

▲夫人及女儿与王侠林

赵丛君:郑汝平和胡耀贞传教过您太极拳,李景林教过您武当剑法,马英图教过您通背劈挂掌,杨松山教过您十路弹腿,您是怎么和他们相识的?

张剑平李景林、马英图、吴斌楼、王侠林这些都是老一代的关系,李景林把他的武当剑教给了我,马英图帮我改的劈挂掌。

郑汝平是我返甘肃途经银川时遇到的,我们相交而谈,聊起太极拳,他的复式太极拳是他在华山悟道时,看鹤蛇相博,取法为拳,此拳糅合了太极拳的精华,故他为此拳命名为“复式太极拳”,并演练与我看,我看此拳跌宕起伏,潇洒大方,甚是喜欢,就学来了。前几年我把复式太极拳去繁从简,加入了形意、八卦,保留了原有的太极风格,缩减为“三十六式养生太极”,方便大家记忆并流传。

胡耀贞是我在山西时去找的他,当时他是个大夫,我们在一起探讨武术,他的“一字太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松山是我在兰州时,我们时常往来,他教给我了教门的十路弹腿,我给他看了我当时写的形意拳谱,他看过后要帮我写序,当时的客观条件外加我没有出书打算就谢绝了,现在想来实属憾事!而十路弹腿则被我当成入门基础的必修课。

赵丛君:素喜禅师赐您法号“德憨”,您是怎么成为他的弟子的?

张剑平法号“德憨”,是在登封嵩管委下属武校(原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当校长时的事情。我和素喜老师关系一直很好,1981年少林寺聘请我去的时候,在寺院我们就在一起,1988年被聘请回去当校长时,在登封旅游局郭局长的见证下拜素喜为师,素喜老师看我憨厚取法号:“德憨”。

武术情伴随我一生

赵丛君:“文革”串联中您都见过哪些武术家?

张剑平 在重庆,我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到重庆大学看望了朱国福,简短交谈,一切安好,我就转到云南昆明看望了沙国政师兄,他是姜容樵的弟子,当时师兄安排何福生和一个齐老师接待我。从云南出来返贵阳见了我父亲的弟子王志河师兄,在贵阳停留的日子里,师兄教了我散打的技巧。后离开贵阳到了广州,见了路凌云师兄,他是尚云祥的弟子。通过路师兄我认识了潘景华,张清居等这些南派拳师。

从广州出来又辗转武汉,拜见了耿霞光老师,温敬铭夫妇。再后来,到河南周口见的张鹤年。现在回忆起这些,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情谊和对武术的执着才有了这一幕幕的画面,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离开了,留下的一些也寥寥无几了,而我也成了一个迟暮老人,往事不堪回首,可这一份武术情始终伴随着我。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6)

▲与潘景华

赵丛君:与众多武术家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张剑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字“敬”。“敬道,敬长,敬友。”古话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天下武术是一家,除了敬师敬长之外,更须敬重同道。师长友乃人,道即武道乃事。只有“尊师重道”的人,才能收获一身的好武艺,才能担起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责大任。

学拳先明理

赵丛君:您是怎么理解武术和武德的?您习武几十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张剑平:武术是技术,武德是品行,习武先习德。师父考核徒弟的标准就是你的品行好与否?我的个人体悟是:时间 汗水=功夫,这里面天赋占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悟性,而悟性是需要拥有练的累积才能达到,在武术的修炼上没有捷径,就三个字,下苦功。想要好的成果,就要不断地去练,光练还不行,还要去想,去悟。当然,前提条件是习武先学德,其次,找一明师。学拳先明理,拳理通了,踏踏实实的苦练就能达到你想要的成果。

至于当前中国武术界的现状,一个事物一定是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像太极文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样。现在的重点是要在年轻一代上下功夫,我的习武体悟,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7)

▲近照演武

赵丛君:习武对你的性格有什么影响吗?习武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

张剑平没想过放弃,我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武术。在习武的过程中,我发现,越练武越能感觉到性格稳重,不能轻浮;越练武越能感觉到要谦虚,不可狂妄;越练武越能感觉到要谨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切皆要求证。“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验证和修正“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给武术注入新的灵魂

赵丛君:过去的老前辈是如何交手的?

张剑平:过去交手以切磋武艺为主,以礼为先,点到为止。其主要目的不是争强好胜,而是在切磋技艺的同时不断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赵丛君:传统武术如何能走上擂台?

张剑平传统武术早已经走上了擂台,当年的韩慕侠,朱国福等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今天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想了下,不是传统武术不能打,上不了擂台了,关键在人。“事在人为”。这里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认真刻苦习练的人,有明师指点,有下苦功的意志,才能练出好的身手和气魄。给武术注入新的灵魂。

张剑平先生(心中总有武术情)(8)

▲近照

赵丛君:请您为武术事业的振兴提几点建议。

张剑平传统武术有它独特的魅力,非其它所能比拟。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地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去寻找它的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国国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