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讲了这么一个神神怪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刘邦斩白蛇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刘邦斩白蛇像(从刘邦斩白蛇说起)

刘邦斩白蛇像

从刘邦斩白蛇说起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讲了这么一个神神怪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那时候汉高祖刘邦还叫刘三儿,正当着泗水亭长,某次押送民夫去骊山做苦工,半道上民夫就逃了一大半儿。于是刘三儿干脆渎职到底,把人全给放了,然后带着十来个新收的小弟收拾行装,打算上山落草去。

那一晚,刘三儿喝得醉醺醺的,趁着月色,领着小弟就奔一片沼泽地里趟过去了。走着走着,有个探路的小弟回来禀报,说前面有好大一条蛇拦住了去路,咱们还是绕道走吧。刘三儿酒壮人胆,闻言是一梗脖子,一挺胸脯,口出狂言,说:“俺们是壮士,壮士走在道上,有啥可怕的?!”于是冲上前去,拔出剑来,就把那条蛇给剁成了两截。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地走了过去。

离奇的事情随后就发生了,据说在刘三儿他们走过去以后,不知道又有什么不知死活的家伙半夜里走黑道儿,来到了大蛇被斩的地界,突然瞧见一位老太太正跟那儿放声痛哭,哭得这叫一个惨呀。那人就问了:“老人家,你为啥哭啊?”老太太回答说:“我儿子让人给杀啦,所以我才哭啊。”那人挺八卦,就继续问:“你儿子是为了什么被杀呢?又是被什么人给杀了呢?”老太太一张嘴,口气凶得吓人一跳:“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啊,化身为一条大蛇,拦在道上,如今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

八卦男听了这么荒诞的事情,差点儿一口老血喷出八丈远——哦,你儿子是白帝的儿子,那么你老太太就得是白帝的媳妇儿了,白帝是啥玩意儿?白帝是西方天帝啊,敢情我大半夜地走黑道,竟然撞上个天后娘娘,乌漆抹黑见神仙,这哪儿说理去!于是当场揪住老太太说:“你胡说八道,想要隐瞒杀人的真相,走着,咱见官去!”谁料想老太太“呼”的一声,突然间就消失不见了。这下可把八卦男给吓坏了,只好哆哆嗦嗦,连滚带爬地继续往前走。

转过头来说刘三儿,他喝多了酒再一砍蛇,活动了筋骨,醉意就直泛上来,走出没多远就趴在地上睡着了,小弟们只好跟旁边伺候着。就这么着,八卦男走了没多远,就追上了刘三儿一行人。说来也巧,刘三儿早不醒,晚不醒,八卦男一来他就醒了,八卦男就问:“你们有没有见着一老太太在路边哭?我见着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可吓人哪!”

刘三儿听了这话一激灵——合着我杀的不是蛇啊,是什么白帝之子,这么说来,我也不是凡人哪,我是赤帝之子!后,他立刻尾巴就翘上天了,照照镜子,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非同凡响,真是太了不起啦。小弟们当然更吃惊,从此对刘邦是又害怕又恭敬,铁下心来要跟着这位老大去打江山了。

拿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实在是有点荒诞不经,只能当神话传说看,不能当真。古代人迷信,古代史书里多多少少都会掺和些这类神神鬼鬼的故事。

可这个鬼神故事,却有三个奇处。

其一,司马迁写《史记》,上起三皇五帝,年代久远无法考证,那年月除了神话传说也找不到什么真实材料,神神鬼鬼的本就难免;可是作为汉朝的臣子,汉朝的真实历史资料司马迁应该都全知道,他却偏要把这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堂皇记录在案,这究竟是为的什么呢?

第二,为什么一听到这么个“又白又红”的故事,刘邦心里就美滋滋的,而周围的小弟从此也更敬畏他了呢?神仙是很了不起啦,可是堕落凡间的神仙的儿子就不见得多了不起了。

第三,估摸着现在要是有个人能穿越回去跟刘邦讲起这个故事来,刘邦自己都得一头雾水。这跟“大楚兴,陈胜王”不一样,不是为了政治宣传而在当时就编造出来的革命故事。估计在刘邦整个儿革了秦朝的命,进而革了西楚的命,再削平诸侯,带一身伤踏踏实实回长安做最后一两年太平天子的时候,他都还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

好吧,我们就来尝试回答这几个奇处。首先,司马迁作为汉朝的臣子,写汉朝的历史,那就身不由己,有些事情明知道是真他也不敢乱写,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假也必须记录在案,这个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就属于后一类。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件怪事儿原本《史记》里并没有,是后人学术造假,硬给塞进去的。关于这种可能性,咱们暂且放在一边,后面得着机会再作详谈。

其次,刘邦之所以一听到这么个“又红又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高兴,是因为这类事情的象征意义非凡,说明老天爷在他刘三儿落草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敲定了让他得到整个天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刘邦本人从来没有听到过,因为那是后人编造的。倘若由刘邦来编这个故事,他说不定会把自己编成是黑帝之子,而不是什么赤帝之子——为啥是黑帝之子,这事儿咱们后面再谈。

所有这一切,都要涉及中国历代王朝全都关心的一件超级无聊的大事,也是再重要不过的宣传方针:德性。请北方的朋友们注意,不要把这里的“性”字读轻声……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半,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物,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诉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

倒霉的无名数学家

所谓“德性”,这个“德”就是指的道德,所谓“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可见咱们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在讲以德治国了。至于“性”,指的是属性。德性就是道德的属性,国家政权的属性。

西方讲究“君权神授”,中国讲究“受命于天”,两者虽然表面上瞧着意思差不多,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区别可就大了。西方的神再怎么无形体无容貌,三位一体,终究有其实在的一面,而中国的“天”则彻底是个虚的概念。就好像“道”一样,虚无缥缈而又无处不在,仿佛《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随时偷窥着君主的行为,假如君主做了什么狗屁倒灶的事儿,这天就会刮风下雨打雷,或者闹点洪水瘟疫什么的;如果君主多做善事,老天爷自然阳光普照,天下太平。

古人们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是无缘无故天降大旱、洪水导致人间歉收,或者天上打雷人间不孝子遭雷劈,而是人类不修德、不敬神才引来灾害,人间出了不孝子才引来天上打雷。尤其是普天下的唯一君主即“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那么天老子的意愿就会随时传达给儿子,而儿子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天老子的各种异象。所以我们读历史书,经常看到只要哪儿遭灾了,皇帝就赶紧又是下“罪己诏”写检讨,又是节衣缩食停建楼台馆舍的。最不济,也得勒令他的主要助手,也就是宰相们辞职。

既然上天和君主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那么这种心灵感应就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古代大贤人或者大闲人们就琢磨开了,他们的原则是洞察这个规律,并将之理论化;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杜撰一个出来。

想要洞察两个事物之间的规律,当然先要弄明白这两个事物本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天子好说,就算有大群马屁精整天在天子身上挖掘神性,基本来说,这种神性仍是隐性的,很少表露于外,而表露于外的九成都是人性。大家都是人,人是怎么回事儿,就算很难往细里研究,大概的构架是不会错的。可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人是氮、钙、磷等元素合成的,天又是由什么元素合成的呢?天都有哪些属性呢?

我提到了“元素”,在中国古代,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最原始、最本色的事物。不过现代汉语中“元素”一词的含义则来源于西方,是指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要素。最早的元素学说产生于古希腊——被尊为“希腊七贤”之一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另一位思想家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组成万物的是气,被称为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而生。后来自然科学家、医生恩培多克勒认为上述几位说得都在理,可是都不全面,他把水、气、火全都拿来主义,再添上一种土,称之为四元素。

这就是西方最基本的四合一古代元素论,其他还有什么热、冷、干、湿四元素说,盐、水银、硫黄三元素说等,影响就没那么深远了。古印度人跟古希腊人的主张一样,很可能是从古希腊传过去的,不过把四元素的名字改成了地、水、火、风——还有一说则再加上空,变成地、水、火、风、空五元素。

那么,古代中国人,又是怎么看待那个虚之又虚、玄之又玄的“天”以及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的呢?

比起古希腊人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要形而上得多了,就像天比神更看不见、摸不着一样。古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宇宙本原,同样虚得一塌糊涂,它叫作太极。

太极是什么玩意儿?太极就是大,就是最主要的,太极就是顶点,是最根本的,不像地、水、火、风,就算看不见也能感受得到,太极你能看得到吗?能感受得到吗?

太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里,作为《周易》本体的《易传》里就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历代闲人们的解说,所谓太极就是宇宙的虚无本体,或者是这个虚无本体还没有转化成万物之前的混沌状态。神神叨叨,看得人一头雾水。那么好吧,太极以后还有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虽然只具备象征意义,但好歹是个中国人就知道日是阳、月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再不济,跟太阳底下曝晒会儿你就明白什么叫阳了,躲树荫底下乘会儿凉你就知道什么叫阴了。

还有没有更具体的呢?两仪生四象,这看上去跟地、水、火、风有点儿接近了,可能比较好理解一点了吧?你错了,四象更诡异。最初的四象不是后来附加上去的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最初的四象是指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还跟阴阳一样虚。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艮、兑,或者通俗点儿来说,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瞧上去怎么着都不像是在说什么生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是宇宙已经成型后的各种事物形态。

其实啊,《周易》系统根本是在玩数学游戏。太极暂且不论,所谓两仪就是0和1,二者形成《周易》系统最基本的“爻象”——0就是阴,是并列的两根“横棍儿”;1就是阳,是单独一根“横棍儿”。上下两组爻象就合成了四象,也就是上下两阴为老阴,是0;上阴下阳为少阳,是1;上阳下阴为少阴,是2;上下两阳为老阳,是3。三组爻象组成了八卦,从0排列到7……六组爻象是六十四卦,从0排列到63。

1687年,耶稣会士柏应理撰写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其中共计用十三页对伏羲八卦图作了介绍。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买来一本一翻——我的天,这不是我正在研究的二进制嘛!二进制的发明从此就归功于莱布尼茨了,而最早制定《周易》系统的中国原始数学家则淹没在了历史的浩瀚海洋中。没办法,他那一套太形而上了,几千年来没几个人能搞得懂。

《周易》的道路走不通了,那么中国古代还有没有别的相对比较形而下一点儿、比较好理解一点的宇宙论呢?是否有地、水、火、风那样比较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元素理论呢?虽然出现得晚了一点,不过还真有,那就是五行学说。

花里胡哨的五行学说

《周易》变成后来的儒家经典《易经》,历代掺杂了很多古古怪怪的东西进去,而其本体,最早不会早过西周初年,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时代。五行学说比《周易》略微晚出现几十到几百年,春秋战国时代,奇妙的五行学说开始登上哲学舞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实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顶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阴阳家”,就是基于《周易》的阴阳两仪理论,研究宇宙和万物本原、构成要素的一派闲人。已经无可考证,究竟是其中哪位阴阳家在经过长期的调研、冥想或者干脆一拍脑门儿,最终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论非常接近的五行学说。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谓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终态太极的五种事物形态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论,水、火双方共有,土当然就是地,然后西方有风咱没有,咱有金、木,比他们多一样。

地、水、火、风,可以理解为固体、液体、最常见的一种能量剧烈释放方式以及气体。有趣的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里没有气体的容身之地,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空气为何物,至于风,他们认识到那是一种事物变化的现象,但不认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为无生命,而木则是有生命,古代中国人认为它们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腊、古印度的四元素论自然跟后来的元素周期表没法比,又粗糙又空泛,还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义气息。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阴阳相配合了起来,这么一搅和,就连普罗大众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学说了。

当然啦,即便把阴阳五行都配合了起来,想要搞清楚老天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天老子和天子儿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头工作或者多拍几次脑门。可倘若不能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构成都是虚的,官方不会赞助,因为他们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现在官方史书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学说的发明人连名字带骨头全都烂光了,就是明证。为了得到官方的认可、支持、赞助,证明自己的学说对巩固统治有用,于是乎,一位承先启后的大阴阳家就此应运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邹衍。

历史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不知不觉就迈入了厮杀更为残酷、谋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里面,要说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齐国莫属——除了作死的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近海,得渔盐之利,所以富裕,它距离秦国最远,所以太平,加上齐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齐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着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军灭掉的,而且基本没打什么仗,秦军一到,“带路党”直接就把城门给打开了。

那么,不忙着打仗,不忙着拓土,大部分时间齐君都在忙什么呢?原来他们在赞助学术研究。百家争鸣从春秋时代的一盘散沙,演进到战国时代的各家理论逐渐完善并且相互融合,齐国的贡献不可小觑,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十个里面有九个得到过齐君的赞助。赞助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开学堂、请讲师、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和辩论。

齐国所开的学堂,名叫稷下学宫。这个“稷”字,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处城门,“稷下”就是稷门附近的意思。这座高等学府肇建于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时期,田午不是正当继位的,而是杀了自己的哥哥齐侯田剡,还有侄子田喜,篡位为君的。田午死了以后,谥号为桓,史称齐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语“讳疾忌医”就是由他的事迹产生的,他因为不听名医扁鹊的良言相劝,最终病到无药可救,一命呜呼。

大概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恶名吧,这位桓公午创建了稷下学宫,满世界搜罗各派思想家,想通过大搞学术赞助来给自己换得个好名声。这座官方学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续到齐国灭亡,其间产生了大批名闻天下并且影响后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轲、荀况,法家的申不害,纵横家鲁仲连,还有就是阴阳家邹衍。

邹衍,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邹国的公族后裔,邹国虽然被楚所灭,但地近齐、鲁,最终土地还是落到齐国手里,所以他也可以算是齐国人。此人生卒年不详,根据资料来看,大概略晚于孟子,跟鲁仲连和名家的公孙龙是同时代人。据说邹衍已经彻底想通了上天的奥妙,所谓“言尽天事”,所以当时人送他一个外号,叫“谈天衍”——当然啦,是说他专门讲解天的道理,不是说他喜欢闲聊,说什么今天天气很不错之类的。

这位“谈天衍”综合了前辈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论,一种叫“大九州学说”,一种叫“五德终始说”。“大九州”什么的与本书主题无关,暂且不论,这个“五德终始说”听上去很厉害啊,究竟说的是些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很花哨的,作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并非静止不动,它们随时随地都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就好像阴和阳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样。阴阳家们说五行有生克,所谓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会从中产生出另一行来;所谓克,就是指某一行会影响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克来生去地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于是宇宙万物就都因为这些生克而产生出来,并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规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其中某些关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须得浇水,草木才能生长;火生土,火把木头烧光了,变成了灰烬,那不就是土吗?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滥得靠土堤、土垒来堵啊;水克火更简单,谁都知道用水能浇灭火头。但某些关系就理得不那么顺了,土怎么就生金了?矿物大多是埋在土里没错,可怎么能算是土生出来的呢?还有,木怎么就克土了?理论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会流失嘛。但总而言之,理论就这么出来了,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循环,不但在学术上貌似能够自洽,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圆融的艺术之美。

五行学说出来以后,阴阳家就开始把它们往宇宙万物上去套,直接能够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说,要是瞧着不怎么能套得上的,那就干脆篡改事实,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比方说,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说,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

除此之外,拿五行套人的身体,据说金就代表皮、鼻子、肺脏和大肠,木就代表筋、眼睛、肝脏和苦胆,水就代表骨、耳朵、肾脏和膀胱,火就代表脉、舌头、心脏和小肠,土就代表肉、嘴巴、脾脏和胃。

而且不仅仅是宇宙万物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照套五行,就连一些虚拟的概念,他们也堂而皇之往五行上套。比如说玄而又玄的八卦,阴阳家们说了,乾、兑是金,震、巽是木,坤、艮是土,离就是火,坎就是水。再比如计算历法的天干、地支,也都分了五行。十天干可以被整除,两个配一个;十二地支整除不了,就三组一对二,两组一对三——什么甲乙木、丙丁火、壬癸水等等算命用语,就是这么来的。

五行学说就这样被一代代阴阳家们前仆后继、绞尽脑汁地大体完善了,等到稷下公立大学堂资深老教授邹衍出马,立刻就直截了当地把宇宙之道和人间之事,也就是天老子和天子儿子的关系敲定了下来。影响深远的“五德终始说”热辣出炉。

五德有始终

阴阳家们认为,五行可以完美地套用在万物甚至万事上,任何事物只要能分成五类,自然就能应合五行,要是分不成五类的……那是你分得不够细致。所以不仅仅有形之物、自然之物有五行,就连思想道德都能够分成五行。

比如说,孙武写《孙子兵法》,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阴阳家马上指出,没错没错,这就是五行所演化出来的五德!其实不仅仅将有五德,就连鸡都有五德,《韩诗外传》中就说鸡“头上戴帽子是文,爪子能战斗是武,敌人在前敢于冲杀是勇,看到吃的互相招呼是仁,按时啼鸣是信”,归纳起来,鸡的五德是文、武、勇、仁、信。

所以有关品德的好词汇多了去啦,随便挑五个出来就能算是与五行相配合的五德,比如“温、良、恭、俭、让”,比如“忠、仁、诚、节、勇”,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然而五行是有生克的,五德有没有生克呢?你就算能硬拗出忠生仁来,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诚克勇来不是吗?但是老教授邹衍站出来明确表态:没错,五德也有生克,虽然不明显,但是其循环可见。

邹老教授认为五行是上天造成万物的基本属性,五德是上天赋予人间的基本品德,任何朝代,也都必然偏重于某一种品德。所以,正如五行有生克,会循环一样,五德在不同时代也会有所偏重,更明确地说,朝代的德性是会随着朝代更替而转变的。更进一步,他大胆地总结并且预言,朝代更替也是德性变更的结果,这就叫“五行相胜”。

邹老教授没有明确指出所谓五德究竟是哪五德,估计因为他解决不了忠、仁之类品德相生相克的关系问题,他只是按照五行,把五德定义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和土德。他说:“自从天地产生以来,五德转移,各自都有所因应的朝代……土德以后,木德继承,再然后是金德、火德、水德……”就这么循环来循环去的,所以也叫“五运”。

那么,每一个朝代的德,究竟靠什么来确定呢?这就与中国传统的另一套玄虚理论有关了,那就是说,既然天象和人事是有关联、有呼应的,那么地上发生什么大事儿,上天就会事先给出预告。这些预告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方说天上飞彗星,起浓云,以及地震、海啸、泥石流之类的灾祸,那就是负面的,咱们前面说过,人间君主得为此写检讨,或者让大臣写检讨。至于正面的预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祥瑞,二是祥物,三是谶。

所谓祥瑞,就是指凭空出现的、瞧上去就必有好事情发生的各种虚无景象,比方说有什么神龙、凤凰、麒麟降世啊,比方说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彩云出现啊,等等。所谓祥物,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够瞧得见、摸得着的吉祥物件。其实严格说起来,祥物也属于祥瑞的大范畴,但咱们所说的狭义的祥瑞是纯粹务虚的,比方说自古以来到处都有人声称见过龙、凤,但始终没人逮一条来公之于众,虚得不能再虚。祥物呢?比方说什么地方的一株稻子生了三个穗啊,什么地方的山里挖出块大玉石来啦……诸如此类,不管是真是假,是不是伪造的,起码是个人就能见着,还能去摸上一摸,不是吗?

第三种是谶。“谶”这个字的发音是“趁”,指的是可能会实现的预言。咱们这里说的谶,主要包括符谶和谶谣,所谓符谶就是指相关预言的神秘文书,所谓谶谣就是指民间到处传唱的神神叨叨、含有预言性质的调子或者顺口溜。

祥瑞相对应的是不祥,祥物相对应的是不吉祥的事物。咱们前面说了,天上飞彗星就是不祥,飞过条龙就是祥瑞;地里刨出块玉来就是祥物,刨出块石头来,并且石头上还写着“祖龙死而地分”之类的字眼儿,就是不吉祥的事物。至于谶,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色彩,可能预示着好事儿,也可能预示着坏事儿,还有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预示着好事儿,对某些人来说则预示着坏事儿。

打个比方,古史记载最早的谶谣是“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据说预示着美人褒姒将要祸乱周朝,导致西周灭亡——传说“亡国祸水”的褒姒打小就是被一对贩卖山桑弓、箕木袋的夫妇所收养的。这基本上属于预告坏事儿的谶谣,可是对于仇恨周朝的人来说,倒说不定是好事儿。再比方说,陈胜、吴广造反的时候,自己编造了谶谣“大楚兴,陈胜王”,对于那哥儿俩和楚国遗民来说,当然是好事,对于秦朝来说,肯定就是大坏事。

言归正传,邹老教授认为,所谓王朝的德性,就得靠这些祥瑞、祥物和谶来确定。

比方说最早的黄帝,碰见过黄龙,还有一条十多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黄色属土,蚯蚓也属土,所以黄帝土德盛。到了虞舜,又称作虞朝,虞朝就是土德。虞朝后面是夏朝,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所在之地草木茂盛,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里面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又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天子曾经看到过好大好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老鸦飞散,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老先生这么着从古到今捋了一通,然后满意地捋捋胡子:没错,没错,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的——这就是“五德终始说”。

第一个称德的王朝

“五德终始说”可是个大大的好东西,因为这套理论包容性特别高,谁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修改。按它的本意,只有拥有正经德性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此后大家全都反着用,先捏掉前朝,然后再给自己配一个合适的“德”,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政权。这就好像是先上车后补票,先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先打下伊拉克再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古今道理全都相通。

历代造反派都应当感谢邹衍,因为既然有了这样一种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和指导,那么大家吹嘘起自己的“受命于天”来就更加理直气壮了。首先发现这种好处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他不仅让门客把这套理论写进《吕氏春秋》里去,并且按照“五德终始说”为今后新王朝的创建积极筹备理论基础: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嗯嗯,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该是拥有水德的王朝啦。

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大约死于公元前256年,是在吕不韦当上秦国相邦的七年之前。也就是说,吕不韦召集大群门客编纂《吕氏春秋》的时候,周朝已经灭亡,可是七雄争霸,新朝代还没有诞生。七雄虽然已经全都称了王,可是它们的祖先都只是周王朝分封或者承认的诸侯,名义上是周天子的臣下(包括那个始终不肯真正服从王化的楚国),也从没统一过天下,自然没资格拥有正统地位,给予“德”的属性,所以被自动无视了。吕不韦的目光在朝后看。

——话说这种拿割据势力不当王朝,既不给正统地位也不论德的计算方式,以后还经常会碰到,并且被变出无穷无尽的新奇花样,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吕氏春秋・应同》里相对王朝德性的说明,比当年邹老教授所言更为详细,说明了这一门学问始终是在向前发展的。书中说,大凡将有新的帝王、新的王朝兴起,上天一定会先降下祥瑞预兆来提醒老百姓。比如黄帝的时候,上天先生出大蚯蚓和大蝼蛄来,于是黄帝就说:“土气胜!”因为土气胜,所以流行黄色服装,办事儿也很土。等到大禹的时候,草木经过秋季、冬季都不凋零,于是大禹就说:“木气胜!”因为木气胜,所以流行青色服装,办事儿也很木。

等到成汤的时候,上天先从水里生出一柄金刀来,于是成汤就说:“金气胜!”因为金气盛,所以流行白色服装,办的都是金事儿。等到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派火老鸦叼着大红文书聚集在周朝的宗庙里,于是周文王就说:“火气胜!”因为火气盛,所以流行红色服装,办事儿也很火。替代火德王朝的,一定是水德王朝,上天一定会先预兆水气胜,因为水气胜,所以流行黑色服装,办的事情都非常水……

至于什么叫土事儿,什么叫金事儿、水事儿,吕老相邦及其门客都含含糊糊地不肯明说,对于所预见或者不如说所预告的下一个正统有德王朝,会是七雄中哪一国的未来呢?也暂且闭口不言。当然啦,吕不韦是秦国相邦,肯定得为秦国说话,他这是先埋下伏笔,给新王朝诞生作政治宣传呢。

吕不韦的预告,很快就在他死后不久变成了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这是预言,因为古往今来,预言只有在变成了现实以后才会被人重视,被人拿出来说事儿,预言要是变不成现实,不是被人骂疯子胡扯,就是被彻底遗忘。吕不韦的预言其实是建立在秦国强大的武力和绝佳的政治、外交态势基础上的,而不是什么天降祥瑞、祥物,或者由符谶、谶谣支撑的荒诞故事。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要说天下不会再统一或许有人信,要是说天下还会统一,但不是由秦国来统一,恐怕根本没人理睬。

终于,嬴政扫荡六国,一统天下,并且自封为秦始皇了。这位秦始皇是个很迷信的家伙,特别相信来自齐地的术士们宣扬的阴阳五行那一套,他因为想求长生不老,把术士徐巿和五百童男童女派去了东洋大海,因为遭术士背叛,结果搞了场“焚书坑儒”的惨剧,那都是家喻户晓的史实了。且说秦始皇既然迷信这一类鬼花样,于是邹老教授的徒子徒孙们就主动冒了出来,在重复了一番老教授说过的话以后,又翻烂故典,好不容易找到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彻底找不到因而干脆直接编造了一则上天新的预示,他们说:当年秦文公出门去打猎的时候,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属水,由此可见,我强秦统一天下本来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啊!

秦始皇听得有趣,又找来吕不韦的书一翻:“哦,仲父早就预见过啦,周朝是火德,我大秦是取代了周朝的,果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号水德王朝。”

秦始皇虽然逼死了吕不韦,但那是政治需要,他对这位老师加“仲父”的学问还是挺佩服的,况且又对他有用,于是秦朝是水德王朝这件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按照吕不韦所说的,五色里配合水行,同时也可以配合水德的颜色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成了黑的。秦始皇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

以往夏商周的“德性”都是后人追认的,从秦朝开始,中国王朝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识地利用这套“五德终始说”,来系统地为自己的正统性作证明。

俗话说“上行下效”,既然皇帝都如此好兴致,下面的马屁精自然也都一窝蜂地研究起阴阳五行来了。邹衍的学说本来是为了劝说天子节俭,要他们注重道德,否则就会被推翻、被代替,结果被这群不学无术的家伙超常发挥以后,逐渐开始变质,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全都冒了出来,作为官方政治理论的五德学说逐渐蜕变成民间风水算命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梁启超就说过:“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然而,秦朝这个很水的政权终于历二世而亡,水德终究没能保佑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按照秦始皇的天才创意传至秦千世、秦万世。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而“五德终始说”也因此又掀开了乱七八糟的新一页。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吕氏春秋・应同》节选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史记・封禅书》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