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解体之后,农村过年习俗有哪些改变

农村过年的喜事习俗(生产队解体之后)(1)

随着生产队的解体,农民的一些生活习俗也随之消失,其中就包括传统节日,有的消失了,有的淡化了,有的变味了。

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篇小文章试着从年俗演变的角度,来探究一下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

一年当中第一个节日,也是最大的节日,就是年节,现在叫春节。这个节日时间长,横跨新陈二年。

我小时候,大家进入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首先是把没有忙完的农活抓紧忙完,以便过年期间心无挂碍地玩几天。然后就是推磨和踹碓,推磨把小麦磨成白面,踹碓把稻子踹成大米,这些都很费工费时,所要提前准备。男子汉还要准备柴火,蒸馒头用。

陆续开始购买年货。

困难人家要想办法弄点钱,好买年货。

过了祭灶,便正式开始忙年,做豆腐,蒸馒头,炸砣子,打扫卫生,洗衣服,洗被子,小孩过年的新衣服抓紧做好。这是非常忙碌的几天。这是忙年。

现在不忙年了。米面、年货去超市一次性买回来,城里有些人家,连馒头都不蒸。直接从饭店订购。

不忙,就没有了年味,过年的情趣减少大半。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年晚,普通说法叫除夕,这一天正式进入年节。过年不仅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活动。

第一个活动就是熰狼烟,除夕一大早起来,在院子外面烧一堆火,放一挂鞭或是高升。据说当年有人在中秋节的月饼中夹一张纸条,约定除夕这天以狼烟为信号,一起行动杀鞑子。

现在这个活动完全取消了,年轻恐怕都没听说过。

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都收到严厉警告,不准说死啊,病啊,倒运啊等不吉利的话。

我们这里除夕中午的饭是最丰盛的,但不吃饺子,吃米饭,菜肴能有多好,就多好。

饭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给压岁钱,贴对子,贴年画,虽然是几间茅屋,却是焕然一新,整个村庄都是新的。

现在的年,已经没有这新鲜劲了,甚至有人家年夜饭去饭店吃。荒唐。

天黑了,开始上供。供桌上摆上几样菜,大白馒头上装点菠菜,松树枝上挂着花生红枣,红蜡烛点起来,香炉里香烟缭绕。列祖列宗都回家了,接受儿孙们的祭奠。家里长辈领头,恭恭敬敬地给祖先磕头,然后晚辈依次磕头跪拜。

现在这个仪式也没有了。祖先那么穷困,年轻人是看不起的,也许还有几分蔑视。

然后守岁,一家人坐在一起,嗑瓜子吃炒花生,聊天,超过十二点,新的一岁守来了,仪式结束。这对小孩是个考验。我从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现在是看春晚,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甚至有的人家选择外出旅游,这在我们这样年纪的人看来,既荒唐又可笑。

第二天才是正年。凌晨起床,第一件事是放开门鞭。鞭炮声驱走一年坏运气,迎来好运气。鞭炮放完,打开大门,新的一年开始了。

接下来是接灶。迎接灶王爷返回工作单位,对全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记录。等到下一个祭灶日返回天庭,如实向天老爷汇报,由老天爷决定对这户人予以奖励还是惩罚。

具体做法是,在灶台上点起两根蜡烛,在灶膛清灰上点一炷香,灶台上供奉一碗清水,和一个馒头,揭下墙上的灶马,在灶前烧掉。磕三个头。仪式完毕。灶王爷不是贪官,很清廉的,一碗水供奉。

磕头有讲究,神三鬼四,祭神磕三个头,祭祖磕四个头。

这个仪式完全不存在了。年轻人不搞迷信活动。老天爷就是个屁,还不如送给老板一个讨好的笑脸。

早早的一家人都起来了。有一个日常活动被取消了,就是扫地。不知道什么原因,初一这天不准扫地。

然后是包饺子,搓汤圆。饺子不叫饺子,叫长元宝,汤圆不叫汤圆,叫团元宝。吃饺子吃汤圆叫揣元宝。

一个特殊规定,大年初一的饺子,必须是素馅子。

揣过元宝,太阳升起来。家有老者长者,就要准备好烟叶,茶水,瓜子,迎接拜年的人。拜年的人成群结队,家家到。老远就喊;“大老爹,新年发财,给您磕头!”

说着就要跪下磕头,这位大老爹就会抢前一步,拉住年轻人,不让跪,嘴里说:“长着长着。”意思是好运大家共享。然后邀请大家进屋喝茶,抽烟,嗑瓜子。如果是家族大的话,这项活动要进行到中饭时间。

这项活动,现在已经没有了。大家都是短信、QQ、微信拜年。

从初二开始,带亲戚,家里的老姑姑,少姑姑,凡是出嫁的,都要在这一天带回来团聚。还有一些前一年出嫁的姑娘,从初二开始,就有亲戚带来过一天。这有个名称,叫跑短趟。我不知道短趟用哪两个字表示。因为人家多,这项活动要到正月底才结束。

现在这项活动也没有了。一来做饭炒菜太麻烦,二来不卫生,客人走后,打扫半天,三来,这样的钱花出去没有效益。无利不起早,过年也是这样。

初二晚上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撤供。全家人聚齐,供桌上点起蜡烛,烧上香,烧些纸钱给祖宗,然后从长到晚,依次磕头。完了就破菜,把杯中酒酹到灰盆里,把馒头扭一小块放灰盆里,把每个菜肴夹一点放灰盆。这就表示,祖宗接收了钱,喝了酒,吃了馒头和菜肴。收到了儿孙的孝心,他的责任就是保佑儿孙平安顺利,财源滚滚。

最后撤回贡品。仪式完全结束。

现在人不搞这个,没有上供,也就没有撤供。这都是很虚的东西,没有实际意义。

接下来的日子,带亲戚,跑短趟是主要活动内容。其余的自由活动,串门的,聊天的,听书的,听戏的,下棋的,赌钱的,爱怎么玩怎么玩。有人勤快,闲不住,也会做些零碎活,但一般是不正式劳动的。

还有一个风俗,我们这里,初三,初五,初七,一十这几天都要吃饺子的,饺子汤圆都可以,馄饨也可以。饺子馅也没有规定,爱啥馅啥馅。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一次隆重地吃一次好饭。据说我们这里也曾经出现过闹花灯的活动。我自从我记事时候起,一次也没有看过。

过完元宵节,年节就算过完了。人们不玩了,牵出牛来,套上犁耙下田,春耕开始了。

我小时候,离过年一两个月,就开始盼望过年,过年可以吃好东西,有几毛钱甚至一块钱压岁钱,运气好的话,还有一件新褂子,或者一双新鞋子。更重要的是,大人不管我们,可以尽情地玩。

现在过年,已经没有年味了,春晚也越来越不好看。群里经常有人发出太无聊了的感叹。生活过好了,却没有味道了。有些一不小心,还玩忧郁症,矫情不?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