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粘米面豆包
作为东北人,对“粘豆包”这种食品,再熟悉不过了。“粘豆包”取材于黄粘米和红豆。
我从小生在乡村,我了解黄粘米又分大黄米和小黄米,也有白色的粘米。这黄粘米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小米。产黄粘米的植物,当地人叫“黍子”,跟产黄小米的谷子不是一回事。红豆分为“豇豆”和“红小豆”
黍子
豇豆
过去,东北不盛产水稻和小麦。谷物(黄粘米)也不高产,但适合东北地区生长。所以“黍子(黄米)”就成为了东北人的“精粮”。
一入冬,几乎家家户户要蒸“粘豆包”,然后把蒸好“粘豆包”储存起来,一般放在大缸里冷冻。大缸的好处,封闭好,粘豆包不会风干。这样“粘豆包”就成为了冬季主要的特味食品了。
吃的时候,捡出来,回锅蒸。小时候,为了方便,把粘豆包埋在火盆里烧。当然是余火,会烧成一层糊伽伽。
早先乡村的“粘豆包”工序是这样的。(注:各地的做法有区别)
1.碾面。先把黄粘米碾成面。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机械。用的是石碾子或者是石磨。石碾子,用人工推,或者用毛驴拉碾子。把米碾成面的过程,要用筛子(或叫箩)过滤,把没碾碎的颗粒,过滤出来,再碾。直到都碾成面粉。
石碾子
2.发面。接下来是“发面”。一般是用大泥盆(土制的泥瓦盆)和面。和好的面,不能稀,也不能干。然后,把盆盖好,放在热炕上发酵。
发面
3.煮豆。用红小豆,或者豇豆。水泡后,用锅烀。一定要烀烂。捞干后,备用。
煮红豆
4.包豆包。包豆包就简单了,用一块面,拍平,大小手掌那么大,把豆馅包起来,形成圆团。放在苏子叶上(苏子叶,一种油料植物,叶子芳香。秋季采集后,晾晒,用的时候,用水泡开。)
苏子
干苏子叶
包豆包
5.蒸豆包。乡村家家有大铁锅,把豆包密集摆在蒸屉上(蒸屉也是自制的,一般是高粱秸秆串的帘子)。把水烧开至少30分钟后,才可以起锅。
蒸豆包
6.起豆包。因为是粘米,豆包跟豆包是粘连的,所以要用工具沾凉水划开,这样就分离出来了。
起豆包
7.储豆包。把豆包冷却,基本有了冻层,放在大缸里,或者别的器物。注意,不能风干。
8.吃豆包。吃豆包是有讲究的。要趁热吃,一般的是蘸荤油(炼制的冷却猪油),或者蘸白糖。也可以煎着吃。这吃法,在乡村算是富贵了。吃豆包,要搭配咸菜,要不觉得烧胃口。
蘸白糖
煎豆包
在过去那个年代,“粘豆包”是东北人的奢侈品。只有在过年的前后吃,招待客人吃。
“粘豆包”粘满的是童年回忆。现在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蒸“粘豆包”的习俗。不过,面食工艺不一样了。
现在,街面市场有卖“粘豆包”的,饭店也作为特色食品推出。作为从小吃“粘豆包”长大的我来说,现在“粘豆包”总吃不出来童年家乡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