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回师丰城(在今陕西西安市,为姬昌所筑周都),祭奠了姬昌陵(在今陕西西安市),又派人筑新都,名“镐(音:浩)京”(也在今陕西西安市,陕西西安简称“镐”来源于此);镐京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京”的城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周社会建立了什么制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周社会建立了什么制度(西周社会四大制度)

西周社会建立了什么制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回师丰城(在今陕西西安市,为姬昌所筑周都),祭奠了姬昌陵(在今陕西西安市),又派人筑新都,名“镐(音:浩)京”(也在今陕西西安市,陕西西安简称“镐”来源于此);镐京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京”的城市。

武王灭商后犒赏军队,曾赏给有司(官职名)利一些铜,铜在商周时期称为“金”,非常稀有,是贵族才能使用的金属;利把这些铜铸成簋(音:鬼;盛食物的容器),今人叫“利簋”,也叫"武王征商簋",簋的内底铭文有4行33字,是甲骨文,因被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内容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音:速)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金,用做檀公宝尊彝”,具体解释各专家有多种说法,但一致认为是记录了武王伐纣这件事。

本来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时间,史学界有四十多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但,利簋出土后,因上边铭文明确说了“唯甲子朝,岁鼎(岁即岁星,也就是木星)”,史学家根据碳十四检测利簋出土地的土质年代和"甲子朝,岁鼎"(甲子年,木星在天上)的说法,精确的计算出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利簋为现已出土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于1976年在今陕西临潼县出土。

武王伐纣后,又命人带兵继续攻打原商附属方国,有99国被武力征服,652国望风而降。

武王伐纣后,大封功臣,先后分封有71国,其中有53个都是“姬”姓(也有史书说是封了40个姬姓王)。其中武王弟周公姬旦,被封在曲阜,建立鲁国;但姬旦只是让其长子伯禽去曲阜管理鲁国,自己留在武王身边帮武王处理政务。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发生后,大概两三年就病死了。武王死前,觉得应迁都到洛邑(大概位置在今河南洛阳),死后,其子姬诵即位,但姬诵当时还只是个二岁小孩,于是,周公姬旦主动承担起替侄子姬诵处理朝政的任务。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亲弟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为了管理国家,给西周建立了礼乐制度。

西周统治者,包括周武王、周公姬旦为有效管理国家,设计完善了四种社会制度:政治分封制,社会宗法制,农业井田制,文化礼乐制。

周公替姬诵承担治国任务,其弟管叔鲜(名鲜,因被封地称为“管”,历史上称为管叔鲜)、蔡叔度(名度,因被封于蔡地,历史上也称为蔡叔度),怀疑周公要篡权,于是对外造谣说:姬旦将要篡权,看来小侄子(姬诵)要死在姬旦手里了!

这谣言传播很广,很多人都相信了,甚至连姜子牙都有点信了。周公忙向众人解释说:“我怎么可能篡权,我是怕我侄子年纪太小,其他诸侯欺负他有不臣之心,我只是赞替他处理国家政务,等他长大后,我一定会把政权交还给他”。

纣王子武庚,本来对姬发灭商建周心怀怨恨,一直想复国,此时见管叔蔡叔言论,立即联络二人,率众造反。

周公派兵镇压武庚、管叔、蔡叔,历时三年,终于得胜。武庚兵败被杀,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

微子启,姓子名启,因其封地在“微”地(大概在今山西长治县一带),也被称为“微子启”。他本是纣王亲大哥,商朝末年,本来有点嫡长子继承制的雏形,但,微子启的爸爸帝乙并没立微子启为国王(商朝帝),而只是把启封于微,立微子启弟弟辛(纣王)为帝。

微子启见纣王上任后,沉湎于酒色,非常残暴,多次劝谏,但都无果。微子启又见西伯侯姬昌多次发动战争,不断壮大,就把这事也告诉纣王。纣王不耐烦的回答:“我做天子是上承天命,西伯候能把我怎样?”

微子启见劝说无效,只好逃出朝歌。

周文王牧野之战胜利后,微子启带着族人,让人抬着棺木,带着商朝祭祀祖宗用的器物,让人捆住自己双手,跪着行走,向周武王姬发请罪,求姬发留下商朝祭祀器物允许商朝遗民祭祀商朝祖先。姬发答应了,于是封武庚于殷城旧地,主管祭祀商朝祖先。

武庚叛乱,周公派兵打败武庚,彻底平定叛乱,想起微子启贤德,就封微子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让微子启主管祭祀商朝祖先、管理商朝遗民。

周公封微子启,建立的国家叫"宋"。历史上著名的孔子祖先,就出自此国。

微子启管理宋国,使宋人逐渐顺应周朝管理,以后一直没出大乱。

管、蔡、武庚叛乱,徐、堰、薄姑几个小国曾相助。周公平定时一并都把他们彻底消灭了。

过些年,姬诵长大了,周公还政于姬诵;姬诵、周公想起武王当年想迁都洛邑的话,也觉得迁都有利,姬诵就派周公到洛邑去测量。

周公测量完,报告姬诵(历史上称为周成王):“此天下中,四方入贡道里同”(这个地方是天下中,如在那儿建都四方往那去进贡的道路远近相同)。

于是,成王命人营建洛邑。后来,洛邑建成,成王带人迁都洛邑;从此洛邑做为周朝东都,镐京做为西周西都。

有学者认为周之所以建东都,是为居中而利于管理天下,也有认为是因向东因近海有盐利。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大概内容,主要是确定从周天子到朝中大臣、到普通百姓,可以享用的舞、乐、宴、葬等的规格。

西周礼乐制规定,观看舞蹈,周天子可使用“八佾(音:义;八佾就是八排人一起随音乐舞蹈;一佾8人,八佾共64人)”,诸侯使用六佾(48人),卿大夫(诸侯的臣)使用四佾(32人),士可使用二佾。

周礼规定很繁琐细致,各种等级、场合使用的歌曲、舞蹈人数、祭祀场所及对象等,都各有规定。

比如,周礼(《礼记•曲礼•上》)规定,周朝大臣上朝参拜周天子,或客人到主人家,上台阶应:“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连先迈哪只脚都有规定;还有,学生见老师,应该:“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学生跟先生走路,不能随便跑到路另一边去跟别人说话。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音:涅)右,不践阈(音:玉)",诸侯封的大夫、士,进诸侯宫门,要走右边,不能踩门坎子。

周礼还规定,只有周天子在祭祀后撤除祭品时可命人唱《雍》(《诗经》篇章),但,鲁国季孙氏(鲁国大臣)在祭祀撤除祭品时也命人唱《雍》,孔子知道后说:“这不该出于三家之堂”(这种事不该出现在鲁国的三个大臣家;三家指鲁国季孙氏、孟孙氏、仲孙氏三个大臣;这仨大臣中,季孙氏势力最大,鲁国国政几乎多被其左右)。又是这个季孙氏曾命人做八佾。孔子知道后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孙氏竟让64人在院子里跳舞,这样的事如可忍,还有啥不能忍?)。周礼还规定,只有周天子可祭祀泰山,季孙氏却也去祭祀泰山,孔子知道后,指责季孙氏不懂《礼》。

关于礼,西周还规定,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音:轰),卿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为"不禄",庶民死称“死”。

西周还规定,天子设宴,使用九鼎八簋,诸侯设宴,使用七鼎六簋,大夫设宴,使用五鼎四簋。其余人无权使用鼎、簋。

周礼还规定,周天子可祭祀其始祖,下边诸侯及以下,都不能随便祭祀始祖。再往下,诸侯经世袭,可祭祀自己父祖辈,其余没继承诸侯之位的前诸侯儿子们,无权随便祭祀父祖。这也是周朝宗法制的一部分。

"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周礼规定的礼有:吉礼(祭祀礼)、凶礼(丧礼)、嘉礼(婚宴、加冠)、军礼(军队训练、出征)、宾礼(天子接见诸侯,诸侯互请,民间接待客人之礼)等,各种礼不仅有特定仪式、规格规定,有需要奏乐时各阶层使用的乐曲也有规定,哪种仪式用什么乐曲都有具体要求,哪个阶层各种仪式用什么规格的仪式也都各有具体要求,不能随便逾越,如有僭越,很可能会受到法律严厉处罚。

西周宗法制,是西周社会四大制度之一,简单的说,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子负责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国家天子死了,天子之位,死去国王的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才有权继承其位;诸侯死了,诸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也称为嫡长子)才有权继承候位。到民间,也是如此,一个家庭男性家长死了,其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要继承大部分财产,并有权管理家里其他人,包括这些人的婚、丧、职业、服兵役、读书等都有管理权。

西周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统称为“大宗”,其余子都称“小宗”。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主持国家或候国、家庭几乎所有事,包括组建军队及率军作战、财产经营处置、祭祀、诉讼等。宗子权力非常大,甚至民间百姓中的宗子,也都有处死其治下(家庭)成员的权力。

西周礼乐制、宗法制,将天子、诸侯、卿大夫(诸侯生的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一般都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叫采邑或封邑)、士、庶民、奴隶(奴隶是最底层,比庶民还低一级),严格区分开了。

井田制据说起源于商朝,到了西周制度更完备,之所以称井田制是因为当时人把土地分成网格状,类似“井”字,因此得名;井田制,确定土地归天子(周代国王称“天子”)所有,大臣、国民们有权耕种,但要交租。大概如此,但具体情况,因年代久远,又无多少史料可参,史学界说法不一,目前还没有特别能让人信服的说法(各种说法都没有太确凿证据)。

井田制确定了国土归周天子所有,国内除了周天子任何诸侯、贵族都无权买卖土地;国家有多少土地,周天子派人丈量确定并记录,并依此纳税。但,周天子以下,获得了周天子分封土地的诸侯们,多派奴隶、平民,不断开荒耕种,这种土地称为“私田”,私田不缴税,随着开荒增多,国家实际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最高统治者根本不知下边各诸侯们到底有多少耕地。

至今已有出土文物(比如著名的"裘卫四器"四个青铜器)证明,西周中期,有的贵族也会买卖或用物对换土地,并且还会受到朝中多位重要大臣支持。

周朝井田制,在全国延续很多年,到了战国时期被改变了。齐国管仲为相最先变法,施行“相地而衰征”,就是视土地肥沃贫瘠具体情况收租;魏国李悝变法,虽然从法律上没明确允许卿大夫们有私田、可开荒耕种,但法律要求,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各卿大夫实际拥有的土地亩数收租。鲁国施行“初税亩”,也按各有土地的卿大夫拥有的耕地实际亩数收税,秦国最初施行过“初租禾”,也是按各卿大夫实际拥有的土地亩数征税,后来,商鞅变法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废井田,开阡陌”,这样把秦国国土上的田地中间的道路全变成土地,使秦国增加了很多耕地,粮食产量自然提高,因此,秦国增加了些跟六国作战的底气。

西周各阶层,从上往下,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这几个阶层中,庶民还分为俩阶层:国人、野人。

周代的城市,一般有两层城墙,里边一层叫“城”,外边一层叫“郭”,住在城内的,一般是贵族,住在城与郭之间的一般是跟贵族略有血缘关系的平民(称为“国人”),住在郭外的一般是跟贵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平民(称为"野人"或“鄙人”)。西周末年发生的“国人暴动”,就是住在“城”与“郭”之间的平民发动的起义。

国人,在当时社会跟住在郭外的野人受到的待遇不同,虽然也要进行种田等劳动但不需缴税,但要交军费(比如给军队米、牧草之类),国家有战争还要去服兵役。西周初年除了讨伐武庚、灭商原附属小国,国家没有多少战争,国人们也算过的不错;但也曾偶然发生战争,这时他们万一战败,也同样有沦为奴隶的可能。

郭外野人,种的地都是质量比较差的,还要缴比国人重的税,也要交军费(一般是军用物品)。但野人算是很受歧视的等级,国家有了战争,他们无权参军,因此立军功这种事,野人们是没有指望的。

西周的奴隶,跟商朝已大不一样,虽然还是要长年累月做各种繁重粗活累活,但已极少被用来做“人祭”、“人牲”、“人殉”。虽然后来秦国、宋国又恢复人殉,但总的来说,西周用奴隶“人祭”、“人殉”、“人牲”,根据目前考古界已出土墓葬情况看,与商朝比已是天壤之别。

商朝是诸侯、部落先自己发展起来,到一定时候,商王朝为笼络其势力,赐给封号。周朝,为国家稳定,是有军功、周王儿子们才封候(周候称候、公、君)。这看起来好像周朝比商朝进步了,但,也有隐患。因宗法制的限制,诸侯都是世袭制,到了一定时候,各诸侯们跟周天子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已逐渐没有任何宗族之亲,各自又手握重权,土地、军队、钱(税权)都在各诸侯手里掌握;周天子能实际控制的土地,一般只有洛邑、镐京、丰城这仨地方,人口、土地、财力,都越来越不及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甚至有周天子被诸侯国君射中肩膀也不能用武力问罪、秦国君率军公开跟周赧王率领的军队作战并打败周赧王(至此周朝已名存实亡)这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