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作家袁炳纲我的自传(乡土作家袁炳纲我的自传)(1)

我的新自传

袁炳纲,1955年生,原建陵坡北村人。1972年从教,2015年退休。

小时生活在农村,是在猪圈羊圈牛屁股马尾巴驴叫鸟叫鸡鸣狗吠猫咬春的环境中,溜着光席,脊背上留有压的席痕,甚至嘴上流着鼻涕,脚上穿着张着口扇扇子的烂鞋,身上箸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肚子里有时半饥不饱的渭北山区农村,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中磨大长大的。

上初小时,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曾是老师比较得意的门生,考高小时,曾是东店头完小的前十名之一。

那时便开始酷爱热爱文学,千方百计找借一些文学书籍,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半知半解的阅读。 本来想在这条并不平坦的文学路上前行,可文化革命使学校教学秩序混乱,高小课快要学完的当儿,人家大点的初中学长当什么红卫兵,成立这样那样的战斗队造反队,缘于自己人小年龄轻,人家根本不要我这个小布点,虽说还自谓什么红小兵,可没有一点兵气,更多的是稚气甚至还有点淡淡的书生气。 只好离开那如火如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村参加劳动。 幸运得很,适逢一位堂婆去世,原在瓜地当会计的堂伯因要埋葬其母,扔下了会计这个能吃西瓜又能挣工分的美差。而这根美丽的稻草,被我捞到了。 后来恢复复课闹革命,便又一次踏进学校门开始复课闹革命,可那时的教材前后銜接不上,只好和饿汉似的,饥一顿饱一顿,迟一顿早一顿,瞎一顿好一顿的往前兑磨。 总算于1972年完成所谓的高中学业,不过是徒有虚名没有其实,那时曾自嘲:高中的资格,小学的程度,大学的风度。 有幸成为工分教师以后,仍不忘初衷初心,坚持阅读,并不知羞耻大胆动笔写作,并有几篇作品被礼泉文化馆的小刊《新芽》、咸阳的刊物《秦都文艺》、咸阳报的文艺副刊《渭水》以及陕西日报的文艺副刊《秦岭》刊发。 在此期间,多次参加县市省组织的业余作者培训学习,聆听过不少大家的讲课并接受过指导。其中有李若冰、峭石、沙石、邹志安、姚有芳、崔野夫、梁澄清、张廉、候振北、冯仁等。 后因身份是民办教师,收入微薄,只好辍笔讨生活。但从未中止过学习阅读文学书籍。并在单位中,坚持给领导写材料写发言稿写总结写报告,充当着一些人的爪牙狗腿子文雅时髦的叫法是笔杆子军师。 2010年退二线之后,又一阵心血来潮,开始舞墨弄笔。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平台众多,故一些作品在省内十几个网络平台上得以刊发,现在的百度今日头条腾讯许多网站都能搜索到我的所谓作品。 作品大概有这么几个分类: 一、关于民办教师方面的《粉笔生涯》十几篇。 二、关于农村生产队的《饲养室的故事》十多篇。 三、关于农村各类人物的如《雀儿婶》、《急人》、《嫂子》、《米兰》、《厅级干部陈小土》、《名角哭女》、《拴牢爸》……大概二三百篇吧。 四、关于绿色环保方面的,如《家乡的水沟》、《鸡鸣鸟叫猫咬春》等几十篇。 五、关于学生方面的,譬如《我要自己上学》、《我们那时的星期天》等七八篇。 六、关于传统方面的,譬如《斫柴》、《王眯眼老师》等十几篇。 七、一些杂七杂八似文非文的东西。写这些东西,缘于利益和推荐量,大多是今日头条中悟空问答等。这类杂碎颇多,只要打开今日头条,输入我的名字便可以看到。 八、如今算是今日头条上所谓的创作者,有粉丝一万九千多人。 我是个低沉低调的人,曾有人劝我出书,但出书赔钱,目前我还赔不起。 纵观文学之路,真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兮,虽然我将上下而求索,但现在纯文学的求索没有一点儿效益,甚至连手机电话费都不够用,且阅读量还很少,无奈我在夹缝中徘徊,艰难行进,半推半就写一些问答即所谓的软文,曾有文友亦推荐我写这类软文,说那效果效益好点,但我总觉得那不是文学,甚至对神圣的文学有点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