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简单了解下诸子百家思想,因此我将百家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首先需要解释的是:百家并非一定有百家,在百家中,主要的思想流派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而兵家和纵横家和农家不是专门的思想流派,而小说家呢,应该归为文学家。


一,春秋时期:百家思想的产生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基础

1,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思想主要产生于西周。西周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因而对黎民百姓的生存较为重视。西周的文王、周公等提出“民为邦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思想,无疑为后来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的王道、仁政、德治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之道。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又产生了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这些观念被后来的儒家反复强调,但这些应当是春秋时代古人共同的观念。

2,礼制观念:礼乐制度,产生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国家产生以后,宗教被王权垄断,祭祀权在贵族手中,因而礼制成为了维护王权,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使得中国成为泱泱的礼仪之邦。同时,礼乐制度又是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等制度的总称,他们均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局面。在这种制度之下,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忠君、孝悌等观念。

2,阴阳观念:阴阳观念是中国的辩证法和哲学的源头。在《周易》一书中,充满了阴阳对立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有变化的辩证思维。而《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观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来源。春秋时期的儒家和道家、阴阳家,都《周易》作为其哲学思维的源头。中国春秋时期,阴阳观念早已盛行,并非道家独有。除了阴阳,中国古人还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称为“五行”,这是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


(二)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1,个人经历: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生长于鲁国。在孔子的年代,礼崩乐坏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王权衰微、诸侯争霸,西周确立的等级制度被破坏殆尽。而孔子生长的鲁国却是礼乐制度保存比较完好的国家,因而孔子从小受到周公之道的熏陶,立志要成为第二个周公,恢复周礼。他是中国最早开始讲学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被弟子继承,成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曾经在鲁国进行过改革,维护鲁国君主的权威,但是最终威胁到了卿大夫的利益,被迫下台。而后,他又周游列国,四处游说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哪个国君重用。最终孔子回到鲁国,致力于整理“六经”,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1)

孔子

2,政治思想:孔子向往原始社会末期、尧舜时代的“大同”,因为那时候比较民主、公平。但是社会无法逆转,因而他又推崇夏商周时代的“小康”,也就是王道、礼制时代,特别是周代。他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利益。同时发扬民本、德治的优良传统,反对苛政暴政,以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孔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和春秋时代的社会不相适应,各国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以称霸,因而孔子的这些主张并未被诸侯接受。

4,个人修养:孔子强调“外圣内王”,在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认为恢复周礼应该从自己的修养出发,从“克己复礼”开始,以身作则。同时孔子不断强调仁的观念,也就是忠贞、孝悌、仁义、信和等,这些观念也是从个人的修养出发,进而处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乃至国家关系,这种思想被《大学》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教育贡献:孔子是儒者,儒的本义就是祭司,负责掌管祭司活动和教化,因而儒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人需要后天的学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著名的教育观念。孔子开创了私学,整理六经,被称为“万世师表”。


(三)老子

(1)思想背景:老子名为李耳,又叫老聃,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和孔子同时,年纪比孔子年长,孔子有多次请教过老子。老子是周王室的藏室之官,也就是王室的档案和图书管理员,因而十分博学。老子为陈国人,接近楚国,属于南方文化区。《左传》和《孔子列传》来看,楚国和陈国等南方国家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源头,南方地区巫术盛行,浪漫绚丽,人们喜欢流连于自然,孔子南游的过程中就多次遇到“隐者”“渔父”等“消极遁世”的人物。他们对中原的礼乐文明表示怀疑,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2)

老子

(2)哲学思想:老子是中国比较早探讨哲学的人物,他专注地探讨了“道”的问题。中国古人均认为“道”是世界的规则,但是老子是第一个去深入探讨的。他认为“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规则,还是万物的来源。同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道,也就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法的哲学思维,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表现为大小、长短、冷暖、高低、福祸、得失、生死等等,而阴阳两方面均可以相互的转化,因此没必要对生死名利看得太重,一切应当顺应自然。

(3)政治思想:老子对中原繁杂的礼仪制度感到反感,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这种小国寡民也就是原始的村落状态,没有剥削压迫,大家和睦相处。这种状态在楚国地区保存较多。同时,他也反对国家对平民的剥削和压迫,提倡“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也是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帝力于我何哉”的状态。《道德经》中有一些实行愚民政策的语言,这应当是黄老学派改动的。


(四)墨子

(1)思想背景:墨子本名墨翟,是春秋末期宋国人,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彻底没落。墨子曾经做过农民、工匠,这些社会经历让他十分重视平民的利益,传统认为他是平民阶级代言人。墨子的思想和宋国有着很大关系,宋国是商朝后代的封国,保留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遗存,如商朝人的“天命观”“尊天事鬼”等观念,深深影响了墨翟,因而墨翟是十分相信天命、鬼神的。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3)

墨子

(2)政治观念:春秋时期,仁义的观念盛行,其中儒家大谈仁义。但是墨子却对儒家那种维护贵族利益“尊尊亲亲”的感到反感,他从平民的角度,提出“兼爱”的概念,也就是不要以社会等级作为人际关系的标准,应该爱无等差。同时他反对过去那种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垄断,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这一条和春秋战国的时代趋势相吻合。另外,墨翟还反对儒家的礼乐制度,提出了“节葬”“节用”的社会观念。墨子十分反对战争,他认为面对非正义的战争应该坚决抵制。

(3)天命观点:墨子继承了殷商的天命观,认为天的意志是人间必须遵从的,同时也认为鬼神是绝对存在的。但是墨子并非完全继承了殷商的天命观,他的天命观只是为了宣传兼爱、非攻等思想。


(五)兵家

(1)思想背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主要产生于齐国,齐国是姜太公所封之国,姜太公是西周最有名的军事家,而姜太公的军事思想无疑对齐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了孙武、田穰苴、孙膑等军事家,西汉时期又出现了张良,不得不说齐国的土壤适合军事家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4)

孙武

(2)孙武(前545年—前470年),齐国乐安人,曾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事业的巅峰是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称霸中原。在功成名就之际便急流勇退,不知所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里面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治国、治军和战争思想。

(3)田穰苴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和孙武同属于田氏家族,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他的代表作为《司马法》。


(六)法家

(1)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注重人事的新时代。由于礼崩乐坏,诸侯国争霸,各个诸侯国都急需要进行改革以富国强兵,在正常改革运动中,便产生于众多的改革家,他们就是后来的法家。由于改革面对的社会阻力十分巨大,因而这些法家往往依托君主的权威,颁布严酷的刑法和传统的旧势力斗争。法家的改革必须重视失效,必须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因而法家又十分强调农业和战争,强调权威和财政。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5)

管仲

(2)主要代表:春秋时期的法家还并未成为一个流派,还处于思想的起步阶段。该时期各国的改革任务也就是法家的代表,如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等,他们在国内实行按亩收税,破坏者过去的井田制。同时,晋国、郑国等纷纷颁布成文法,动摇了贵族世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准则。


二,战国中前期:百家思想流派的争鸣时代

(一)法家学派的形成

(1)时代背景:公元453年,韩赵魏三家完成了对晋国的瓜分,进入了战国时代。而韩赵魏三国都是卿大夫建立的诸侯国,在国内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卿大夫,因而旧势力较为弱小。而晋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铲除了公族的势力,颁布了成文法,部分地区实行了郡县制,废除了井田制,这些都为法家的产生提供重要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6)

商鞅

(2)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人,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李悝在魏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他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军功制。在经济上奖励农耕;他颁布的《法金》成为了中国第一部重要的法律。在李悝变法的影响下,魏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3)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吴起本是卫国人,后来被魏文侯重用,担任主将守护西河地区,取得了赫赫战功,吴起曾写下兵法《吴子兵法》,因而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文侯去世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因而离开魏国,到达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国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李悝的变法大体相似,但是楚悼王去世之后,吴起被楚国贵族说杀,变法最终宣告失败。

(4)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商鞅年轻时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去世后,商鞅没有得到魏国重用,因而到达秦国。商鞅在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行比李悝更加彻底的变法,基本上清除了秦国的贵族势力,加强了君权和中央权力,同时实行重农抑商,加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实行军功制,加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实行严刑酷法,加强了国君的领导力。最终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但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却保留了下来。

(5)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申不害是韩国人,在韩昭侯的重用下,实行变法。申不害主要的变法内容是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以权术驾驭群臣。,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不害主张的权术,是通过加强君主的权威以控制、消灭贵族。

(6)慎到(前390年—前315年),战国中期赵国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后来成为法家创始人物。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慎到初步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法治”“权术”思想结合,主张君主建立完备的刑法后,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二)孟子(前371年-前289年)

(1)思想背景: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是子思学派的弟子,接受了全面的儒家教育。他曾说游说齐国、燕国、宋国、鲁国和魏国等国,以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是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理论深化,使得儒家的思想不再是道德教条的说教,而是开始有了完整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7)

孟子

(2)政治思想:孟子几乎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孟子对于礼制已经不再刻意强调,他只是提出了“法先王”。而孟子主要发扬了儒家的德政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是在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兴起背景下提出来的理想的治国方针。孟子更加强调民本思想,他已经没有了孔子的“忠君”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超前理论。

(3)个人修养:孔子重视个人的修养,孟子更是强调。孟子提出了君子气节、养浩然之气的修养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义礼智”四端。

(4)教育思想:孟子提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所以变恶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成的。孟子小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经历。孟子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来保持人的本姓。孟子的思想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庄子

思想背景: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他崇尚自由,厌倦官场,曾经不应楚威王之聘。晚年著书立说,成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8)

庄子

主要思想:如同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一样,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将《道德经》那凌乱松散的教条变成了理论体系完备的《庄子》。庄子的主要观念和老子几乎相同,但是庄子更加重视精神的自由,因而他写下了《逍遥游》和《齐物论》,认为世界万物从道的角度看,并无任何差别,因而应当放弃生死名利的追求,完全回归自然。同时庄子对儒家学派的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他的笔下,儒家就是欺世盗名的盗贼,而仁义就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四)名家、后期墨家

(1)名家:名家类似于西方的智者学派,来源于掌管刑法的理官。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公布,刑法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会需要一些解释刑法的人员,也就是名家。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启蒙,但是他们的逻辑观念还比较原始,甚至陷入了诡辩论。该时期名家的代表有公孙龙,他提出了“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的诡辩论点;同时还有魏国的惠施,他提出合同异的理论,还提出过"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诡辩论。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9)

公孙龙

(2)后期墨家:墨子去世之后,墨家在社会思想上没有新的理论提出,但是在逻辑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期墨家以辩为核心,期出了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同时后期墨子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三,战国末期到——秦汉:诸子百家思想的合流

(一)从荀子到董仲舒

(1)时代背景: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当时的学术活动也在政府的作用下相互融合。而儒家发展到了战国末期,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不断开始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和战国末期到西汉主要的思想家为荀子和董仲舒。

(2)荀子:(前313年-前238),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曾经到达过秦国,因而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比较了解,因此能够吸收其他学派的优点。荀子主要吸收法家学派的“法治”观念来改进儒家的“礼制”。在西周时期,奉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刑法准则。战国以来,法家思想推动社会变革,法治基本在各国建立,群臣和庶民都以法而治,这种时代潮流显然可不逆转。荀子也主张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实行“法后王”,实行“王霸兼用”“礼法并治”。他同意法家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先用礼仪教化人,最终用刑法来约束人。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10)

荀子

(3)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初期,黄老学派流行,这时期的儒家积极吸收法家、阴阳家和法家的思想以改革儒学,其中以董仲舒成为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儒家民本、德治等思想的基础之上,吸收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观念,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在吸收阴阳家的思想上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但是儒家传统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化,董仲舒提出|“三纲”也就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让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是儒家“仁”继承。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11)

董仲舒


(二)黄老学派和《淮南子》

(1)时代背景:田氏代齐后,将陈国老子的道家学派作为官方学说,并在齐国开创了稷下学宫,吸引诸子百家在此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融合的新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讲究自然而然的道家学派开始吸收法家的法治和权术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黄老学派。该学派在战国末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到了西汉初期,由于社会经济被破坏严重,国家需要休养生息,黄老学派“无为而治”和“权术”思想符合汉朝初期皇帝和喜好,成为了官方思想。

(2)《管子》:《管子》一书是稷下学宫的黄老学者托名管仲而写的书,主要是齐国治国经验的总结,里面主要以黄老学派的思想为主,还包含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可以说是治国方面的书籍的精华。

(3)《吕氏春秋》: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4)《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门客写的黄老学派的总集,是黄老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该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又吸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观念。


(三)阴阳家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的观念盛行,但是主要介于自然界之中。到了战国后期,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一些阴阳之士就以阴阳学说来迷惑君主,而君主也试图借助阴阳学说的迷信观念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2)邹衍: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而道家十分重视对阴阳的研究,但是道家并不研究五行。当道家黄老思想在齐国成为官方思想之后,齐国的方术之士就将阴阳观念和五行学说结合,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阴阳五行”说。邹衍还提出了有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政权的建立是天的意志,并将五行学说推广到政治领域,提出“五德终始说”。后来此观念被秦始皇接受。

(3)秦汉之际的方术之士: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接受“五德终始说”,以证明政权的合理性,同时又迷醉于这些方术之士的“长生不老”的谎言中,进行了封禅、寻找仙丹等荒唐之事。最终方术之士的行为暴露了其虚假,惹怒了秦始皇,实行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在汉朝,皇帝和民间老百姓,迷恋于神仙之道,这时候阴阳学派和黄老学派开始融合,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韩非子

(1)时代背景:从商鞅变法之后,法家思想成为了秦国的官方哲学。随着兼并战争的不断扩大,法家思想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而秦国成为法家学派的集中地。荀子的两位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都曾在秦国活动,韩非子虽然客死秦国,但是其思想却成为了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重要集权的理论基础。

(2)主要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将过去法家的法术势三派的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融合,最终提出: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二,顺应时代潮流,变法图强;三,以法治国;四,重农抑商,实行农战政策。他的思想成为了秦朝中央集权建立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之百家思想(精心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12)

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