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输出倒逼输入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可行的行动一直想说读书笔记王潇老师可能更完善,今天做一个分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个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个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5个关键点写好读书笔记)

个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

我们经常说:输出倒逼输入。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可行的行动。一直想说读书笔记。王潇老师可能更完善,今天做一个分享:

读书笔记,是评论体写作一个板块,而评论体写作主要形式是对一段已经既有和成型的内容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是很多人最原始的写作冲动,因为热爱写作的人首先就热爱阅读,正是在早期大量阅读中,你见识了各式各样的思想与活法,逐渐构建出自己的三观,你对文字的回馈和反应开始变得细腻与敏感,也能够辨认作者埋伏在文字之下的思想暗流。

久而久之,也许就在某一个瞬间,你已经形成的自我观点与书中思想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丰富的词汇量加持下,就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冲动。所以我认为,读书笔记是阅读时自己思想的流动,会贯穿热爱写作之人的一生,是审美激动的呈现,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你每次都忍不住也要表达的时刻,都弥足珍贵。

我非常喜欢朱光潜的这句话:“欣赏一部书,就应该在心里再造一部书。”读书笔记就是再造一部书的形式之一,它不是书籍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原创作品,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像我们在自媒体写作中讲的那样,如果你的读书笔记写得精彩绝伦,成为了你的长板,那读者就不单单是为了种草图书来看你的文章了,而是奔着你写的文字而来,会因你犀利独特的见解,亦或是饱满的个人情感表达而拍案叫绝。

所以读书笔记往往是语言能力的开始,是站在作者的肩膀上开始生长自己的思想,读与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常说“输入决定输出,输出倒逼输入”就是这个道理。

那同学们能够发现,以上我所说的读书笔记,侧重于主观情感表达作用向,类似于书评或者札记。但读书笔记还有另外一面,因为我们读书不仅读文学类作品,也会根据生活、工作需要去读工具类图书,这之后,读书笔记就有了知识点整理归纳、深化记忆的功能。

但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可以共存于同一个读书笔记体系之下。接下来,基于趁早读书手册的设计思路,我先给同学们介绍如何搭建读书笔记体系,也就是骨架部分。

首先,你需要一个书写的载体,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或者在电脑里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划分出5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读书清单,把你想读的书列在上面,推进阅读计划执行;第二个版块是灵感笔记,用于随时随地记录你看到的绝妙句子,这是你写作素材库的一部分;之后是常规信息版块,很好理解,记录书名、作者、译者、时间以及内容简介;其次,是书摘版块,记取书中那些打动你的,或理智或疯狂的文字,便于日后回顾、重读;最后一个版块,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讲解的札记部分,你也可以叫它读后感、书评等等,它是一篇读书笔记的华彩。

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因此读书笔记一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对一部作品,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无需拘泥于它既有的影响力;你也可以另辟蹊径,创造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不必人云亦云。评论体写作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独立思考的意识,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Keating(基廷)老师对学生说的:“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怎么看。”

我们讲讲如何把“你怎么看”写出来,并且写得精彩。5个关键点。分别是:写作动机、金句、决定性瞬间、塑造主人公方法论以及后世追问。

首先是试着去追溯和分析作者的写作动机。

作者价值观和形成和写作的出发点,通常能解释书中带来的绝大部分问题。比如作者会怎样去描写善恶,伟大与渺小,命运与时代的关系,都是在这一部分工作中完成的。哪怕这部分没有出现在书中,作为背景的扩展阅读,花时间了解也很有价值。

评论体写作的篇幅最为自由,抓住了主要矛盾,一两句话可抵千言万语。探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入手,因为不论一部作品多么超现实、多么有个性,作者本人不会脱离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你也可以展开横向对比,去了解同时代相同类型的作品和这本书的区别在哪里,此外,也可以稍微研究与作者本人产生交集的作家们。这是一个铺开去的过程,可能需要你去收集大量的资料,但这个工作可以让你的内容更丰富有趣,进入作品的同时,一点一点构建出你自己所理解的文学王国。

第二点,是金句。

分析和解构这些句子带来的击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反过来,金句也要服务于你的书评,去佐证你的观点。有时候,我们阐释的再多,也往往不及原著中的一句话来得准确有力。而这些金句也是日后温故知新的线索,无需重读,就可以做到把书中的主要情节,以及语言特点串联。我们需要通过评论,去领略这些金句的光辉。

接下来这一点就是决定性瞬间,在读书笔记中,根据不同的体裁,可以有不同的抓取形式, 主要还是研究原著怎么用文字去带入转折和高潮,在自传和小说中,那就是主人公的人生拐角处,所有的事件、情感、思想皆迸发于此。这个抓取能力非常重要,是什么促成了环境,又是什么做出了选择。如果是一系列事实后的结论,那么就要看是什么形成了结论。人与人的区别,书与书的差距,往往都在于其中。

第四点是塑造人物与写作技巧的方法论。

这是一个偏文学评论的角度,但其实任何引起我们兴趣的人物和技巧其实都可以拿来赏析,比如《呼啸山庄》里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典型的撒旦式英雄人物,有的读者认为,塑造这样一个魔鬼,可以把社会对人的压迫表达得更加强烈,更加震撼,所以这部分读者对希刺克厉夫饱含同情与热爱,但也有读者不赞同,认为人物塑造过于病态,没有办法与之产生共鸣。无论你理解或者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你都是代表自己,也是读者中的一员在表达自己的评论。

这也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好的作家不会塑造一个全好或者全坏的人,人性是复杂的。所以这也成为读书笔记最具主观色彩、最有个性的部分。更有趣的是,日后你也许会推翻自己的观点,理解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者完全摒弃,你可以从中察觉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最后一点,对书中悬而未决问题的继续追问,也就是对你的启迪,这部分往往是中学时期老师们对读书笔记的要求,必须要叙述文章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但作品的意义未必都要升华到这个高度,它可以片面、脆弱、或者只具有狭隘的审美,甚至混乱和自相矛盾。只要引发了你的兴趣,启发就一定曾经发生过。因此,我们也不必参考对别人的启迪是什么,读书是为自己而读,解决的是你自己的困惑,所以获得自己的感触最重要。感触只有真实,没有全面。看书对照自己的感知颗粒,是一个把刀磨得更锋利的过程,看书,经历人与事,都是在磨利刃。

那以上就是读书笔记的5个思路,我们在写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只采撷2-3个关键点去丰富你的评论,也可以着重去写一个点,写到自己思路的尽头,写到极致。

最后,既然读书笔记在功能写作这一个单元,那就再多说一句,随着媒体的发展,评论体写作越来越灵活多变,也有了各种各样的载体,比如发微博,140字也可以写得精彩绝伦,又或是做成音频视频,讲给别人听,可以说,写作的才能,真的不会轻易被任何一个时代抹煞。

你看了一本书,会怎么推荐给ta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