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在北京卫视黄金时段正式开播。
已经播出的前六集在微博、抖音、腾讯视频、B站等平台均好评如潮,凭借震撼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揽获出众的观众口碑,热搜不断,好评如潮。六首片尾主题歌纷纷登上各大音乐网站的新歌榜,上周末推出的两首主题歌更是火爆出圈。
张碧晨《字里行间》登上微博热搜榜第8,周深的《光亮》一经推出则呈屠榜趋势,霸占四个热搜,MV发布8小时即获得微博3300万阅读量,登上微博热搜主榜第28位,一天内朋友圈20万余人转发,抖音挑战榜第9位。以#大型纪录片紫禁城# 为首的相关话题词几乎每周都引发热烈的讨论和跟帖,观众和网友对纪录片的期待有增无减。
清朝入关致力民族交融统一
紫禁城易主践行“和安天下”
1644年6月6日,紫禁城迎来了新主人,多尔衮作为新王朝的主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接受了文武百官的跪拜,宣布明朝的官吏可以为新朝做事,随后,登上御辇进入北京城。同年11月7日 ,顺治皇帝登基,国号大清,定都北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屹立在世界东方。
顺治二年,清廷完成了对紫禁城三大殿的修缮。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突出了一个“和”字。顺治八年,紫禁城承天门重修竣工,改名“天安门”,次年,厚载门改名“地安门”,加上皇城的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紫禁城皇城的所有城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
“和”与“安”,反映出清朝执政者的愿望。和是清朝的立国之本,康雍乾三代,也用“和”来作为终极目的,来实现民族团结,建立大一统。他们致力于民族交融,践行“和安天下”的政治理念,以胸怀天下的气魄,建立大国版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由此逐步形成。
数代以来,准噶尔汗国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帝国的西部,窥视着内地,一直是大清最大的威胁,让最高统治者席不安枕。清朝对准噶尔的战争,历经康雍乾三朝。最终,在乾隆48岁这一年,准噶尔武装力量被彻底消灭,乾隆把这片故土命名为——新疆。中国西部的版图得以最终确定,清朝的国土面积由此达到了最大化。以统一新疆为标志,大清帝国的统治攀上了历史的高峰,康乾盛世也由此进入了“全盛”时代。
乾隆皇帝曾说: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这种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和情怀,也体现在对西藏的统治和改革上。早在1652年12月,五世达赖喇嘛带领三千僧众长途跋涉入京觐见顺治皇帝。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到了乾隆朝,为了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各兄弟民族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大格局逐渐形成,并在此后的历史风雨中,变得牢不可破。康乾盛世的大清,人口过亿,疆域千万,山河壮丽,都市繁华。
常石磊《四海》以柔和融万物
“木兰秋狝”抒大气中式气韵
《交融》一集的主题歌《四海》从紫禁城元素切入,保持历史宏观视角的大气感,契合康乾盛世中多元化融合的中式价值观,曲调上是一首柔和大气的中国风创作曲目。歌曲立意以深厚包容之心,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及误读,让“融合”、“包容”成为一种可以被真实感知的理解与陪伴,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听万籁有声 无穷缤纷入梦
尝百种滋味 无尽烟雨青红
大风起 白鹤 鸿雁 燕雀 浮游
汇入九洲 天地同游
草原兵马重 木兰围场可容
觥筹交错中 四海方圆可通
你眼里 喜怒 哀乐 荣辱 与共
细润无声 风雪消融
一盏烛火到天明
万古长灯北极星
若有浪淘沙慢 心似空
当有笛声向晚 月下垂虹
若有深藏冷绝 似孤峰
当有静夜落花徐徐如风
《四海》常石磊
《四海》是制作人唐汉霄在听过“木兰秋狝”这一段历史的故事背景后用2小时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作品。木兰秋狝,也可称为秋猎,是指每年秋季,一边行军,一边操练,从北京赶到承德的木兰围场,在那里组织大规模的狩猎,这种狩猎,其实就是军事演习。避暑山庄实际上就是康熙、乾隆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常来常往、友好沟通的场所,并由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
《四海》整首歌柔和清雅,在气氛上与中国园林意境有相通之处,编曲幽远豁达,在十二首主题歌中是气质非常独特的一首作品。唐汉霄说,这首歌的创作感受带入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和融入万物;歌词以“燕雀、浮游、白鹤、鸿雁”等意象,布画出“天地同游”的中国古典自然观。在编曲上以极简约的方式表达中式意境,犹如泼墨山水,晕染情绪。
歌手常石磊的声音质地与唱功,让这首歌有了极为贴切的乐感,气声与真声的变幻,使每一句都有了柔和舒适的表情。常石磊希望,这首歌能带大家进入一种美好的氛围,他认为这是音乐最有力量的部分。
来源:北京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