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其中一句话心得体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其中一句话心得体会(论语学习笔记248)

论语其中一句话心得体会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作为一个士人,要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显达呢?”孔子说:“你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做官必定要有声望,在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必定要有声望。”孔子说:“这只是闻名而已,并非显达。所谓显达,那是要品质正直,爱好正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显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表面上装出仁的样子,实际行动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从不怀疑自己。这种人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或者在大夫的封地里做官都必定会有名声。”

子张是个喜欢问问题的人,《论语》中关于子张的问题记录也很多。他的问题涉及到修行的方方面面。他问如何求官职(“子张学干禄”《为政》);问未来是否可以预测(“十世可知也?”《为政》);问孔子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评价(《公冶长》);问“善人之道”(《先进》);本篇子张问明;问政;问崇德辨惑;问士要怎样做才能成为达人(《颜渊》);问《尚书》中的意思(“《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宪问》);问行;问“与师言之道(《卫灵公》)问仁(《阳货》);问如何从政;问何谓五美;问何谓四恶(《尧曰》)。这足以说明子张是个好学爱问之人。但从他与孔子或其他师兄弟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他的修养程度并不高,难以进入四科十哲的高徒行行列。

子张混淆了“闻”、“达”的概念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士:士人。贵族的下层称为士,也包含学有所成的学子。达:通达、显达。我们现在流行的“达人”的达也是这个意思。在某一领域做得很成功的人士我们称之为达人。子张问老师,作为一个士人,要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显达呢?孔子对子张的水平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他反问子张“何哉,尔所谓达者?”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就是老师的厉害之处。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学士的提问,而是先问问你对概念的理解,你如果把这个概念都理解错了,那回答也就是对牛弹琴。孔子一问就问在关键点上。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问的是“达”,自己回答垃圾的反问马上就变成了“闻”。他所理解的“达”是在国君的朝廷里做官必定要有声望,在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必定要有声望。他觉得有名声的人就可以称作达人。朱熹注“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朱子说孔子知道子张是个在乎名声等外在利益的人,他也知道子张想问的是什么意思,反问他,是为了让他暴露出思想上的毛病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出“解药”。好吧,孔子的目的达到了。他对子张说“是闻也,非达也。”你说的“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是“闻”而不是“达”。你把“闻”与“达”的概念搞混淆了。

闻:《论语》中的“闻”字多数是“听”的意思。也有一部分,比本章就是“闻名,有声望”之意。我们在《公冶长》篇第81讲《文章易得,天道难闻》中讲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第82讲《赫然千载,德誉愈尊》中讲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里的“闻”都是“名声”的意思。我们前面对“闻”做过辨析。

孔子的闻达观

什么是达呢?孔子接着告诉子张:“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说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正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显达。而那些之关注外在名望之人,往往是表面上装出仁的样子,实际行动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从不怀疑自己。因为他们会装,会掩饰,又有些学问,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成了很有名望的人。

这就是孔子的闻达观。孔子的“达”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也就是说,你只有做到了这三条才能称为显达之人。孔子的“闻”是指“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之人。通俗地说就是假仁假义之人。朱熹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闻指的是“名誉着闻也。”“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

如何做一个达人呢?

要想成为达人,必备“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三个条件。

质直而好义”:本质上必须是个正直和爱好正义的人。这是对为人“本质”的要求,而不是“文饰”,更不是“名望”。是内修,不是外饰。朱熹注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朱熹强调的也是内修,“自修于内,不求人知。”

察言而观色”:中国人讲究察言观色,对很多人来讲这是门很难的技术活。察言:就是要认真审视别人的话语。谚语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意思是听人说话要善于聆听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话里的真正意思,就像听锣鼓一样,要听出它的节奏和音响。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用暗示语言说话的人,美其名曰“含蓄”。不懂“察言”之人,必定经常领悟错了别人的真实意图。学不会这一招数的人在社会上基本就没得混了。观色:跟察言一样,观色也是门技术活。就是要会看脸色。因为言语很多时候都已经异化了,口里说的不是他心里想的。特别是在需要礼貌客气的场合更是如此。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观色”。通过观看对方的脸色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态度。察言和观色总是要一起用才可能达到至高的领悟境界。比方说,你带了很贵重的礼物去看望一个长辈,他口里说的是“怎么这么破费呢?不可以的,这样我会不高兴的,下次来玩一定不要带东西啊!”可他的脸色是内心非常开心的自然流露,他说“下次来玩一定不要带”,意思是我已经接受了你的贵重礼物,下次尽管带。你就知道你做对了,下次来还得继续带礼物。

察言观色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形势,搞清对方的真实意图。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明白意图、和睦相处是成为一个达人必不可少的智慧。孔子非常在意“察言观色”。(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的“九思”就包含了察言观色的意思。“虑以下人”:下人:下,动词。把自己放低下,对人谦恭有礼。虑以下人就是要经常想着待人谦恭有礼。这是礼的要求。孔子的一个达人的三个条件,要求士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

看重虚名不是仁者的行为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闻,本指名声,没有真假虚实之分。但在此处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孔子显然是指的“虚假的名声”。孔子说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表面上装出仁的样子,实际行动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从不怀疑自己是假仁假义。这种人因为善于钻营,在意名声,且精心打扮自己的对外形象。开口仁义,闭口道德。在不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看来,他们俨然就是仁人志士。当然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或者在大夫的封地里做官都必定会有名声。

朱熹注曰:“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朱子说这类人特别善于表现出仁义的样子,但他们的行为实质与仁义相悖,有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这是不务实而专务名之人,他们虽然名声在外,大名鼎鼎,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德行的人。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程颢强调说学者要务实不要追求虚名。追求虚名就失去了学者之根本,是虚伪之人。当今的学者大体都是如此。求名与求利史记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私欲。孔子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也是在批评当时的学者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是乐于追求虚名。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尹氏有直接把子张代入情节之中,说孔子是在批评子张。说子张追求虚名,告诫他要名实相符,表里如一。还感叹说当时孔子的弟子都受圣人之教,还有这么大的差别,何况后世的学者呢?言外之意,孔子亲自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有这类毛病,得不到孔子面授的后世之人自然毛病更多。

道客村曰:

质直好义不失行,察言观色明实情,

虑以下人合于礼,虚假名声必害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