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过牧野一战,商纣自焚,一个新兴的王朝出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期最长达到八百年之久的周朝!然而历史上习惯于将周朝以平王东迁为界一分为二,东迁之前称为西周,之后则为东周。西周时期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国土逐步扩大,经济文化亦有所发展。西周从文王到幽王,仅仅历经十三君王,时期虽短,却仍造就了一段灿烂辉煌的文明。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1)

周初形势

周康王的黄金时代

周康王在位时期更是国泰民安,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堪称周朝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这黄金时代的到来却不是康王一人之功,而是历经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的。周康王自然更是明白这一点,才会有了这个如此重大的祭主仪式。周宫里一片忙碌景象,祭祀仪式就要开始了,所有人都很紧张,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坏了康王的好心情。

两个端着祭品的奴隶边快步急走边小声讨论着

"唉,你说,这祭主仪式年年都有,为何今年会如此隆重?"

"具体为何我也不知道,主子的想法岂是我等人能明了的,不过我猜想可能与这次大王出行有关,你看,大王自回宫之后笑容就一直挂在脸上!"

"经你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前几日和大王的马夫一块喝酒时,听他说大王此次便装出行行为极其古怪,看见农民挥汗劳作的景象会兴奋得满脸通红,看见市场上买牛之人和卖牛之人商讨价钱也莫名的高兴,口中念念有词。"

"这些不都是挺正常的景象吗?咱早已见怪不怪,大王何以如此高兴?"

"不明白,嘘,不要说了,夫人走过来了......"

祭主仪式终于开始了,周康王接过仆人手中的点燃的香,跪下,望着台上一排祖宗灵位,心潮澎湃,闭上眼睛没有说话,心里却已开始感言

"列祖列宗在上,我大周第四代传人姬钊不负祖宗厚望,尽心尽力治理我们的国家,没有让它有丝毫的衰败。如今,农耕制已经普及,青铜不再只是王公贵族的摆设,连农作都已用上青铜农具了。奴隶买卖市场、牛马买卖市场也都一片繁荣景象,看着他们讨价还价我很开心,这正说明我们的子民正过着安宁的生活啊!不仅如此,我们大周的国力也日益强大,这几年和外族的战争,我们胜仗连连,那些蛮夷再也不敢侵扰我们大周了!当然,我知道这种局面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离不开列祖列宗您们的辛苦铺垫,我定会加倍努力,绝不葬送这般宏伟基业!列祖列宗在天有灵,请一定给予庇佑,保佑我大周世世代代永远昌盛下去!"

磕过头上过香,接下来就要分别向每位先人上香。深吸一口气,康王站起身来到周文王的牌位之前,从仆人手里接过三只香,再次闭上了眼睛,

"曾祖父大人,谢谢您为我大周夺得天下所做的铺垫,若不是您勤政爱民,我周族定不会发展到可与商朝相抗衡!子孙后代永记您的所为,请继续保佑我大周繁荣万代!"

......接着是周武王,"

祖父大人,感谢您勇武果断,带领族人推翻暴纣,若不是您,天下苍生恐怕还在那无道的商朝统治之下受尽折磨,怎会有这等安居乐业之景。子孙后代永远感激您!"

......到了周成王牌位之前,康王再也忍不住,湿了眼眶,曾祖父和祖父毕竟没有直接接触过,而父亲却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啊!

"父亲大人,儿臣没有丢您的脸,时刻以您为准,自认为也做到了如您一般爱国爱民。您制定的法规制度时至今日仍被我推崇,虽刑罚一直未用,却也是它发挥作用的反证,若不是您敢于制定规则管理国家,惩治罪恶之徒,起到威慑作用,现今就绝不会如此太平。父亲大人,儿臣会永记您的教诲,也同样教育我的后代,让我大周一代更比一代强!"

祭主仪式结束了,西周的命运却没有止步,然而也没有像周成王所预料的那样永远昌盛下去,毕竟贤王并不是每代必出!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2)

周康王像

有兴必有衰,有荣必有败

一个王朝除了有为贤君,当然亦有作怪昏君。这周成王是天真了一些,以为后世都会如他及他前几代一般励精图治,把他们所创造的盛世永远的延续下去,然而他没料到他的后代子孙会出现如周厉王,周幽王那样的败家子,把这家业败得是惨不忍睹!其实在周厉王登基之前,西周便已出现了疲软之态,外族入侵,诸侯相较,内忧外患已严重威胁着大周命运。偏这周厉王不明事理,以为贵族不满百姓抱怨之声都可用暴力平息。

他一生所做的昏庸之事有两件:一是任用奸臣做相,采取专利政策,以各种理由向诸侯和民众征税,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二是采取高压政策,限制民众的言论自由,派专人监视,一旦发现有人发表不满言论,即刻将其杀害。

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为西周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周厉王时期留下的名言有两句,一是百姓埋怨生活辛苦的民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二是召公向厉王的谏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这般换来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百姓暴发了"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下台,流放到彘,最终任其惨死在彘。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3)

周成王像

周厉王虽然昏庸无比,赶他孙子周幽王还是差了一大截,以至于连昏君的极致——亡国之君这称号都被孙子捞了去。知道周厉王的人不一定很多,但周幽王定是万人皆知,单看这名气就知道祖孙二人谁更昏。周幽王就是那位历史上出名的为博美人一笑而丢掉天下的傻男人!从夏朝到商朝到西周,从妹喜到妲己到褒姒,似乎每个亡国之君都是好色之徒,亡国皆因红颜祸水。

其实何尝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单把罪责怪在女人身上,实在是冤枉了各位红颜。想这褒姒不爱笑是为天生,是那幽王自己想出用点燃烽火台烽火一招来逗她一笑,把国家视为儿戏的是不懂事的周幽王,又不是褒姒命令他必须得这么做,把亡国之罪安在褒姒身上实在是冤了她了。

若和夏桀商纣相比,周幽王实在是最差劲的一个。虽都是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夏桀和商纣至少本人还十分有才,顶多是恃才傲物,经历了荣耀才变得骄傲,变得放纵,贪图享受与美色,疏了国事,丢了国家。只有这幽王,本身没什么才能,天生一个败家子,又贪图享乐,钱不够用就加重赋税,拼了命的从诸侯和百姓身上剥削,引起天下众人的不满。

那夏桀商纣纵然宠爱妃子,也只是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拿剥削来的钱财为她们修筑宫殿,建造酒池等,断不会像傻子幽王这般拿诸侯开涮,用救主心切的众人来换取美人一笑!到最后,同样是被围攻,不论多少,夏桀商纣身边总有衷心护住之人为他们拼命护驾,单有这幽王,失去所有诸侯的信任,任那狼烟万丈冲天却也再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驾。幽王惨败,连如夏桀般逃跑的狡猾都没有,更不用说商纣般自杀的勇气,愣是活活让入侵的犬戎给杀死,宠爱的妃子也被夺了去。真是一个窝囊废,千年难得一见的傻男人,西周不拜在他的手上,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经过如此一劫,周朝从此一蹶不振,幽王的儿子平王继位时,诸侯们已不把周朝放在眼里,只是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尊称为王;外族的入侵频率更是大大提高,周朝重城不停遭侵扰洗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早已哀声载道。周平王没有办法,只得将都城迁离,东迁到了洛邑,从此西周结束,开始了诸侯各自争霸的东周时期!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4)

周厉王像

功勋卓越的贤臣,臭名昭著的奸臣

除了君王,历史同样不会忘记那些功勋卓越的贤臣和臭名昭著的奸臣。对于西周,我们谈过君王,亦该历数贤臣。在此,仅列举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西周功臣。

在西周初期,最出名的贤臣应该是姜向,即"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中所提到的姜太公了!姜尚算得上是晚年得志的典型,直到七八十岁才被周文王识得,并封为国师,大展才华。从文王到武王,姜尚衷心辅佐两代君王,教导他们如何施政,如何固权。可以说,在周替商事件中姜尚是幕后操纵者幕前实施者的完美结合者,绝对是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元勋。地位和商朝的开国元勋伊尹相似,因而人们也习惯于将他们合称为"伊吕"。此外,姜太公在军事等多个领域皆有建树,被儒、道、法、兵等诸家追认为本家人物,号称"百家宗师"。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5)

姜太公钓鱼

然而在西周史上被尊为最忠心的贤臣还另有他人,他就是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且不论他在武王时期就一心辅佐哥哥伐纣,单看他对成王的一片衷心就足让他流传千古。

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幼,商朝旧部积极谋划复辟,年轻的周朝遭遇到第一次危机,周公为国家着想,亲自掌权替成王管理政事。谁知竟招致管叔等人误解,认为他是想谋权篡位。管叔等人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叛乱,讨伐周公。周公用时几年终于平定这次叛乱,保住了周室天下。待到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就将政权还给成王,仍在其身边辅佐。谁知成王听信谣言,怀疑周公的衷心,想要害周公,逼得周公只能逃往他处。然而周公旦非但没有记恨成王,反而时刻挂念成王的身体,听说成王身体有样,还将自己的指甲剪下扔进河里,向河神祈求把成王所有的疼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等衷心实在认世人感动。最终误会解除,成王亲自将周公接回,以礼相待,甚至在其死后还将他埋在文王的墓旁,周公的衷心终于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6)

周公旦

与周公类似的还有同为武王弟弟的召公奭。武王伐纣,召公亦功不可没。周朝建立后,召公虽不像周公那样留在周朝都城辅佐君王,但他身在燕地心在周,支持周公摄政,帮助周公平定武夷三叔之乱,实则也是在尽自己的力量保住周室天下。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封地励精图治,深得当地贵族百姓的爱戴,实则也是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周公、召公不仅衷心爱国,他们的后人也秉承先人教诲,爱国爱民。昏君周厉王被放逐之后,起乱的百姓连厉王的儿子也不放过,是当时的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日后的周宣王。国不能一日无主,此时的周公和召公商量之后决定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且连续不断的纪年。等到宣王长大成人,周公和召公就将政权还给了宣王,并辅佐他振兴周室。 西周离不开这些忠臣,历史更不会忘记他们!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7)

召公奭像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两种相辅相成的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宗法制。这种政治制度为周朝所独创,贯穿于整个周朝的发展历程,是这种制度促进了西周的发展和繁荣,也是这种制度导致了西周的衰败,甚至后来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争霸也是这种制度实行的必然结果。

分封制的创始人正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巩固王权,犒劳同姓兄弟,安抚古帝王之后,避免他们叛乱,奖赏开国功臣等多方面的原因,决定将国土划分为各个诸侯国,分别封赏给同姓族人,前帝王之后和开国功臣。这些诸侯国都要服从周朝的统治,尊周天子为王,但可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特权,独立统治管理。分封制并非只在武王时期使用,他贯穿了整个西周,后代周天子亦不断增加诸侯国数目。尤其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为了使王权集中,天子大肆封赏同姓族人,以求拥护周天子,共同抵抗外族侵略。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他既保证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又满足了各奴隶主贵族对权利的欲望及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稳定了社会局势。同时,各诸侯专心发展自己的诸侯国,小国的繁荣也带动了大国的繁荣,可以说周朝初期的繁荣是这种分封制的功劳。

这种制度以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基础,与国家制度相结合,既维护了王室贵族的世袭统治,又解决了同宗之间的权利分配。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8)

分封制图

在宗法制下,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以"大宗""小宗"来分配权利地位。具体来说:对于整个国家,周朝天子是"大宗",继承其王位的是其嫡长子,视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则分封为诸侯,视为"小宗"。在单个诸侯国内,诸侯本人是"大宗",继承其位的也是嫡长子,视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分封为卿或大夫,视为"小宗"。

在卿或大夫家族内也以此为据层层分配,形成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异姓贵族则通过联姻的方式纳入宗法关系。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就形成了以周朝君主为核心,由血缘亲疏关系不同的各诸侯国为外围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如果说分封制是从横向确定了中心国与诸侯国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就是从纵向的角度,以宗族传统观念为基础使权利层层向下分配,从而使这个贵族间的等级制度得以稳固。

西周治国制度(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9)

宗法制图

结语

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它有利的一面,如在初期保证了周室的团结统治,使周朝繁荣发展。但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随着一代代的往下传,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某些诸侯国发展迅速,国力甚至可比周王室,他们更是不满足只做一个小小的隶属国,于是,东周之后的诸侯争霸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