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义文相比游戏、漫画等形式的电影改编而言,文学一直是电影改编的富矿,这源自两种艺术对“讲故事”的天然优势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长篇小说《苦儿流浪记》曾被数次改编、翻拍,却一直葆有原著中的纯真与梦幻,电影《雷米奇遇记》是对其最新的一次改编,讲述了主人公雷米从被遗弃到被抚养,再到跟随杂技老人周游欧洲,最后找到生母并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故事就叙事本身而言,影片尤为符合神话研究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英雄之旅”理论,即雷米的“奇遇”过程正是英雄之旅的过程,同时故事中处处填充着拯救主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雷米奇遇记结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雷米奇遇记结局(英雄之旅与拯救主题)

雷米奇遇记结局

作者:张义文

相比游戏、漫画等形式的电影改编而言,文学一直是电影改编的富矿,这源自两种艺术对“讲故事”的天然优势。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长篇小说《苦儿流浪记》曾被数次改编、翻拍,却一直葆有原著中的纯真与梦幻,电影《雷米奇遇记》是对其最新的一次改编,讲述了主人公雷米从被遗弃到被抚养,再到跟随杂技老人周游欧洲,最后找到生母并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故事。就叙事本身而言,影片尤为符合神话研究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英雄之旅”理论,即雷米的“奇遇”过程正是英雄之旅的过程,同时故事中处处填充着拯救主题。

从弃儿到歌唱家的英雄之旅

电影展开“英雄之旅”的叙事之前势必要首先塑造出具备英雄特质的主人公,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的外貌、性格、身份、能力等,以凸显“英雄”的独特性。就本片而言,分别以潜在和显在的方式塑造主人公雷米的英雄特质:潜在的是其未被直接言明的被遗弃的经历、来自贵族阶级的身份等;显在的是被直接命名的“最美的歌喉与最真的心”。两种方式塑造出雷米独特的形象,也完成了踏上“英雄之旅”的前提。

坎贝尔认为,“神话中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是成长仪式准则的放大,即启程——启蒙——归来。”雷米从被遗弃到成为歌唱家的过程,恰是一场英雄的成长仪式。启程阶段,是雷米被养父告知遗弃的真相,面临被送往孤儿院的危险;启蒙阶段,是雷米遭遇危险时遇到杂技人维塔利斯,后者所扮演的正是神话理论中的导师角色,对雷米完成英雄的启蒙;回归阶段,是雷米经历磨难,最终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并因为出色的歌唱水平(得益于导师的帮助)成为歌唱家。从弱小无助的弃儿到被穷人收养,再到遇见启蒙者并一同经历磨难,最终完成认亲仪式、跻身名流,这与英雄由受困到经历劫难再到涅槃重生的神话学原型相同构,雷米的成长仪式正是英雄的回归仪式。

为了增加这种传奇性经历的可信度,影片特意选取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式,努力还原现场感。影片开篇以老年雷米在雷雨夜为孩子们讲故事展开,随后影像转至幼年的雷米,而结尾再次回到老年雷米讲故事的场景,观众由此得知老人讲的是自己的过往。正如《泰坦尼克号》中,老年露丝回忆年轻时与杰克的爱情经历会让人感动不已一般,老年雷米的回忆过往也能更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同情与崇敬之情,因为“英雄”没有活在历史中,而是活下来对听故事的孩子/观众讲述着“英雄”的过去,这无疑增加了“英雄之旅”的临在感。

不同人物间的拯救主题

如果仅仅是从弱者成为强者,他只能是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必须要引入拯救的主题。影片中,雷米经历磨难,完成从弃儿到歌唱家的身份转换,无疑是自己的英雄;同时,也包含着对他人与动物的拯救行为,使其成为真正的英雄。具体而言,首先,导师维塔利斯固然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但同时他也是因失手误杀儿子而无法面对自己的蒙难者,雷米成为他情感的寄托,纾解了心结;其次,群像人物中,饱受贫困的养母最终被雷米接去过上富足的日子,活在失子之痛中的亲生母亲因雷米的回归不再痛苦,身有缺陷、抑郁的丽丝在遇到雷米后逐渐开朗起来并最终成为其妻子,雷米承担了对众多人物的拯救;再次,雷米对于动物也保持着足够的爱心,为经受鞭打的牛哼唱摇篮曲,想尽办法为杂技猴治病,以及同伴随的牧羊犬随时分享心情……雷米的角色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更像是电影创造的“神像”,他拥有天生的好歌喉,无差别地爱/拯救着身边的一切,人物完美却不为虚假诟病,这与观众对电影“造梦”的追求不无关联,因为人人渴望获得拯救。

同时,影片的拯救主题并非集中在雷米一人身上,而是在不同人与动物身上均有所体现,这表明影片对拯救主题的泛化处理,旨在建立出“善有善报”的伦理观念。对雷米而言,生母、养母则分别给予其生命与成长,维塔利斯充当了其导师角色,丽丝则为其寻找生母做了关键性的付出,另外,牧羊犬在风雪夜也冒着被冻死的危险叫来人拯救了濒死的雷米。拯救的主题由英雄拯救他人的单向度关系转变为双方互相拯救的双向关系,也因此,英雄的成长仪式既是拯救他人的过程,也是被他人拯救并塑造为英雄的过程,结果最终导向“种善因,结善果”的伦理归宿,这也符合观众的一贯心理。

《雷米奇遇记》再次演绎了《苦儿流浪记》中的“寻亲故事”,影片以神话学中的“英雄之旅”为叙事原型,构造出英雄雷米的成长仪式,同时借由雷米之口自述,为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祛魅”;在故事讲述与人物塑造中,通过展现人物之间的拯救主题,最终建立“善有善报”的伦理旨归。总体而言,影片符合好莱坞电影的“造梦”特征,像一则成人童话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张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