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很多观众茶余饭后的必备品,它不仅给观众带来“精神食粮”,与让观众认识了无数位明星演员。
观众看剧,看得都是荧幕上的演员,就容易忽视掉幕后的那些辛苦工作者,例如导演。
一部作品的好与坏,与导演的执导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圈内,优秀的导演不胜枚举,例如电影界的张艺谋、陈凯歌,电视剧界的赵宝刚、孔笙,还有今天要说的郑晓龙。
郑晓龙,表面上和其他导演一样,整天忙前忙后,一会指导片场,一会跟演员讲戏,似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但又与其他导演有点不同,有人说,郑晓龙的作品,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看过。
这说得其实也不夸张,他的作品,的确是部部精品,曾在五年内,出三部爆款剧,11年的《甄嬛传》,13年的《红高粱》,15年的《芈月传》,试问哪一部没看过?
能不断创造出爆款剧,让人不得不佩服郑晓龙的实力,如此优秀的导演,是如何修炼成的呢?
一、当上导演之前的坎坷经历
上世纪五十年代,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对他虽管教严格,但不会靠“武力”解决问题,而是讲究以理服人。
小时候的郑晓龙,和其他孩子一样,难免会调皮生事,当犯错被父亲逮住后,他并不会被挨揍,而是接受一顿说理,父亲会告诉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是非对错说得清清楚楚,久而久之,就让郑晓龙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了学后,他爱上了看书,父亲也买来大量的书籍,长时间徜徉在书的海洋里,让郑晓龙脑子里装满了知识。
不过,后来因时代背景变动,郑晓龙不能再继续读书,去乡下插队,过了一段艰辛生活。
不甘心现状的郑晓龙,千辛万苦终于等来机会,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就此开展下一段人生。
到了北京之后,他借助父亲的人脉,当上了一名战士,枯燥艰苦的日子,过得有点让人心烦。
为了舒缓心理压力,郑晓龙便拿起笔,在一篇篇文章中,抒发自己的各种情绪。
因文笔好,得到了指导员的重视,便安排他来写年终总结。历经两个星期的打磨,终于把总结写好,交了上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后来被安排去机关单位做宣传,退伍之后,他又去当电台记者,几乎都是与文字打交道。
当终于有机会参加高考,郑晓龙深知改变命运的机会到了,想都没想,立马前去报名。
虽然他文笔好,知识存储多,但对数学数字一窍不通,之前也没准备过,干脆就直接放弃了。
即便这样,他还是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分校的中文系。
在大学期间,他就公开发表小说和剧本,毕业后,进入制片厂工作,从美工、剧务做起,一步步走上导演的位置,兜兜转转多年,事业总算是有了起色,逐渐稳定下来。
二、佳作不断,开挂的事业
他事业的成名作,便是那部火到万人空巷的《渴望》。当时他向同事提出,要拍一部贴近生活的室内情景剧,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很快就讨论出大致的人物和剧情,并分配好各自的工作。
当《渴望》播出后,成功风靡全国,男女老少天天到点守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的看着这部剧。
说火到万人空巷一点都不夸张,据说电视剧热播那期间,小偷都不出来作案了,犯罪率比以往减少了很多。
试问现在还有哪部电视剧能做到这种程度,恐怕已经找不到了吧。
虽然首战告捷,但郑晓龙并没过多的沉迷于喜悦之中,而是继续创作,又推出一部情景剧,便是广为熟知的《编辑部的故事》,他认为除了要搞笑幽默,还要能反应社会现状,讽刺一些不良行为,这样作品才能有价值有含量,也才能引起观众的讨论与共鸣。
再后来,他又拍了其他多部优秀作品,身为导演,又兼职出品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几乎可以说,凡是他参与的影视剧,就不会差,不敢说全是精品,但至少都是优秀的。
郑晓龙能出多部佳作,除了靠他自身的实力水平,不断打磨的敬业精神,还离不开妻子王小平在背后的帮助。
王小平是一名优秀的编剧,我们所熟悉的《甄嬛传》《芈月传》,她都有所参与,在改剧本与拍摄上,她还时常与郑晓龙争论,夫妻俩就像一对敌人一样,吵得不可开交。
但也不是那么夸张,吵归吵,最后还是能共同拿出一个正确的拍摄方案,夫妻两人的心还是很齐的。
对于《甄嬛传》这部神剧,有人说它堪称宫斗剧的巅峰,是个难以逾越的传奇。
虽然外界评价非常高,但在郑晓龙心里,他并不觉得有多好,还说是“小儿科”。
当年提出要拍《甄嬛传》,是妻子先提出的,尽管郑晓龙同意拍了,但对于剧中一些宫斗情节,并不满意,还忍不住要吐槽。
例如齐妃听说夹竹桃有毒,便要对甄嬛下手,郑晓龙很看不惯这种行为,表示这都什么人啊,不喜欢。
华妃在知道甄嬛怀孕后,一时心情郁闷又怨恨,就吃酸黄瓜催吐,观众可能会同情华妃,郑晓龙却认为,你们女的也太小家子气吧。
看来,郑晓龙怕是个直男啊,但导演什么想法不重要,观众喜欢就行了。
三、与冯小刚点点滴滴的过往
作为电视剧顶流的代表,作品大火的同时,也捧红了多位明星,张凯丽、孙俪、蒋欣算是代表了,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冯小刚,郑晓龙是他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关于两人相识的故事,甚是有趣。
当时,冯小刚不是和郑晓龙直接认识,而是先见到王小平,因为冯小刚的一个朋友与王小平是同事关系。
那天,冯小刚去医院找朋友,见到了王小平,见就见吧,不想冯小刚被王小平的长相迷住了,觉得她长得好看,又会抽烟,好有个性啊。
于是就打听她是谁,结果被告知,她是郑晓龙的妻子,冯小刚一看,那就算了吧,以他当时的身份,可惹不起。
但冯小刚急于换份好工作,看郑晓龙很厉害,便想干脆就投靠他了。
当时郑晓龙所在的艺术中心,也正好急需人才,看冯小刚不错,就招他进来当美工。
因表现不错,得到郑晓龙的重视,两人时常一起吃饭,关系越来越好。一次偶然的机会,经郑晓龙的引导推荐,冯小刚认识了王朔,靠着拍马屁的功夫,与王朔拉近了关系,并参加《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编写。
后来又经王朔的引荐,冯小刚认识了导演夏钢,将他写的两部小说,改编成剧本,搬上电影荧幕,冯小刚的事业,这才算是走上了正轨。
王朔的确帮了冯小刚不少,但少了郑晓龙这个贵人引路,那他也没机会进入到京圈,更谈不上以后了。
四、我的剧永远与观众站在一起
拍得了佳作,捧得了演员,郑晓龙的业务水平,不是普通导演能达到的,要做到他这样的程度,不仅要提升自身水平,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能耐得住性子。
郑晓龙不是高产的导演,他拍作品,最看重的就是质量,他宁愿花三年五年的时间打磨,也不要几个月匆匆赶出,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
在演员心里,郑晓龙是个好导演,一方面来源于他的敬业执着,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就是他能真正做到尊重演员。
关于“戏霸”演员,平时可不少见,剧组里有那么一个爱抢戏,老是压着别人的演员,足以令导演头疼。
但郑晓龙表示,在他的戏里头,没有这种演员。他不是那种“演导演”的导演,一旦听到演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感觉自己的权利被侵犯。
郑晓龙颇有胸怀,性格大度,演员提出建议,如果是对的,有助于拍摄效果,那就采纳,但如果不是很妥,他会与演员做好沟通,把东西一点点理顺了,演员自然会信服。
可能他是深受父亲的影响,讲究以理服人。
也正是靠着这份“理”,让郑晓龙与演员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工作上合作关系,私下里便是朋友关系。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郑晓龙依旧坚持影视事业,每隔几年就推出新的作品,艺术之路还没到尽头。
有人评价郑晓龙,说以他的出身和性格,应该是会从政当官,但偏偏选择了娱乐行业,挺让人意外的。
郑晓龙是什么性格的人?他与那些专拍商业片,追求利益的导演,可不一样,从他的作品便能体会到,他要的是质量,要的是能走心,并且是走到观众的心。
编剧李晓明形容他是“高处俯瞰、低处扎根”,佳作无数,成就众多,证明他是个高人,有眼光会用人。
说他“低处扎根”,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包含着人文情怀,为老百姓拍摄反映现实的作品,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的剧,始终与观众站在一起。
在这个复杂,追求名利的娱乐圈,还能有这么一位“清流”导演,实属不易,这是观众的幸运,愿圈内能再多出几个这样的导演,拍出更多佳作,这样,电视剧电影便真正成为观众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