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1)

【接上篇】

正在消亡的部落

沙漠中藏着无数的秘密,比如,我们要去探访的、现在世界仅存的父系、母系共存的原始部落——辛巴族部落。

经过一天的沙海跋涉,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山坳,这里竟是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好一个风水宝地!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了辛巴族的部落,透过晨雾,我们看到一群牛羊集结在部落出口。我们的向导是说英语的达马拉兰族人,站在树下他告诉我们:“辛巴族人原来生活在非洲东部,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由于生活地水源的逐步消失,他们开始向西部迁徙。路途中他们与非洲另一个彪悍的民族:马赛族遭遇。马赛族有多强大呢?如果在非洲、各民族,分别与狮子搏斗,能够活下来的,大概只有马赛族。与马赛族的搏斗,使辛巴族损失惨重,只剩下一小部分部落,从安哥拉进入了纳米比亚,在沙漠绿洲中安定了下来。

在沙漠里,有绿洲就有生命

辛巴族至今还保持着他们古老的传统:酋长负责男人们外出放牛等劳作的分配,做出与外族之间的争斗,甚至是否需要发动战争的决策、决定。而酋长的大老婆即是部落的女王,决定着所有财产的分配与奖惩,以及所有女人在部落内务工作的分配。除了外出放养大型牲畜、与外族争斗外,辛巴族的女人几乎承担了所有部落的工作:饲养鸡、羊小型牲畜,搭建泥屋、照看孩子……。因此,他们是父系、母系并存在的原始部落。

辛巴族的男人娶老婆是没有上限的,只要有牛,想娶几个就娶几个,通常四、五头牛可以娶一个老婆,而酋长的女儿当然身价要高一些咯。如果酋长死了,他的弟弟则连同酋长的地位、财产、老婆、孩子……统统一并继承下来。

辛巴族有一个很有趣的风俗:他们的女人终生是不洗澡的!听到这里,我们都惊呆了,我们曾经听说过西藏的妇女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出嫁和死亡。而辛巴的族的女人终身不洗澡,这里气候这么干燥,放着卫生与否且不说,皮肤怎么受得了?向导笑笑说:她们有非常棒的护肤品——用当地的红色石头捣碎成粉,和上牛羊动物油配制成她们的护肤佳品,涂在皮肤、头发上。因此,辛巴族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红泥族。红泥族人无论男女,上身赤裸。当然,红泥族的男人,只要他愿意、有条件,是可以每天洗澡的。

辛巴族部落有一条“圣线”,连接着羊圈、圣火、酋长的泥房子,他们没有信仰的图腾,但是,这条神圣的线任何外来人都是不允许跨越的。如果要从酋长的房子的左边到右边,必须反向逆时针走完一个圆来到圣线的另一边。当然,随着参观辛巴族的外人越来越多,因此,被邀请进村落的客人,辛巴人是允许自由跨越这条“圣线”。

哦,那么好,我作为知情人,千万不要去迈这条“圣线”咯!我们跟随向导走进了部落。迎面,我们见到一个大概两岁左右的孩子站在那里,望着我们。“哟,还是一个男孩!”Eason的语气充满着怜惜:“红泥族的部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近亲繁殖不可避免,导致的结果首先便是男人的生殖能力低,其次大部分男孩子都会早夭。这个男孩子,能够活到二十岁就算不错了!专家研究预测,这个种族,再过二十年就可能自动消亡了……”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活泼、聪慧的男孩子,圆圆的脸上有一双大而清澈的眼睛,配上丰满的鼻子,皓齿红唇。当我举起手机给他照相的时候,他淘气、好奇地掂起脚尖来够我的手机,我把手机给他看我拍的照片时,他竟用手指在我的手机屏上划动:他知道划动手机翻看照片!揽着他弱小的身子拍合影,我的脸在微笑,内心却说不出地发酸……我衷心地祝愿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红泥族的女人们在女王的带领下,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一些她们自己做的手工品。向导告诉我们:红泥族人厌恶不劳而获,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女人们,有的在奶孩子,因为上身赤裸,你很容易看出有的人怀孕在身。凡是头顶有头饰的则是已婚,头饰上开几个叉,便意味着她生育过几个孩子。而她的脚腕处如果左右饰品长度不一样,则意味着她的家里新近有亲人去世。

大家凑了一些零食作为礼物由向导送给了女王,女王说:如果你们愿意付一些钱,我们可以跳民族舞。当然,她们的民族舞和她们的生活一样:完全是原始的。歌,没有任何旋律,而是尖叫;舞,仅仅是奔跑和跺脚。她们邀请我们中间的一位男士和她们一起跳舞,将我们的参观带入了高潮!

是的,辛巴族的生活状态是原始的,甚至说不能叫“生活”,仅仅是生存而已,虽然,我们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她们很愿意用大而清亮的眼睛与我们对视、交流,对我们的拍照,很配合,甚至听得懂我们希望她们笑一笑的请求……

与动物近距离,你不担心

告别了辛巴族部落,我们驱车来到“非洲野生沙漠大象”保护区。之所以有那么多前置定语,说明了这里大象的特殊性:与非洲大象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们的头部和耳朵更大,身材更小;腿部更长、更粗壮,特别是它们脚的面积更大,那是为了方便它们在沙漠中行走。Eason告诉我们:“非洲野生的、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沙漠大象在世界只存在于纳米比亚。”又是一个世界惟一!

向导带领我们来到一处地形为三角形的高台,说:“这里叫‘大象之歌’,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大象此起彼伏的呼唤声。”他说:非洲野生沙漠大象可以发出十几种声音,表达它们各种情绪和信息,有的是从长长的鼻腔里发出来的,还有的是从更深的腹腔里发出来的。还有一个低频的声音是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常用于示警,这种声音可以在大象的哺乳期内招来方圆10公里内的所有其他大象。

通常大象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但是,如果某个生物,包括人类伤害了大象,大象发出的警示可以招集其他大象,对伤害它们的对象进行报复。大象的报复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将仇敌彻底摧毁!如果是人类伤害了它们,它们就把那个人的家园,或者所乘坐的车辆踩平为止!

向导在保护区工作了二十多年,他认识每一头大象,并且给它们都起了名字。保护区为大象,以及保护区内的所有动物修建一些水池,以保证动物们在干旱的情况下不致渴死,除此之外,对于保护区内动物的生存状态,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纳米比亚有300多头非洲野生沙漠大象,保护区曾经有70头,而现在仅剩下37头。

跟着向导,我们的车涉过一片沼泽,绿色的芦苇随风摇摆,鸟儿鸣叫着,从草丛的深入飞起,“因为是原生态保护区,所以除了非洲野生沙漠大象,这里还有长颈鹿、斑马……数百种大、中、小型动物。”向导说。

Eason提示我们:大家是不是特别想拍到大象竖起两个大耳朵的照片?不过,我告诉你们,如果大象对着你竖起了双耳,而不是来回扇风,那是便大象在对你示警!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2)

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动物

正说着,向导发出了“嘘”声,Eason悄悄地说:“发现大象了,大家安静。”车子,缓慢前行……果然,前面有几头大象,还有小象!他们在沙泥里乘凉、嬉戏。车,在距离大象十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摇下车窗,我们纷纷地举起了“长枪短炮”对着大象瞄准!看来它们已经很适应人类给它们拍照,“噼噼啪啪”的快门声根本惊扰不到它们。大象是安静的动物,它们体型庞大,动作缓慢,想拍出好片子,惟一指望的就是抓拍大象耳朵扇风的时候,那巨大的双耳如展翅般地直立的瞬间……不容易的!

大象似乎在与我们比耐心,终于,大家收拾起相机,离开了大象。大树下,借着荫凉,Leo带着黑人司机打开折叠餐桌、餐椅,摆上香槟、沙拉、烤肉……,大家刚刚就坐,Eason声调不高地说:“哟,大象来了!”我抬眼看了看坐在车头的Eason,这才意识到为什么Leo带着黑人司机干活的时候,他却高高地坐在车头,原来他是在望风——这里终究是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而所谓的“保护”仅仅是修建一些水池,人类不对动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任何干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领地!

只见两头大象缓步向我们走来,大家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向导说:“大家别慌,保持安静,躲到车后面去就可以。”乘大象离我们还远,胆大的朋友竟举起了酒杯与大象合影。

大象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走过我们的餐桌前,停在了大树下,双目盯着我们,大家屏住呼吸,安静地与大象对峙着,此时,离大象最近的人大概仅仅5米,这几个人中也包括我。突然,大象竖起双耳、慢慢地抑起头、抬起腿……向导低沉地说:“快躲到车后面!”大家四下躲避,而站在车边的我则静静地站在原地,拿起手机,回身和大象拍了张合影!常识告诉我:当与野生动物意外遭遇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安静、不动,再伺机慢慢地离开!

大象抬起脚步并没有向我们走来,而是离开。当它们走远的时候,Eason抬头看着树恍然大悟地说:“哦,怪不得!这是相思树(ana tree又称微白金合欢,学名Faidherbia albida),这树上的果子是大象最爱吃的,它们是奔着这棵树来的!大家可以尝尝这个果子,酸酸甜甜的。”嗨,原来是我们侵占了大象的餐厅!

除了大象,斑马、狒狒、跳羚、长颈鹿……各种野生动物在我们眼前出没,一一被我们的相机捕获……直把我们相机卡拍暴、电池电量耗尽,我们才在落日的余晖中来到被称作“大象之歌”的天台。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3)

珍珠鸡在饮水

天台已经搭起了几个帐篷,“今天我们体验一下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露营!”Leo说。接待露营的是一位出生在国家动物保护区的白人小伙子。他,穿着一条短裤、一件T恤,留着连鬓大胡子,头发像草一样乱蓬蓬的。他的父亲很早就在这里从事动物保护区的工作,在几十公里外的山坳里开一间酒店。当地政府规定,如果要在这里开酒店首先必须在这里从事动物保护工作5年以上,并且做出贡献,才可以申请,按照政府动物保护区严格的要求建设酒店。他们的酒店也很有意思:每间客房都是一间独立的微小型别墅,床具洁白、柔软,设施从露台到冰箱、保险柜该有的都有了,最具特色的是卫生间、淋浴房,它们是由石头垒起来、纯露天的,在这里,除了动物,你不必担心走光!

在用当地特有的茅草做顶的酒店大堂,我们见到了一位身材娇小、漂亮的白人姑娘,连鬓胡的小伙子告诉我们:那是他的老婆。曾经小伙子做过从南非到纳米比亚旅游大巴的司机,在那时他认识了从英国来旅游的姑娘,他们相爱了,姑娘便留了下来,和小伙子一起经营这间纳米比亚深山里的酒店。

现在,小伙子带着黑人工人,就地取石垒起灶台,为我们做起了野外烧烤,所有的肉食都是取自合法猎杀的、野生的、各种鹿。晚餐后,有的人围绕篝火聊天讲故事,有的人架起相机准备拍星空,而我则准备走向我的帐篷。向导叫住了我们,说:“大家夜里活动一定要小心,从脚印上看,昨天晚上有三只狮子到天台下的溪水边喝水。当然,因为我们的地势高,一般情况下猛兽是不会来这里的。为了防兽,我们的篝火终夜不熄,有两位黑人值班保护大家,大家可以安心休息。”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4)

沙漠里的枯树只枯不倒

几天来,我们随时都可以在野生保护区享受野餐盛宴、品尝香槟。这都是原于Leo他们随行配备了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79 双排皮卡汽车作为补给车。Leo介绍说:“其实在非洲,中型皮卡的市场非常大,也非常全面,品牌的种类十分多。作为补给车来讲,本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丰田海拉克思(Hilux),福特Ranger,大众Amarok,尼桑NP300,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价格更昂贵的陆地巡洋舰79双排皮卡。

选择79皮卡原因有几点。第一,就是无与伦比的可靠性。玩越野的人都对70系列的陆巡耳熟能详,纯机械式的分时四驱系统,手动变速箱,硬桥硬马的底盘及悬挂,都让79皮卡成为了最佳的补给车选择。第二,更强大的发动机及动力输出。我们所采购的79皮卡,也是搭载的和陆巡200一样的发动机型号为1VD-FTV 4.5升柴油发动机,不同就是79上面的为单涡轮增压版,一样是国内并不发售的车型。首先来讲就是够新鲜,非洲风很足。其次,大排量的发动机将会提高更高的马力,再就是出色的低转速扭矩输出。这些都是十分适合扮演一辆补给救援车的要素。第三,更好的装载空间及拖拽能力。79皮卡车身较高,虽然后斗本来的高度不高,但是装上上封闭型后盖之后,装载的空间就十分可观了。外加陆巡系列向来比较出色的拖拽能力,再拖上一个房车也无妨,旅途中的便利性会更高。第四,车队的统一性。很简单,陆巡车队既霸气,又实用,在圈内粉丝也多。所以,why not?”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5)

蓝天、白云、绿树、羊群和非洲男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远在非洲,Leo他们孙子兵法用得不错!

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63个人,被誉为“世界最黑暗的地方”。在这里露营,是不是需要一些勇气?更何况狂风开始大作,天慢慢地黑了下来。

帐篷里有一张折叠床,坐在床上用手一呼撸,细沙和防晒霜已经在脸上打成泥浆。从背包里摸出湿纸巾在脸上细细地擦,然后再涂上护肤精华素,算是洗了脸。掏出两块口香糖,放在嘴里慢慢地咬着,只当是刷了牙。合衣钻进毛毡巾、棉被里,好暖和!打开Kindle,既是看书,也是照亮……临睡前最后的一个意念是:地质学家、探险家、科考队员……他们……真伟大……

迷迷糊糊地沉睡中,能够听到帐篷外的脚声,感受到有人从帐篷外面帮我掩好被狂风吹开的帐篷窗帘……

半夜,睁开眼睛,透过帐篷顶看到星光点点,爬出帐篷,一看,哇!竟是繁星满天,星光把天台照得白花花一片,土狼的叫声听得真真切切!

看动物,看大动物,看猛兽

连续几日,各种动物看了很多,只是还没有和传说中的非洲狮子、猎豹打过照面,因此,当Eason说要带我们去“大猫基地”的时候,大家那种既期盼、又有几分担心的劲,像猫爪挠心一样。

“大猫基地”由一个叫汉斯的家庭经营管理,它的起源是由于这里的猫科猛兽,比如猎豹、花豹、狮子对附近的农庄牲畜袭击,农庄主不得不猎杀这些猛兽。然而,这些猛兽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它们,汉斯家族将占地超过200平米公里的区域开辟成“大猫基地”。

带领我们寻找猎豹、花豹的向导是从南非来的白人帅哥,他在这里工作八年了。他告诉我们:游客来这里参观的费用仅够大猫基地员工的开支,很多费用还是由动物保护基金承担的。现在,基地努力地说服附近的农庄主不要猎杀动物,他们可以用麻醉剂打中动物后,将动物送到这里来。

我们在寻找猎豹的途中,看到了一处用铁丝网开辟的隔离区,向导告诉我们,这是动物适应区。送到这里来的动物要先在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动物们的领地意识非常强,它们保护领地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气味的辨别。因此,当有新动物送到这里来的时候,我们会先把动物放在隔离区里,气味可以吸引它们的同类,当它们的气味熟悉了,就会彼此认同,再把新送来的动物放出来,这些插班生就可以融入保护区的生活了。我们看到,隔离区里十几只挤在一起的小斑点鬣狗,它们紧张地向外张望着。而铁丝网外面,两只大的斑点鬣狗显然是保护区里的“老油条”,把我们的观光车以及一车人全当空气,自顾自地打闹,向导告诉我们:这对是斑点鬣狗兄妹。

绕过这一对斑点鬣狗,我们向大猫基地开向深处。向导开着车,他身边坐着黑人助理,手里拿着很像我们当年的电视天线的东西,左右探测着。Eason解释说:“这里的豹、狮子脖子上都有一个项圈,当我们接近不同动物的时候,探测仪就用发出不同声音的反馈。除了探测仪,我们的向导经验很丰富,他可以通过鸟的叫声、动物的脚印、小动物的行走方向,判断附近、哪里有什么大型食肉动物。”

根据经验,猎豹比花豹要好寻找得多,但是,突然Eason告诉我们:向导说发现了花豹的信息!果然,我们听到了黑人助理手中探测仪发出的、轻微的“滴滴”声。按着助理提示的方向,向导不管杂草、树枝,爬坡过坑,“滴滴”声越来越急促、清晰了,我们知道花豹就在我们周围。然而,就在我们紧张、兴奋的时候,“扑哧”一声,我低头一看,一股气从车轮中喷了出来——爆胎了!向导对Eason说:“你帮我瞭望!”便下车开始换轮胎。我们心里都祈祷着:这个时候花豹千万别来!当他把轮胎换下来的时候,我们看到轮胎上扎着一个粗粗的树枝!

轮胎换好,向导继续带着我们寻着花豹的信息前行,然而,花豹的信息越来越弱了,直到完全消失!向导遗憾地说:“我们换轮胎时错过了机会,现在去找猎豹吧,猎豹好找一些。”

不久,向导停下车,他和助理一人拿起了一根木棍走,我们也跟着纷纷他们的身。向导叮嘱说:“大家排成一队跟着我,不要出声,如果猎豹向你走来,不要惊慌逃跑。”我们紧张、兴奋、无声地点点头,这毕竟是要去面对食肉、猫科动物,还是野生的!

我们一行十个人,默默地紧跟着向导的脚步,衣服时不时地被植物刮住,为了不掉队,只好对衣服粗暴地生拉硬扯。向导的脚步慢了下来,他的手指无声地指向斜前方:一只猎豹在前面的灌木丛中行走,离我们大概十米开外的距离。向导无声地带领我们、跟着猎豹的脚步走。每个人都紧张地举起相机一面走、一面按快门,直到猎豹隐没在树丛中,消失了!向导又找了一个方向,我们跟着他走了二十多米吧,在他站定的时候,我们看到前面不到十米的地方,一只猎豹横卧着!夕阳下,它悠闲地东张西望,我们对着它各种拍照,有些胆大的竟和它拍起了合影!猎豹根本无视我们的存在,懒洋洋地打起了哈欠!我弟弟手快拍了下来,他一查看照片,发现猎豹竟是一付憨笑的模样!

告别猎豹,我们驶向保护区的高地。高地空旷,我们举起了香槟杯,一起看布满半个天空的火烧云。我回过头问向导:“每天带着游客找猎豹、花豹……除了战争,大概你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了吧?”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6)

正在打哈欠的非洲猎豹

“没有危险,有一次我一个人遇到了花豹,我和它面对面,四目相视,僵持了大概十分钟。最后,那只花豹自己走了。我在这里工作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动物伤害工作人员的事件。这里没有人伤害动物,所以这里的动物对人也没有那么大的敌意。”

大家都喜欢这位勇敢、热情、开朗了的小帅哥,纷纷地与他合影。Eason向我们进一步介绍猎豹,他说:“猎豹,听名字是不是很霸气?其实,它们在食肉动物的生物链中处于下风。首先,它们在捕食的时候毫无章法,逮着猎物就一通乱咬,常常因为没有击中要害而让猎物跑掉;其次,它们在追击猎物的时候,经常犯低级错误。比如:冲到灌木丛前仍不知道刹车,一头扎进灌木丛中里,保护区发现有的猎豹,因为树枝刺瞎它们的眼睛而死亡。更有猎豹在追击中一脚踏进石缝里,因骨折而亡……总之,猎豹的智商需要充值。

“猎豹的捕食技能是跟着母亲学会的,一只猎豹从出生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两年的时间。而保护区有的猎豹是因为农庄主猎杀了侵犯他们牲畜的猎豹之后,又发现还有一窝待哺的小猎豹,他们只好把小猎豹送到保护区。虽然保护区也对这些猎豹进行回归训练,但是,你们可以想象,这样长成的猎豹生存能力更差。汉斯家庭倾尽所有经营保护区还是不能完全支撑保护区的开销,现在保护区的经费主要由动物保护联盟筹集,由汉斯家族对保护区进行经营管理。”

火烧云绯红褪去,空气中迷漫着夹带着特殊草香的气息。向导说:“要下雨了,我们下山吧。”果然,下山的路上,天际间,呈现出一种蓝灰、紫橙、青白的……由天空到大地的过度色带!我到过内蒙古草原,也去过腾格里沙漠的腹地,但是颜色如此丰富、变化莫测的天际,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一道耀眼的电光,从中空垂直地投向大地,雷声滚过苍茫大地,鸟儿叫声嘹亮而惊恐,大风吹动我们的衣衫,一派非洲原野大雨将至的景色。

电光闪烁的频率越来越快了,向导却把车停了下来,他拿了一把铁锹走下车,到一棵树下挖掘了起来,不一会儿,看他手里拿着一块树皮一样的东西,放在鼻孔前深深地嗅着……

他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们,说:“这是罗兰树的根皮。”我把罗兰树的根皮拿在手里闻,根皮有着一股淡淡的香甜味。哦,我明白了,空气中混杂着的那股特殊的清香味,就是罗兰根皮的味!向导提醒我们:“大家要小心,罗兰树的根皮有毒。古老的布须曼人知道用什么对付动物,那就是毒药——他们把罗兰树的根皮磨成粉,涂在箭头上射杀动物,从而猎取野兽。”

在纳米比亚的一些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布须曼人的雕像、绘画。Eason告诉我们:可别小看布须曼人,据科学家考证,他们是人类十四种族起源之一的“闪族”人,英语发音为“布须曼”,也是非洲五大种族之一。现在纯正的布须曼人已经没有了,但纳米比亚仍然设有一些布须曼族的保护村,这些保护村除了表演性地接待访客外,他们的真实生活对外界来说,仍然是神秘的。

当我们到达保护区酒店,进入房间准备洗洗睡的时候,一场大雨终于倾倒下来,大雨使酒店的电线短路,我们在黑暗中洗了一个凉水澡。

埃托沙,动物的天堂

埃托沙国家公园,曾经的、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园,最辉煌的时候占地5万平方公里,现在超过2万平方公里,仍然是纳米比亚最大的国家公园。

当我们准备进入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时候,我们的车、行李被严格地检查,我不解地问:他们在检查什么呢?Eason告诉我们:“他们在检查摄影飞行器,中国游客非常喜欢带那个拍动物。但是,飞行器会惊扰到动物,因此是纳米比亚所有保护区禁止的。”

我们一行,没有任何人携带那个“高科技”,顺利过关。Eason开车把我们带到一片白茫茫的盐湖边上,他告诉我们:“眼前这片盐湖长130公里、宽差不多50公里,是椭圆形的。埃托沙国家公园由‘盐盆地貌’组成,这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干旱的,风把盐湖里的盐吹向大地,高盐的沙砾覆盖整个5万平方公里,因此这里的动植物都必须适应高盐的环境。雨季时,这里的降水量还算充沛,可以有积水吸引动物来饮水,也滋润着沙漠地带相对丰富的植物。这里有大约114种哺乳动物、340种鸟类和11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和1种鱼类。赶上雨水多的年份,这里还会有洪水,那个时候,鱼类的品种会增加到49种!”

我嘞个去,这灰白一片的沙漠里还藏着这么多宝贝?!真是拍动物的天堂!

一片积水池,斑马、角马、各种羚羊相安无事地饮水。喂,见过长颈鹿喝水吗?没见过?想象一下:长腿欧巴的长颈鹿还拥有长长的颈,怎么低下高高的头探到水池里饮水?它得大劈叉!摄影师告诉你:有图有真相!长颈鹿是非常小心、机警的动物,通常它们在饮水的时候,总有一只长颈鹿望风。

“走,看狮子去!”这一路,各种动物见得有点审美疲劳,独独狮子还没有见到。所以Eason的招呼,让我们精神一振!离开水池开车大概二十分钟,Eason便慢慢地停车,轻轻地说:“看,那里,狮子!”,摄影师悄悄地举起了照相机,顺着Eason的手指,我很困难地发现了距我们十多米外的一棵树下,卧着一只母狮子!它的皮色和树混在一起,真太不好找了。原来,在大自然中,狮子的伪装色这么棒,身为动物之王,有必要吗?

车子慢慢前移,不远处另一棵树下,还卧着一只母狮子!正阳烈日,狮子懒懒地在树下躲荫凉,我们对着它拍照,它乜了我们一眼,看向远方,那神情似乎在说:“你们真无趣!”

我问Eason,没有向导,你是怎么能找到狮子的?Eason告诉我:在非洲找动物有三种方式:很多动物都有领地意识,特别是猛兽,上次我们在这附近看到过狮子,这次来找找看,果然有!第二种,保护区都设有水塘,方便旱季保护动物饮水;第三种就是跟着向导走。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7)

走出我的客房不足五十米,便有一个半腰高的石头围栏,依栏望去,百米开外的石头缓坡尽处有一个椭圆型的水塘,仍然是各种动物喝水,已然是不新鲜了。不过,要是有人告诉你:晚上非洲动物之霸——大象、狮子、犀牛、豹子……随时出没,你还敢在房间里睡吗?

深夜,三只犀牛来到水塘。母犀牛闷头喝水,两只公犀牛顶了起来。静静的月色下,它们互相的撞击声听上去还真有几分瘆人。这边打得火热,哟……看,谁又来了?母狮子!一只母狮子一步一步地来到水塘,自顾自地喝起水,不一会儿又自顾自地离开……白天非洲象、长颈鹿、斑马、甚至凶猛的斑点鬣狗……都在这里共饮一池水.而现在除了这几位爷,没有任何动物敢在跟前儿。静悄悄的夜,除了犀牛互相掐架声和狮子呼噜呼噜的饮水声,一切仿佛都沉沉地睡去……

没有看到威风凛凛的非洲雄狮,是我们此行惟一的缺憾。当我们离开国家公园的时候,又要经过更加严格的检查——每个行李、每个车的座椅都要被打开检查。这个不用介绍,我懂:他们在查违禁猎品!

重返首都温得和克市,车掠过兰花楹树,花开得正盛。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开紫色花的木本植物,回望繁花满冠的兰花楹,似曾相识,甚是眼熟……

就要回北京了,半个月的行程,似乎时间不短,又有太多的不舍,因为这里还有很多的未知。夕阳洒进酒店餐厅,手握香槟杯,看气泡在落日的余辉中升腾,突然发现,这里的夕阳在橙红到蓝天的中间,有大片的绯紫色……那紫色恰与盛开的兰花楹一样,兰花楹般的紫晚霞,同样是别的地方看不到!

是的,上帝眷顾这片土地,把最热烈、最纯美的色彩给了纳米比亚:湛蓝的天空、赤红的沙漠、金黄的沙滩、绯红的晚霞、艳紫的兰花楹以及黑亮皮肤的纳米比亚人民……

非洲纳米比亚自驾游攻略(与自然谈一场恋爱)(8)

是的,这15天里,我们以山川、沙漠、海浪、戈壁……为弦,以车辙为弓,演奏了一曲轻灵的海顿《小夜曲》。纳米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准远不如我们,甚至很多人的境遇只能说是生存。但是,他们对环境的敬畏是我们不能比拟的。相比之下,我们的旅游开发则是对环境、对自然乃至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野蛮的侵略、洗劫和掠夺!

是的,纳米比亚让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与概念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人文,再到奇丽的风光……都与我们曾经的认知迥然不同。他们对于社会、自然以及人,采取的是彻底的、“顺其自然”的态度,甚至颠覆着我们曾经的价值观。

他们不去改造辛巴族的原始社会,他们不去改造盐碱地,他们对于动物的保护仅仅是修建积水池……而我们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君王追求的是“一统江山”;对于自然,从大禹治水、李冰的都江堰、再到京杭大运河,从我们的祖先直到今天,谱写多少改天换地的诗篇;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便是对于人的价值观的塑造和改造的历史。我们口中的“顺其自然”,则包含着多少叹息与无奈……

对面坐着纳米比亚洲际旅行社总经理Leo先生,北京人,加拿大留学毕业后来纳米比亚创业。谈起对纳米比亚的认识,他说:“在纳米比亚、任何地方你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回到北京,我长久地凝视着非洲地图,我发现,那块土地的轮廓很像人的侧面头骨。在接近欧洲部分的广袤土地,曾经孕育着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明……而东非和南非,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因而,科学家有理由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一场纳米比亚之行,摇动了我心底深醉不醒的意识——我们对非洲认知和理解的浅陋,不逊于欧美人之于我们!

非洲,等我,再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勿抄袭或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