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头条生活家#

导语

大暑节气到了,老话说:“大暑不热要烂冬”,什么是烂冬?为什么出现烂冬?怎么理解?好不好?我是畅谈生活点滴,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话题。

今年7月22日,进入大暑节气,天气越来越热。大暑已经到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了,因为正处于中伏天,天气酷热无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大暑时节如果天气不热,比较凉爽好不好?

老祖宗留下一句农谚:“大暑不热要烂冬”,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烂冬?为什么出现烂冬?到底好不好?

什么时候开始是大暑(正值大暑老话说)(1)

一、什么是烂冬?烂冬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烂冬”,听到这个词语,大家第一感觉是不是就是腐烂的感觉,可冬天怎么会烂了呢?到底是什么意思?

“烂”,一是有腐烂、霉烂变质的意思,比如,食物、蔬菜腐烂变质,或者是衣物发霉等等;二是指一些固体物质被破坏或者是增加水分后,变得松软,比如烂泥、烂路等等。

“冬”,也就是冬季、冬天的意思,按气候统计划分,目前常用的标准是公历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阴历,一般是指10月~12月;从二十四节气上划分,按照立冬节气到大寒结束,也就是立春前一天,为冬季。

“烂冬”:恰恰有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我们具体分析探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食物容易霉烂,衣物容易发潮发霉;二是道路泥泞不堪,行走困难。

“烂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酣,其划分的标准如下。通常,是指冬季总雨日比常年多7天或者以上,我们习惯称之为烂冬。其中,轻度冬酣,我们一般指降水的天数,比常年冬季同期偏多7天~10天;中度,偏多11~15天;重度,通常超过16天以上。这是烂冬的一个基本区分标准,经过大家参考。

什么时候开始是大暑(正值大暑老话说)(2)

二、为什么出现烂冬?烂冬好不好?

我们看到了“烂冬”的意思和划分标准,知道了烂冬最基本的情况,就是雨水偏多。为什么雨水偏多,那烂冬形成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继续分析。

到了冬天,从西北方向而来的冷空气和从南方而来的暖湿气流相汇聚,就会导致冬季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而且持续时间长,光照时间少,形成冬季阴雨绵绵,造成烂冬现象出现,这一烂冬现象,尤其是发生在南方广大地区。而在东北广大地区难以出现烂冬,当地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大,多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天气。那烂冬到底好不好?

还有的说:“立冬雨是烂冬,立冬晴防春旱”。这是南方广大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如果立冬这天下雨,预示着个冬季是烂冬,阴雨天气比较多,容易造成道路泥泞,行走不便。

什么时候开始是大暑(正值大暑老话说)(3)

三、“大暑不热要烂冬”是什么意思?烂冬好不好?

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可见,大暑时节,正是炎热高温的时候,但天有不测风云,事事难预料。

老话说:“大暑不热要烂冬”,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意思?“小暑大暑无君子”,本来是最热的时候,但是却出现不热的天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预兆呢?

假如大暑时节温度不高,天气凉爽不热,那么就预示着到了冬天,多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而且雨水比较多,出现烂冬的情况,造成道路泥泞不堪,人们出现受阻,甚至食物容易霉烂等问题。

老话:立冬无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大家可以想想,在过去农耕生产年代,人们是靠天吃饭,受到天气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那个时候,乡村道路都是土路,如果进入冬季,反而是阴雨连绵,甚至出现冻雨,造成道路泥泞不堪,也就是所说的烂路,不便于人们出行。而且,加之天气阴雨潮湿,食物容易霉烂,衣物容易潮湿发霉。

因此,烂冬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把柴火用完,食物吃完,不能及时补充。

什么时候开始是大暑(正值大暑老话说)(4)

小结

常言道:“大暑不热,冬天不冷”,意思基本相同,是说如果大暑时节天气不热,冬天也不会太冷,容易出现降雨天气。还有的说,“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不热要烂冬”,大自然鬼斧神工,变化莫测,但是夏热冬寒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如果天气异常,可能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天气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出现。

大家说有没有道理?你们哪里热不热?欢迎交流探讨,但请文明用语,友善交流,因为头条朋友都是高素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