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1)

伊犁的美景

赵钧彤:卓而不群,谪戍伊犁

杜雪巍

引 言

清乾隆时,山东莱阳人氏赵钧彤中得进士后,官授河南卢氏知县,后改任直隶唐山知县。赵钧彤才华出众,特立超群,极具文名,累遭人嫉恨。其在任上遭遇奸狞诬陷,谪戍新疆伊犁。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赵钧彤由年仅十七岁的三子陪同踏上了漫漫的西域流放旅途。

正值壮年的赵钧彤遣戍新疆伊犁后,谪戍七年,游历了新疆的天山南北。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其释回后,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西行日记》,以及大量讴歌新疆壮美山河的优美诗篇,还有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人们了解一百多年前新疆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留下了一个精彩实录。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2)

巴里坤汉城

一.家世渊源,性情孤傲

赵钧彤(1741--1805),字洁平,别号淡园居士,又号雪山衲子,山东莱阳县人。据《莱阳县志》“赵淡园居士钧彤传”记载:“唐时有讳沂者始籍莱阳,传五世至开国。子植开国伯格,以进士起家,著绩金时,益大其族。高祖仑顺治戍戌进士,太常寺少卿,即世所称殉。崇祯癸未邑难,明赠光禄寺少卿,赐谥节愍,讳士骧之子也。曾祖讳子涝,中书舍人。祖讳苰,康熙甲午举人,广西天河县知县。父讳起相,早卒。本生父讳起楠,贵州广平州知州。淡园生二十日即鞠于所后母。”可见,赵钧彤的家世还颇具渊源。他的家族自唐代在山东莱阳,以进士起家,竟也延续到大清建国竟已传至五代。他的高祖仑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后任太常寺少卿。1643年(崇祯十六年),清军进占山东莱阳,大肆屠杀汉族民众,死亡了上万人,连赵钧彤的高祖也在这场屠杀中遇难殉国。后来明廷竟授予赵钧彤的高祖以光禄寺少卿,谥号节愍。赵钧彤的曾祖父亦曾是中书舍人,系康熙年间的举人,后任广西天河县知县。他的亲生父亲在他生下二十天后便撒手人寰。赵钧彤是跟随他的养父起楠及后母长大成人的。所以也有记载说赵钧彤游历黔江,那是说他自幼生活在贵州广平州府的衙门里天然便自然而然游历了黔江的缘故吧!

赵钧彤传中还说:(其)“幼好学,有文名。乾隆辛卯举于乡。乙未成进士,授河南卢氏县,有政声。在任七月,以祖母尤,归服阙。改补直隶唐山县。”此段话说赵钧彤自幼非常好学,在贵州当地颇有名气。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赵钧彤中得举人。1775年(乾隆四十年)中得进士。其中举到中士,中间相隔了十四年,可以说赵钧彤为了博取功名,也是持之以恒,不遗余力了。

有资料上说赵钧彤中得进士后,授河南卢氏知县,其在任七个月便改任了直隶唐山县知县。这其中,没有交代清楚他是不是在祖母病故,回籍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之后,而服阙期满改任为唐山县知县的。

所以从赵钧彤出生及成长的背景和环境而言,他养成了一种清高、自尊、孤傲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很自然的。然而亦正是他这种争强、好胜,孤傲,不太合群的性格在官场上却为他引来了一场大祸。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3)

伊犁老照片

二.引人嫉恨,突遭遣戍

《清代西域诗研究》上说:“四十八年,遭人诬陷为贪赃,被逮入保定狱。”所言不祥,没有交代清楚。“赵淡园居士钧彤传”上说:(赵钧彤)“改任直隶唐山知县,到官未久,值朝廷有事,陇蜀禁兵过境,命县督民出车部民,某尝为莱阳典史,挟宿怨文致令罪告之大府,大府久恶淡园强项,坐以赃论戍伊犁。是为乾隆四十七年。”可见赵钧彤得罪的还不仅仅是一个人,就连大府也“久恶淡园强项”,也忍了赵钧彤很久了。所以归结起来,还是现在时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赵钧彤在任上,时常以诗文而自得,别无旁骛,这样便显得特立独行,性情孤傲,给人一种自命清高的态势。时间久了,自然也让人接受不了!况且当时的清代官场上也有其潜在的不言自明的各种规则。

“赵淡园居士钧彤传”上说,赵钧彤“生长华宗,资性超迈。负其学识,睥睨一世。自非学问文章迥出伦类者,莫能登淡园之堂,相与握手为欢。”如此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不是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竟不可以登上他的厅堂。孤傲的性格最终使赵钧彤落得个流放塞外的下场。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4)

伊犁河

三.踏上遣途,流放伊犁,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赵钧彤自保定起程,谪戍伊犁。赵钧彤由三子赵皑侍行陪同,他们路途上几乎用了一年时间,于第二年的三月方抵达戍所伊犁。

赵钧彤父子自直隶保定雇了一辆骡车,载着他们一路向西。他们五月抵达西安,在西安休整,准备路上的饮水、食物等,直到当年十月方才继续西行。

十月十二日,他们从陕西长安出发,“越八日抵达荆州,入甘肃界复有六日抵兰州,凡一千四百一十里。”在兰州,赵钧彤父子遇着了他们山东诸城的故旧,给他们置办了过冬的棉裘,以抵御路上寒冬的侵袭。

赵钧彤父子一行三人在甘肃境内先后经过了三个大的险要关隘:一个是自永寿县进入山里忍受邠州、长武路段的艰险,另一个是向西抵达瓦亭过六盘山为又一处险隘,还有一处便是过隆德、静宁进入乱山危梯绝栈,踰五百里经此一大关隘。他们每过一隘都是小心翼翼,惊心动魄。

他们越往西行走,人口愈发的稀疏,景致也愈发的荒凉。赵钧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说:“二十二日发武胜驿至镇羌驿九十里,鸡未鸣已登车,行九十里不得不早发出堡北门欲合一。北风微作,寒彻重裘,因下薕卧车中,欲将又睡而钩轰震耳,盖河声也,侵晓觉,暂开薕霜被地如小雪,拂鬚鬚结襟际,胸前冰光若琉璃、若鳞甲……”

穿过漫长的河西走廊,过了嘉峪关、肃州。赵钧彤几乎每到一大站,都在回想、总结自己这一生的坎坷遭际。他在肃州停留时又回想、总结说:“余至兰州买釜、箸、碗、碟、刀、砧等,下逮瓶、罐数十件,至甘州益油酱,高台益稻米,至是又置水桶、草袋,所免者庐榻耳,靡费既而。余自去春抛家室,迄今将二载,衾褥、衫服皆数年物,又携走数千里……”。

他们往前继续行走便是星星峡,进入到新疆的地界了。他们抵达哈密后,又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以补充食物、饮水等。哈密,是当时内地进入新疆的第一大重镇,有新疆的东大门之称。所有商贾的货物进入新疆后,或分发去南疆喀什、和阗,或分发去伊犁等处都在这里进行。哈密俨然是一个大的中转基地。在哈密,赵钧彤参观了哈密回城。当时清政府在新疆实行的军府制,尤对哈密采取的是札萨克的统治形式,所有的当地税收、治安均隶属于哈密回王,所有的农民亦都是回王治下的奴隶,饱受奴役。赵钧彤父子在哈密停留了三天,他在诗中说:

横扼新疆万里途,城门高榜古伊吾。

雪撑天北羊头坂,泉注山南牛尾湖。

野圃逢年瓜当饭,旗亭饷客茗吹酥。

缠头王子台宫迥,铺户东开望上都。

第四天,赵钧彤父子出了哈密又折向了天山峡谷,进入了山南的松树塘地区,抵伊吾、巴里坤境内。

赵钧彤抵达哈密的巴里坤时,正赶上这一年的元宵节。赵钧彤在《元宵次镇西府题二绝句》中说:

六鳌双凤颂声兴,火树银花面句称。

争意元宵有生面,雪山坳里看春灯。

镇城萧鼓纵奇观,客抵行沽亦尽欢。

巴里坤古称镇西,是关内农民进入新疆后最早的聚居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也是中原汉文化在这里的一个集中体现。各种宗教文化皆可以在这里出现。从巴里坤前往木垒,是一条崎岖的,漫长的山路。

赵钧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二十一日,发噶顺沟至白山子三十里,晓起炊而发,出村南走,谷稍开未一里而北折而西曲复入山,罅如锅牛榖,不复辨方向,雪屯积,御者手乌衔欹辕附外而行,每一失足,没及腰胯,云二十里,谷欲尽,仰上坡,坡高二里余,滑擦久乃上。”如此可见,赵钧彤父子他们一路上行进的艰难和不易。

过了木垒,继续前行便是古城奇台。古城奇台,清代时隶属于迪化直隶州管辖,是内地商贾所运货物进入乌鲁木齐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仓储中转基地。奇台自古也有“金奇台、银绥来”,“旱码头”之称。

出了奇台,前行便是吉木萨尔、阜康。阜康旧称特纳格尔,这些城邑,很早以前都曾是一个个驿站演化而来的。辑怀城亦即后来的米泉县府所在地,如今都成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一部分。

赵钧彤抵达乌鲁木齐的时候,乌鲁木齐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乌鲁木齐最早仅在南门附近有一个屯城,正如今天的一所中学的足球场那么大。后来随着乌鲁木齐人口的快速增加,在如今的北门,大十字一带新建了一座迪化新城,而将先前的迪化屯城称为迪化旧城。新、旧两城以今天的人民路为界。迪化的新城、旧称均是汉城,而在如今的八农附近又建起了一座阔大、威严的巩宁城,即满族人居住,又称满城。但巩宁城也仅在世了九十余年,便彻底毁灭于陕甘回乱波及新疆后引起的动乱中。

那么乌鲁木齐为什么已经有城了,还要继续建城呢?这便是清政府在新疆施行军府制政策的不断变化有关了。清廷底定了南疆以后,便采取了“众建以分其势”,而将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放在了伊犁,另派往各地一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驻守当地。但是针对南疆发生的一次次叛乱,和卓的后裔们亦一次次地降而复叛,最终清廷才决定,在新疆中部建立一个中枢机构,在那里驻扎军队,以遏制来自各地的叛乱势头。这便是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由来。

赵钧彤抵达乌鲁木齐的时候,正值明亮担任乌鲁木齐都统。赵钧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他在乌鲁木齐见到了曾遣戍新疆吉木萨尔,后担任明亮幕僚的曹麟阁。曹麟阁(亦称曹麟开)系安徽九华山下的贵池人,字黻我,号云澜,1765年中得举人。曹麟阁出仕以后,曾任湖北省黄梅县知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曹麟阁应该是在发配庭州期间,逐步走进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视野的。

赵钧彤到达乌鲁木齐时,乌鲁木齐正处在蓬勃的大发展时期,所以在赵钧彤看来,这里是一片繁华。赵钧彤在《乌鲁木齐二十四韵》中吟咏道:

逆虏降幡竖,穷荒列障清。妖氛宛剿穴,天意罢欃枪。

东阻松塘迥,南开雪岭横。连峰森万笏,一水锁双城。

沦谪纷冠盖,偏裨灿毂缨。幕中趋沈宋,帐下宿韩彭。

夹巷门檐比,堆廛货贿盈。尘飞宛马过,霜落塞驼鸣。

户籍编丁甲,仓籍给癸庚。节侯班定远,屯师赵营平。

村堡频衙吏,犁锄或戍黥。烧原驱兔鹿,潴浒泛鵁

直以农藏战,还教织助耕。旃裘争贸市,毳幕尽炊粳。

物产兼盐铁,人文变鼓钲。官墙光绝域,邮亭夜不惊。

牛羊俱贱价,豺虎竟空名。羁恨抛乡井,残生托圣明。

伊江闻似此,放胆更西行。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5)

乌鲁木齐红山嘴

出了乌鲁木齐,赵钧彤父子乘坐的骡车是继续向北,经过玛纳斯,他写下了《绥来县西三首》,其中有:

“客走精河东,道上多行商。

长辔笼高驼,宛如白凤凰。

大都秦晋子,弃家逾甘凉。”

从玛纳斯继续北行,赵钧彤经过了乌兰乌苏、精河,在通往伊犁果子沟,从五台、四台前行,突然一片碧蓝的赛里木湖水涌现在赵钧彤眼前。而后,赵钧彤父子一行,艰难地越过了果子沟,好不容易到达了惠远城。在抵达伊犁以后,赵钧彤作了《抵伊犁惠远城三首》,第二首诗中说:

城茄吹罢上朝曛,戎府门开舆马纷。

画鼓声中随簿吏,垂杨影里拜将军。

姓名暂许登书记,筹略应知尚电坟。

却笑山东穷措大,平教脱挽附青云。

抵达目的地以后,赵钧彤亦再一次总结自己的旅程说:“余自甲辰三月发保定,四月抵西安,留滞五月,至十月而西行,及今乙巳三月乃罢。惊魂残骨,携骇儿蠢仆,穷走经年,而俱得无恙。非天幸不及此,而余生长海滨,随高丽、日本,弱冠奔父丧,南踰滇黔,抵交趾界上,迨官畿辅,屡公事赴北口,又以不肖得备戍卒,而远走西荒,半生仆仆,历中外河山,东西朔南,各穷边际,可悲亦可喜,客烧烛,买火酒蒸羊,与儿辈相劳苦,语及之,乃大叹不止也。”

《清朝通志》载:“凡改发新疆从犯,旗人曾任职官及令户正身民人举监生以上并职官子弟俱当差。”赵钧彤以知县被遣戍,依律应该当差。“乾隆三十七年,参赞大臣索伦酌定,废员到屯,文职交印房带验给差,武职交营务处带验酌派差使。”赵钧彤系文职官员出身,应由印房给差。而印房由“本处协领及保升主事职衔并笔帖式专司其事”。《西陲总统事略》卷四及《新疆识略》卷五“职官条”下“粮饷处”好“驼马处”均载明其办事人员可以从废员内调补,而印房和摺奏处的办事人员是否可以从废员中调补没有提及。

赵钧彤抵达伊犁惠远城后,须向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报到。当时伊犁的最高军事长官是伊勒图。伊勒图(?--1785年),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满清的著名将领。他曾在1768--1769年(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乾隆三十四年十月)、1769--1771年(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乾隆三十六年七月)、1773--1783年(乾隆三十八年七月--乾隆四十八年六月)、1783--1792年(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四次出任伊犁将军一职。赵钧彤抵达伊犁时,正值伊勒图第四次就任伊犁将军。赵钧彤此后留下了一首拜见伊勒图将军的诗,诗中说:

黥徒赘婿俨高冠,日日炉边各尽欢。

行乐终输无赖好,卜居益信得邻难。

百金挥尽空厨立,一月眠酣倦骨酸。

且作太平边塞客,河鱼霜稻劝加餐。

在诗中,赵钧彤透露出伊勒图将军对他非常尊重。当然这也使得赵钧彤的内心感到非常温暖。当然依照清廷惩治遣犯的律例,赵钧彤均在伊犁遣戍期间仍需要奉旨当差,充当文书一类的差事。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6)

嘉峪关

四.在戍七年,获释东归

赵钧彤在伊犁谪戍七年,他在戍所第五年时写下了一首欢度元宵节时的情景。他在诗《庚戍元夕无绝句》中说:

百日勤劳一夕欢,长街如笋起灯竿。

拟将春夜千条烛,照破边沙万古寒。

千尾金蛇万个雷,柳营深闭锦云堆。

遥看赖有攻梯法,男妇喧阗上屋来。

元宵节时,即使是数千里之外的塞外伊犁,那家家户户也要像关内百姓一样,登上房屋悬挂灯笼。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赵钧彤获旨东归,他又作了三首《卒戍,发伊犁东归三首》。在第二首诗中,赵钧彤非常典型的道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他在诗中说:

谪宦羁穷边,有如马在靷。六载三节使,束得一何紧。

伊伯如父兄,行步责端谨。奎子疾顽懦,腾击若秋隼。

堂堂义烈公,严令壮戎本。一变旌旗色,奚啻雷霆陨。

何物老戍兵,常骑瘦马稳。一朝出幕府,竟未毛发损。

不见戴郎官,项枷缩茵蠢。汗出向风雪,长跪路人噻。

不见林守备,臀起地覆吻。白梃三十举,其痛不可忍。

在诗里,赵钧彤说自己谪戍塞外伊犁,犹如一匹带着笼头的马被人牵引着、束缚着。即使自己已经在这里历经六年换了三人“节使”,仍没有感到丝毫的松懈。纵使伊勒图待其像兄长一般,但其步履端正,行走严整,仍如当初一样。

即使如此,身在异乡的赵钧彤仍时时挂念着远在故乡的母亲。也就在赵钧彤遣戍伊犁期间,“赵淡园居士钧彤传”上说:“自戍所,母亡兄死,而淡园年五十矣。”由是,远在伊犁的赵钧彤是肝肠寸断,且又无能为力。

北宋时期山东登州府有一个举人(山东人氏赵钧彤)(7)

伊犁果子沟

五.幽峭兀傲,著述甚丰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赵钧彤获释东归返回关内。嘉庆七年(1805年),赵钧彤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赵钧彤一生著述非常丰富,留下一部《西行日记》及《止止轩诗稿》得以传世。《赵淡园居士钧彤传》的撰主评价说:“淡园自里閈而京师涉黔江,戍伊江,足迹所至文人、宿儒莫不与之倡和,其时赵氏一门伯叔昆从掇高科登显仕者无虑数十人,亦莫不心折淡园其学行概可知矣。……然卒以过刚坎坷终身其为文汪洋姿放能于曲折,奥衍中劲气直达诗,亦幽峭兀傲不袭他人窠穴,生平著述甚富。”

“论曰: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以淡园之学、之才不忍一朝之愤,卒以废弃传曰,傲不可长诚哉,斯言然谪戍未归其子已以进士为令淡园可以无恨矣,嗟乎,士气不振,波靡成风如淡园之卓然自立,倔强一世有几人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