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刊丨总第2905期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1)

“我,凌问岳。生于兰陵,葬于中国。我,不惧死。”

讲台上,凌问岳慷慨激昂的演讲,不仅打动着戏里的每一位听众,就连屏幕之外的观众都感受到了他的一腔热血。

这是演员王劲松在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中,完成的一段“独角戏”。

在戏中,大学教授凌问岳面对日本军人在台下的威胁,抱着必死的决心来上这一堂课。

在片场,王劲松这段17分钟的表演一气呵成,成就了《凭栏一片风云起》中的高光时刻之一。

三年前《破冰行动》热播,王劲松饰演的大毒枭林耀东被观众所熟知。但是,王劲松并没有停留在表演的舒适区。他一直在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拓展自己的表演戏路。

2021年,在《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中,他两次饰演蒋介石。作为一个在影视剧中不断被演绎的历史人物,王劲松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角色再次重塑,并获得广泛认可。

过去的两个多月里,王劲松出演的电视剧《山河月明》《良辰好景知几何》《凭栏一片风云起》,陆续和观众见面。他在剧中的角色从军师到军阀,再到教授。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寡,他赋予每个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接近角色,进入角色,他甚至会被角色的情绪所牵动。他坦言,这样的表演会很累。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2)

近日,我们见到了刚刚从剧组归来的王劲松。从《凭栏一片风云起》到《大决战》,演绎不同角色的心路历程,他一一为我们剖析作答。他甚至还对我们表示,他有一位非常想演的近代历史人物,但一直没有机会出演。

以下是演员王劲松的讲述。

一进组,就拍重头戏

去年上半年,接到《凭栏一片风云起》这部戏的时候也很巧,之前刚刚演了《我们的西南联大》。在两部剧中,我演的都是民国文人。

我在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凌问岳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文人形象。他面对侵略者,以必死的信念去上一堂课,说明他愿意舍命来成全自己的气节。

第一天试妆,当天晚上拿到拍摄通告,第二天就要拍那一场17分钟的课堂戏。这段戏有整整三页的台词量,涉及外语、古文字、古代地理、历史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板书手绘地图和注解古文字。涉及范围太大了,而我不吃不睡也只有一夜的准备时间。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3)

我当时犹豫过,考虑要不要跟剧组说下,推迟拍这场戏。但我转念想想,剧组把你请来了,第一天安排的工作你就干不了,那多丢人。

我就咬咬牙开始准备,熬一个通宵。剧本上只是交代,凌问岳在讲解“日”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但是演变的过程,得自己查资料,查明白了,再写出来。

深更半夜,向精通日语的朋友请教。录下来之后,反复听、跟着说。查南宋的地图,记住相应的地理位置标注,必须达到一笔绘成,不做修改。

对象形文字的解读,文字学家、史学家、文艺作品中是没有统一定论的。我必须给“中国”这两个古文字一个温暖的解读。看到天亮了,我决定这么说:“猎猎旌旗下护卫的中央一片土地,兵戈护卫之下,头戴王冠的一个人。”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4)

第二天正式要拍的时候,总制片人吴晓梅(编剧之一)也在,她来看这场戏的拍摄。拍之前,金琛导演觉得没有给我充分的时间准备,如果有困难,可以减少一些台词。我说准备好了,拍吧。

那一场戏拍下来是17分钟,不同景别拍了5条。都是不间断完成,只记得现场安静极了,鸦雀无声。第一条完成后,总制片人上来给我一个拥抱,边上的摄影师在擦拭泪水。

回想这一刻,我真不相信演员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我也不相信演戏和流量有啥关系!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5)

凌问岳教授是个虚构人物,是多个原型的集合体。他写了研究专著《殷代历法考》,证实殷商历史的真实性。真实中,1940年代有一位古文字学家就出版了这样的一本书,他写成于抗战之时,出版于胜利之后。

《凭栏一片风云起》播出的同期,我出演的《良辰好景知几何》也和观众见面了。这部剧是2020年拍摄的,我饰演金督军,这是一个军阀。我觉得我不像军阀,就先从外表设计。旧时代的军阀都留着大胡子,看张作霖、阎锡山的老照片,都是如此。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6)

所以,我就一定要把这个胡子先处理好,这代表着当时军阀的一个普遍特点。接近角色之后,再从他的言谈举止、行事风格上进行人物塑造。

金督军的弱点是他的女儿,他有枪林弹雨里打出来的狠毒心肠,也有百转千回对女儿的万般柔情,这就是人物的两面。每个人都会有弱点,而金督军的弱点就是女儿。

在观众看来,我饰演的人物可能有正派、有反派。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不会这么划分。我只在乎人物写得好不好,是否立得住,有没有可塑空间?这是我最在意的。

演完蒋介石,感觉人空掉了

去年播出的《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我饰演了同一个角色蒋介石。我并非特型演员,所以接到邀约的时候,还是比较忐忑的。

两部剧虽然都是革命历史题材,但涉及的内容和叙事手法并不一样。《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跨度超过30年,《大决战》着重描述“三大战役”的过程。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7)

我首先出演的是《光荣与梦想》,开机之前,表演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先从他的日记去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我之前,有17位演员出演过蒋介石这一角色。我特意找到他们的作品来学习。观看他们的表演,我其实也担心会被同化。但又不能不看,因为每位演员都有优点。我要知道他们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琢磨出自己的风格。

在表演的时候,碰到好的搭档,对手戏就会很精彩。比如在《光荣与梦想》中,蒋介石和黄金荣(倪大红 饰)的对手戏,就把人物关系的变化烘托了出来。

蒋介石年轻的时候混迹于上海滩,曾拜黄金荣为师,成了他的门生。在剧中,两人再次相见。此时的蒋已是北伐军总司令,春风得意马蹄疾,两人的地位完全变了。

正式开拍之前,正好赶上午餐时间。大红哥没有吃饭,他担心吃了饭一会犯困,我也就陪着他一起琢磨戏。

在戏中,我背对着门口,这是故意在给黄金荣一个下马威。就是要告诉对方,今天站在你面前的人是总司令了。转过身来后,又显得特别热情。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8)

大红哥专门设计了三个鞠躬。进门就是一个深鞠躬,我让他坐下,又是一个鞠躬。谈话结束的时候,他还有一个鞠躬,显得极为卑微。这样一场戏,因为我俩配合默契,把蒋介石的腹黑和傲慢、黄金荣的老奸巨猾给演出来了。

在《光荣与梦想》中,我从蒋介石的青年演到老年,包括他北伐这一段意气风发的岁月。

到了《大决战》,应该是这个人物从顶峰跌落谷底的一个过程。老实讲,拍摄《大决战》的时候,我一直处在一个很烦躁的状态中。

为了这个角色,我阅读了大量的回忆录、战役分析书籍。辽沈战役中的塔山攻坚、沈阳出兵、打锦州等等战斗要做到了如指掌。进一步,还要了解天津、北平、徐州、蚌埠、南京等大城市的解放过程。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9)

当时,演员会不自觉地从角色的角度体会剧情过程。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出了什么问题?卫立煌为何守沈阳不肯出来?傅作义不北上怎么办?刘峙的能力行吗?分析这些问题,让我的内心逐渐变得非常烦躁。

在整个拍摄期间,我就没出去吃过一顿饭。有朋友约吃饭,我都找理由婉言回绝,我希望自己在拍摄中一直能保持这种孤独的烦躁。

蒋介石最后的结尾那场戏是我要求加的。原来的剧本上没有特别设计,我就和导演高希希提议,这个角色应该有一场落幕的收尾戏。

这段戏的时间背景是开国大典前夜。暗夜孤灯,秋风乍起,落花满地。花瓣散落在桌子上和地上。他用手去捧着这些花瓣,试图挽留,但又无处安放,是那样不知所措和悲凉。

空军司令进来请示,奉命执行空袭任务的飞机已经准备好,请求起飞。纠结啊,那种纠结远远不是我一个演员能表达和承载的重量。那几个字几乎是被身体碾压出来,他说道:“取消任务。”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10)

以这个情节收尾,是表现人物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从他的呼吸颤动之间,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不甘心。但大局已定,他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演完《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之后,还有其他戏找我演蒋介石,但是我都推掉了。连续两部剧饰演同一个角色之后,我感觉已经空掉了。如果对这个角色没有新的理解,再接着去演,那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历史人物,我还没演过溥仪

在我看来,出演一部剧,无论角色大小,都应该赋予角色一定的特点,给角色打上表演烙印。演的角色要让观众记住,戏少更难,没有把握就不会去。

我演戏的时候有个要求,服装和道具必须要符合角色设定。

在演《猎毒人》的时候,我第一天进组试妆。剧组给我准备的服装全部都是西装,当时我就说出了我的想法。因为我饰演的大毒枭楚天南居住在缅北,那里是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都是炎热的天气。当地男性穿的是一种裙装,名叫笼基。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11)

如果只给楚天南穿西服,那肯定是不对的,在家他应该穿上笼基。剧组服装师也没做过笼基,第二天就要开拍了。我就让他们先扯了一块布,我演的时候就围在腰上,就先当做是笼基了。服装如果不对,演不出来角色应有的感觉。

在《鹤唳华亭》中,我演太子的老师卢世瑜。出于表演的需要,我还专门去买了一个建盏。道具不对,我演起来也会很别扭。

在我演的古装戏中,卢世瑜是我最心疼的一个人物。他和《军师联盟》中的荀彧不同,荀彧是设计者,每件事都会按照他设计的方向走。卢世瑜是被人设计之后,他会反击。他没有攻击性,是一个特别温暖的人物。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12)

《鹤唳华亭》这部剧的情感浓度很强,卢世瑜对太子的爱是隐忍的。表演的时候,不能把这份爱表现出来,但还要让观众看得出来。他可以为了太子肝脑涂地,但是他见到太子时,又刻意以君臣之礼回避。演完这部戏,我真的是有一种心力交瘁的累。

最近几年,观众看我演的多数都是一板一眼的人物。但刚刚出演的《野蛮生长》并不是,在这部剧中,我饰演的小人物名叫许友仁,是一个喜感的角色。导演傅东育是一个严谨的人,经常在现场看监视器哈哈大笑。

演了这么多年戏,也塑造了不少历史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物我很想演,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我觉得溥仪的后半生太富有戏剧张力了,从皇帝转变为普通的公民,这个变化很传奇。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也赋予了表演极大的挑战。

现在总说“舒适区”这个词,在我看来,演员不应该待在舒适区。

王劲松还在不在(王劲松不走出舒适区)(13)

对于演员而言,观众如果喜欢看你的戏,你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那么,你在创作上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对剧本的要求、对团队的要求就要提高。在表演上,你需要去表达出更深的层面和更高的水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娱乐。

【文/崔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