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位妈妈就不一样了,对付孩子说炸就炸的脾气,可是相当有一手呢——自制“冷静瓶”安抚孩子情绪: 这是来自英国的一位妈妈安吉拉的方法,据说这方法在当地很流行。安吉拉有一个2岁半的女儿伊米,人称“恶魔般小女孩”,为什么? 她会在地铁上因为生气而尖叫,也会在图书馆因为暴怒而撕书。后来,安吉拉给女儿自制了一个冷静瓶。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

有一次,伊米因为汤上面飘着她不喜欢的蔬菜末而暴怒,她推倒汤碗哭闹时,妈妈说:“伊米,过来,妈妈给你准备了一个小玩意。” 到了客厅的另一角后,妈妈拿出了一个透明的小瓶子,小瓶子里面有“水”,还有星星形状的亮片。 伊米的目光被吸引住了,瞬间忘记了哭闹。 “伊米,妈妈知道你生气,你用力摇,星星就会乱跑,你试试看。”伊米虽然脾气倔,但她还是抓起瓶子用力摇。 这时妈妈又说:“伊米,你把瓶子放在桌上,你看,星星往下掉,最后一个个停下来了。” 伊米盯着下掉的星星看,这时暴怒情绪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一个专心地盯着星星往水底沉的伊米。 据说这种“冷静瓶”情绪平复法在当地或赞无数,不少家长都用过这个方法来“对付”孩子,屡试不爽。 为什么英国妈妈这个简单的小方法 就能瞬间抚平孩子暴怒的情绪呢? “冷静瓶”背后的大脑原理是: 破坏玩具、打人、霍霍食物……这常常是小朋友暴怒下的行为,这时,对孩子冲冠一怒的情绪,宜疏不宜堵,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发脾气,恰恰是把孩子的情绪出口给堵住了。 而“冷静瓶”之所以管用,就是在疏导了孩子情绪的同时,让孩子从暴怒的情绪,转移到理性的思考,孩子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1.用力摇晃“冷静瓶”,让孩子的情绪有个宣泄的出口。 通过用力摇晃“冷静瓶”替代,让孩子的情绪通过大幅度、大力度的动作,在被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释放。而且,妈妈引导孩子这样做,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而不是“大人根本不懂我”。这也是一种共情。 2.看着“冷静瓶”里的亮片下沉,能帮助孩子冷却情绪,渐渐安静下来。 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被瓶子里五颜六色的亮片吸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令他生气、愤怒的事件中,转移出来。当他们的盯着一块块亮片慢慢下沉时,他们的情绪也开始慢慢地冷静下来,直至恢复平静。 3.数一数落下了多少亮片,重新启动了孩子的理性思维,这时再跟孩子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并且愿意去思考。 不仅仅是孩子,大人可能都深有体会:当我们处在愤怒情绪中时,是完全被情绪控制,听不进任何规劝的。孩子对情绪的控制力更差,更是如此。所以让孩子数一数落下的亮片数量,就是在情绪慢慢平复后,开启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然后再和孩子讨论一下刚才的事情,以及解决办法,孩子才听得进去,才愿意跟随家长的引导去思考。 “冷静瓶”的制作方法: 准备材料: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去标)、胶水、小亮片(衣服的装饰小亮片或小珠子) 做法:把亮片放进瓶子,加上水,再倒进胶水。水和胶水的比例可以是5:3。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2)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3)

tips:为什么要加上胶水?如果没有胶水,亮片下沉的速度可能比较快,胶水可以让亮片的下降速度变得比较慢,能帮助孩子的情绪慢慢“冷静”。 这个“冷静瓶”的方法虽好简单、好用,但它对小宝宝的效果更好,建议3岁以内的孩子可以用这个方法。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不吃这套了,对待大孩子发脾气,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给孩子做个“心灵按摩”—— 看心理学家是如何安抚孩子发脾气的 心理专家的孩子也会发脾气,看看Dr.魏是如何安抚女儿,给她做心灵按摩的: 一次睡觉前,Dr.魏觉得女儿没有把玩具收拾好,责备了她。女儿一下子就崩溃了,哭着说:“不是我没放好,是因为姥姥挪走了东西”,十分委屈! 应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情绪,“叨叨魏”只做了这3步: 1.用语言描述情绪 Dr.魏问女儿:“你现在是不是发怒了?” 引导孩子把现在的情绪状态,用语言描述出来 宝宝会哭闹,很正常,那是因为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够驾驭自己情绪的程度。宝宝的“情绪脑”先发育,宝宝的“理智脑”发育比较慢,所以宝宝有情绪,就会表达,而不像成年人那样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但语言中枢在理性脑,当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情绪的时候,就是在用理性思考,情绪的怒火就会少一半。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4)

2.引导分析情绪 Dr.魏:“你为什么发怒,是爸爸错怪你,感到委屈吗?” 找到孩子的情绪源头 Dr.魏:“如果爸爸被冤枉,也会感到委屈、难受、愤怒” 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绪,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委屈、愤怒” Dr.魏:“是我错怪你了,我向你道歉” 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女儿会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整步分析做下来,又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和孩子一起把当下的情绪又捋的一遍,再次用理性去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会逐渐平息。经常这样的引导,孩子也会慢慢尝试和学着用理性去控制情绪。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5)

3.反思情绪 Dr.魏:“你刚才发怒、情绪失控、哭了,但如果你不跟爸爸交流的话,我们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让孩子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叨叨魏”:“爸爸看到你难受,我也很难受” 和孩子共情,引导孩子体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反思到有比刚刚自己情绪的爆发更好的方式解决方式。 最后可以再和孩子一起来讨论一下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孩子每一次的发怒,都是父母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整体3步做下来,相当给孩子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驾驭自己的情绪。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6)

其实,没有孩子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所有的情绪背后 都有一个被忽视了的心理需求 聪明的家长要学会看到这些 ↓↓↓ 这5种常见的孩子哭闹情况 该怎么应对 1 突然关电视、突然要睡觉就哭闹 ——“我还没准备好” 有一次我外甥在我家看动画片,到了大人们该出门的时间,我妹过去一下子就把电视机关了,跟孩子说该出门了,回来再看。孩子却哇的一下子大哭起来,任凭家人怎么哄都不管用。 其实,这真的不怪孩子,假如是大人正在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突然被别人打断,想必也得“炸毛”。 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或者结束什么事情,最好都留有一段时间“预热”,当孩子还没准备好的时候突然发生,就很可能招来孩子的哭闹、拒绝。 最常见的就是看动画片的时候,需要到时间关掉。 我们的确需要给孩子限定一个事件,比如20分钟。但我们不能到了20分钟的时候就直接关掉,而是应该在看之前就跟孩子说好“我们可以看多久”“我会提前告诉你还有多长时间关”,并且在结束前至少提醒孩子两次“还有5分钟就要结束了哦”“还有1分钟就要关电视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睡觉的问题。 有些孩子最讨厌睡觉,不想睡觉,如果强行哄孩子睡觉,他就会哭闹、不配合,反而可能折腾半天、人仰马翻,最后孩子还是哭着睡着的。这对孩子的身体和情绪都非常不好。 不如每天晚上给孩子一套“睡前程序”,告诉孩子“我们一会儿要先洗个香香澡,然后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就要准备睡觉了……”这个程序需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可以随意安排,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知道即将要做的事情,有规律的做事,也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孩子会更少哭闹抵抗。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7)

2 不给糖果、不给买玩具就哭闹 ——“我不知道规则” “不给吃糖果,我就坐地上大哭大闹” “不给买玩具,我就撒泼打滚不肯走” 这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孩子容易哭闹的场景。 对于小宝宝来说,不妨用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解决: 用另外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把正沉浸在不愉快的情绪中难以自拔的宝宝“救”出来。 父母平时需要观察,有什么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比如听故事;看汽车。当你哄不住孩子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对哭闹的孩子说:“**(孩子的名字),我想起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或:“**,你看,那车好漂亮”。 你要用最夸张的表情、最惊叹的语气、最有趣的动作瞬间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可能瞬间平复,甚至破涕为笑。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就需要给他立规矩了: 比如,糖果可以吃,但是只能在吃完饭以后吃,每天只能吃一颗;玩具今天不能买,因为今天我们说好了出来不能买玩具的,但是可以下次出门的时候买…… 所有你想要给孩子立的规矩,都必须提前和孩子约定好,比如“可不可以吃零食”“什么时候能吃”“能吃多少”“可不可以买玩具”“今天出门能不能买”“可以买几个”“如果遵守规则将获得什么(如奖励一个漂亮的发卡)”“违反规则会失去什么(如少看10分钟动画片)”等等。 规则要具体,也需要和孩子商量着做约定,但一旦约定好以后,就要温柔并坚定的执行规则,无论孩子是否能够遵守约定,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奖惩去执行就好。 规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好的,家长要有心理准备,但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其中明白,做什么事都有规则,并慢慢将规则内化成习惯,这样就慢慢获得了成长。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8)

3 越哄越哭,不是孩子无理取闹 而是“我需要被理解” 父母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因为一件小事,孩子开始哭;父母们好心相劝,孩子却越哄越哭得厉害。记得之前看过一组漫画: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9)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0)

爸爸悠闲地看着报纸,孩子边晃着腿边愉快地吃着冰激凌。不小心,冰激凌掉了…… 不管是爸爸说:“谁叫你不好好坐着吃,冰淇淋掉了都怪你自己……”还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支冰淇淋,再买一个不就得了……” 孩子都会觉得非常委屈、越哄越哭,大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烦躁,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1)

但如果爸爸能够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孩子表示理解(虽然孩子不该摇晃椅子,但此时并不是教训孩子的最好时机),说: “冰淇淋掉了,你很难过是吗?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巧克力味的冰淇淋……”“来,跟爸爸拥抱一下,那你现在想怎么解决呢?需要我们再买一根冰淇淋吗……”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2)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3)

这样说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获得了重视和理解,悲伤、愤怒的情绪没有加重,而是思考该怎么才能改善目前的情况。当然,爸爸可以给孩子再买一个冰激凌,并趁机让孩子明白以后吃冰激凌的时候,不要摇晃椅子。既解决了当下孩子的情绪问题,又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知道了该怎么做。 4 总跟家长对着干、总爱说“不” ……“我需要被满足” 中午12点,东东不吃饭、不睡觉,只想下楼去玩。开始妈妈还会耐心的讲道理、哄劝、安抚,但都没用,东东依旧站在门口闹着要出去。后来妈妈假装要打东东屁股,东东干脆躺地打滚,一副不让出去玩誓不罢休的样子。最终还是妈妈妥协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或者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当受到阻止的时候,就会大发脾气。一来是在发泄不满情绪,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二来是用这样的方式逼父母“就范”。遇到类似情况,我们需要: 1.少跟孩子说“不”。每天和孩子说不可以的次数不超过1次,“不可以”“不行”说的越少,禁止的效果才越好。 2.多用“可以,但是……”,来替换总对孩子说“不可以”,让孩子觉得你尊重ta,给ta思考、选择的机会。 3.适当放权,让孩子自己做主。无关原则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可以让孩子先玩一会儿再吃饭,但同时如果错过饭点就会没饭吃的后果,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该怎么做、能怎么做,自我意识也能得到发展。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4)

5 孩子总是故意哭闹、发脾气 ——“我需要被关注”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最近他大儿子总是无缘无故就发脾气,甚至故意摔东西、打人,以前他可乖了,很少发脾气,特别懂事、讲道理。 细聊后才发现原因,原来是这个妈妈最近刚刚生了二胎,有了小妹妹后,妈妈放在大儿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少多了。 大儿子从原来“家庭的中心”,变成了被忽视的老大,心里当然会出现很多不平衡。他只能通过“制造麻烦”来获得关注,哪怕是妈妈的训斥,也好过不理睬。 有时候可能父母会发现,某一个情形下或某段时间内,孩子情绪上出现了“退化”,容易失控,并伴随出现一些很糟糕的行为问题,如打人、抢东西、摔东西等。 这极有可能是孩子感到了被忽视、或内心有恐惧。如果孩子觉得受到了某种伤害,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于是呈现出失控的状态。因为内心存在恐惧,更渴望大人的关注和帮助,可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只能通过大哭的方式。 如果是某一时间段内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一定要仔细寻找原因,尤其是最近家中或者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比如,是不是最近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孩子刚刚被送入幼儿园很不适应、家中新添了弟弟妹妹、甚至因为搬家环境变了等等。总之,找到问题,给与孩子更多关注和陪伴,孩子的情绪问题自然就会慢慢好转。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拜托了妈妈)

外国宝宝扔矿泉水(这位英国妈妈用一个矿泉水瓶轻松解决)(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