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线精神谱写新时代华章(重温三线精神)(1)

图1 “三线”主题博物馆

每次路过位于胜境街道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三岁大的儿子总是吵着要进去看看。“灰机,爸爸,灰机。”他总把头伸出车窗,指着停在博物馆广场上的一架飞机。每一次,我都把“下一次”作为承诺,儿子的希望也总是落空。虽然内心里总觉得里面没什么好看的,但我的自私终于还是被孩子的执拗击退,他终于看到了飞机,我也得以了解那段伟大的历史。

这不,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单位计划开展一次“缅怀英雄”的红色主题活动。在支部会议上,大多数人都提议去参观红二、六军团会议会址,毕竟它更符合“红色”这一主题,而且,本市的“红色主题”活动,一般都选择去那里。支部书记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我立即想到了“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也简单谈了自己的想法:面对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巩固国防,加强备战,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这一伟大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三线建设”中蕴含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服从大局、无怨无悔,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等伟大的博爱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丰富的党性教育价值。当然,我只是表达了类似的含义,这些句子是我后来整理的。最后,我们都同意“三线建设”这个主题。 第二天清晨,单位的90多名党员早早地便来到停车场集结。一眼看去,尽是一片洁白,白色衬衫,黑色长裤,胸口的党徽在晨曦中庄严而铮亮,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股朝气。有的人则把久违的西装外套都穿上了,其中几位较年轻的还未结婚的同志,纷纷引来大家的起哄,说他们穿着西装,是要接亲去啊。

我市的“三线”主题博物馆位于胜境街道“六七一”,就在火铺矿西边。火铺矿是个大矿,当然也是“三线建设”孕育的产物。这个煤矿至今还在生产。像“六七一”这种神秘的称呼是“三线”时期特有的机构编制。虽然“三线建设”早已完成了它特有的历史使命,但这些数字却最终留了下来,留存在当地人民的心中。在盘州,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字。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地方,他们原来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用“六七一”,“一五九”这样的数字来报地名。 大约半小时,队伍终于停了下来。一下车,“三线”广场便映入大家的眼睑,许多人立刻流露出惊叹的神情。一路上大家还有说有笑,可一下车,便瞬间严肃了起来。广场很大,大理石铺砌的地面,在白云飘飘的天空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宽广了。广场西面的山头,风力发电机叶片悠扬地旋转着,而广场上,是一个个见证了“三线”那段历史,从生产中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新一旧,交相呼应,奇迹般地在此相遇,给人一种时空穿越之感。最先进入大家视野的,就是我儿子念念不忘的那一架飞机。它产自于安顺飞机制造厂,据说那是一架教练机。我凝视着它锈迹斑驳的机体,瘪了的轮胎,脑海里不禁联想起它曾经翱翔天空,英姿飒爽的身姿来。

往里走,各种大大小小的机械模型琳琅满目地依次排列着。车床,锅炉,卡车,抽水机,发电机,采煤机,填充炸药的机械,电力机车车头等等。它们无一不锈迹斑驳,有的设备甚至缺胳膊少腿,用替换的零部件勉强支撑着。它们早已失去了作为一台机器的生命力。但是,从它们伤痕累累的机体之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三线”岁月。轰轰烈烈的生产中,它们激情地咆哮着,在工人们手中释放着作为机器特有的生命力。这是两种坚毅力量的协作,正是这无数的协作,共同支撑起了那个岁月艰苦而卓越的使命。倘若要回望本地的工业发展史,你不禁会感叹,这些钢铁一般的“三线”者们,到底是如何硬生生地把这个工业几乎为零的地方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强市啊。据了解,有些设备,是工人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应用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自行设计出来的,有些设备,甚至来自于遥远的苏联。 人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不时用手抚摸这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设备,仿佛,通过抚摸,他们能与这些设备达成某种心理上的连接。

在我们的队伍中间,还有不少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年纪很大了,身边还带着小孩。他们也是来参观的,不知不觉中,他们便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继续往前走,机械设备越来越少,一个个展厅和房子出现在队伍眼前。房屋是被翻修的。陈旧的砖墙有的还在,有的则被新的土砖代替。走进展厅,里面摆放着各种记录那个时代的一些珍贵资料和物品。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文件,早已泛黄,留下水渍或油污,当时媒体发布的新闻报纸,工人是如此简朴和坚毅,还有许多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论述和讲话时的图片。除了资料,还有反应那个时代的一些电器设备。比如上海牌缝纫机,熊猫牌电视机。唱片机是我在影视作品里才能见过的。这些东西,当时都算是新鲜玩意吧。队伍中经历过那个年的人,望着这些物品,内心一定是回忆满满吧。因为身在农村,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没怎么见过。

弘扬三线精神谱写新时代华章(重温三线精神)(2)

图2 盘州市‘671’“三线主题博物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之家”。那是一套五十来平方的房子,有客厅,卧室,厨房,还有小小的阳台。客厅里有沙发,黑白电视机,电话,收音机。桌子上摆着大瓷钢水杯和象棋。墙角是一台缝纫机,墙上贴着毛主席画像。客厅的窗户边有一张书桌,上面还有几本毛主席语录和几本外国小说。我并未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但我有很强的熟悉感,因为这些房间里家电尤其是装饰风格,我在电视剧或电影里看过无数次。这显然是北方较为富裕家庭的生活水平了。看到“他们”在那样的年代,都已过上如此舒适的生活,我的内心无不升起对于在那个时代就有如此生活水平的富裕之家的羡慕。“我当时要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将会是多么幸福而骄傲啊。”我异想天开。但给予我更大的触动则是:这些南下的人们,他们原本有着怎样的美好生活呀!为了祖国的国防和工业建设,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背井离乡,投身于伟大的“三线建设”之中。这个房间越精致,我对于投身“三线建设”的大军,越是钦佩。“三线建设”是多么伟大的国策啊!而我们的家乡六盘水,正因为“三线建设”,才从贫穷落后的“夜郎”之地,一跃成为西部实力强劲的工业城市啊! 回望此次参观,我觉得,先烈们的足迹,无论是在遥远的他乡,还是就在我们身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传承并弘扬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艰苦卓绝的伟大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 如果说,那些牺牲在抗战中的无数英烈,为我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必将永垂不朽!那么,为了祖国的国防及工业化建设,为了支援边疆而举家迁徙,背井离乡的“三线建设”大军们,也将不朽!两种牺牲,一种传承,这些先烈们的战斗与奉献精神,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传播和传承下去,指引着今天的我们,在伟大的新时代召唤下,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中国梦”而不断奋斗下去!

弘扬三线精神谱写新时代华章(重温三线精神)(3)

图3 三线主题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