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旅游攻略文字版(旅游札记登泰山)(1)

文:东方雨

江南的三月应该是山花烂漫的时节,但居于北方的泰山却依然享受不到春天的温暖,时令虽已过了春分,但多个时候,时不时的从西伯利亚刮来点冷风,着实让咋暖还寒的气候有些飘忽不定,那些爱旅游的人们出行前免不了多增加了些装备。

泰安的三月感觉上有些寒冷,但气息中却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路边的小草偷偷钻出来,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迎春花早已开放,在料峭的春风中争奇斗艳;细细的柳枝像淑女的长发柔柔的垂下来,挂满嫩嫩的绿叶,在微风中飘逸,此情此景,正应了那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

月末有暇,几位好友相约去泰山自驾游,我欣然而往。此前,我曾多次登过泰山,但每次都是乘车至中天门,然后再徒步攀登到山顶。这次大家事先商定好了步行上山,想多游览一些风景和名胜,亲身体验一下泰山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乃五岳之尊,历史上曾因众多帝王莅临封禅而威名远播。远远望去山势挺拔雄伟,巍峨俊秀,山上苍松翠柏,茂密如黛,给亲临山下的朝拜者们以跃跃欲试的冲动。

登泰山主要有两条线路,天外村和红门。以前每次来我都是选择天外村,既然这次是徒步登山,自然选择红门这条线了。这条旅游线路不但距离近,而且沿途风景优美,更有许多古迹和石刻值得欣赏玩味。

红门位于泰山的山脚下,因“红门石”而得名,是进山的第一道门,习惯上看作是登山的起始点。这里有一组建筑群,由一门(一天门)、两坊(孔子登临处坊、天阶坊)、一宫(红门宫)组成。门楣和立石上镌刻着“第一山、登山必自、天下奇观、孔子登临处”等名人名言,更不乏帝王将相的题字摹刻。

从红门进山,我们慢慢前行。山路虽然都修饰过了,但大多保留了原始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好似饱经风霜,历经沧桑。铺路的乱石早已被游人磨擦的光滑透亮,闪烁着熠熠光芒;后砌的石阶十分齐整,却也磨蹭得平滑得很,让人走起路来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走在山道上,头顶苍松蔽日,路边怪石嶙峋。上山、下山的人群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色人等熙来攘往,川流不息,其中不乏求仙问卜的善男信女们……

从红门到中天门约5.5公里,几乎全为盘路。上午九点我们进的山,既然是徒步,自然着急不得,采取的方式是慢悠悠的走,随心所欲的看,遇到好风景就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许是气温的缘故吧,山坡上的怪石间、林荫处尚留有薄薄残雪,给热闹的山林凭添了一份别致。

万仙楼是上山的第一道关隘。该楼为明朝创建,门楼呈跨道式,建设得宏伟气派,十分壮观;相传是泰山群仙聚会、讲经议事的地方。过了万仙楼,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曲曲折折的。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谈论着泰山的历史传闻,沿途找寻些名胜古迹。斗母宫又是一组宏大建筑群,据说在清康熙初年,举办过祀北斗众星之母盛会,遂名斗姥宫(又称妙院)。宫内殿阁亭廊数十间,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可观“三潭叠瀑”;西有古槐伏地,如若卧龙翘首。身置此处,目睹重峦深涧,红墙碧瓦,苍松古柏,飞瀑清泉,伴随着古刹钟声,不觉雅趣动人,流连忘返。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的东北方,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我们经漱玉桥,过高山流水亭来到石坪。石坪有一巨大缓坡,面积三千多平米,刻有隶书《金刚经》;经刻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早已残缺过半,虽然年月和刻者尚无定论,但其书法与内涵却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我们继续攀登,不久到达壶天阁。壶天阁是上山的第二道关,也是跨道而建的城门楼式建筑,取名出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门洞上方镶嵌 “壶天阁” 石匾,为乾隆爷所题。

越过壶天阁,即达中天门(二天门)。中天门是一个十分宽敞的地方,也是登山的东、西两路的交汇点;到达中天门,登顶即为半程了。此处建筑颇多:北面立有两柱单门式石坊,上书“中天门”;坊北为黑虎神庙,庙内塑财神赵公明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由于这里是两路登山的交汇点,所以人脉旺盛,游人如织:有歇息的、有打尖的、有转乘索道的,也有换成汽车的……

中天门岭峻谷阔,楼阁簇拥。立于洞前,回首遥望,可见岭峻谷幽,景色壮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蜿蜒逶迤,陡峭狭长,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再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山,群峰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更使人疲意顿消、信心倍增。

看看时间,已是午后一点。我们觅了一处茶座,要了一壶热茶和一碗拉面,拿出随身携带的各种点心和水果,就此解决一下饥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酒足饭饱,体力也得到了暂时恢复。

两点钟,我们开始了新的攀登。按照路标的指示,我们一步步向高处走,感觉石阶要比先前的陡而直了些,步履也变得沉重起来。虽然我们信心十足,但已没有出发时的轻快了。我们放慢了脚步,互相鼓励着前进。路过小摊,每人购买了一根竹杖,算是增加了依靠。随着上山的人流我们奋勇攀登,每个人脸上虽然表现着踌躇满志的样子,但对景色的欣赏已没有刚才的迫切了。我们过云步桥,在五松亭下合影留念;我们留恋五大夫松和望人松,探寻前人的历史足迹;我们盘桓对松亭和朝阳洞,找寻现存的珍贵遗迹……停顿的间隙,我回首凝视,身后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我举头仰望,十八盘高挂云天,直通云端。稍稍歇息,我们又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向山顶进发。

十八盘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泰山盘路中最为险要的路段。石阶陡而直,如梯子状。人在其间,如若登天。此处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十八盘是登山山路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那情景看上去就令人望而生畏;加上路边的山涧更是深不可测,胆小的人往往会头晕目眩,不敢偷觑。泰山十八盘共有1827级石阶,登山者必须耗费很大的气力和时间,才能得以征服;泰山自古就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传说,很多人至此常常会望而却步。我们抓着护栏步步攀登,由于路窄人多,不免前簇后拥,有时难免会侧着身子前行。人群中有很多皓首年长的老人,看上去他们个个精神矍铄,步履坚定。有位老婆婆,年纪大约七十多岁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走几步,歇一歇,但依然不甘落后地向上攀登。我想去搀扶她,而她却固执地说自己行,想来大凡朝拜者都具有非凡的虔诚和忍耐力,否则就啥也不会灵验了。

到达升仙坊,已是下午三点多,南天门已是近在咫尺。升仙坊是紧十八盘的起点,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楷书“升仙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似有飘然升仙之意境。游人至此,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

南天门(三天门)是盘道尽端,也是登顶门户,古称“天门关”。元朝时由布山道士创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两次翻修,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南天门坐落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内有小院,楼宇飞檐斗拱,高大宏伟,正殿为关帝庙,祀东岳大帝像。东、西配殿供女神像。

出了南天门,折而东北。我们拾阶而上,穿过高大壮观的石坊——天街,算是真正进入“仙境”了。我们徜徉天街,在阳光的沐浴下,闲庭信步;清风徐来,轻拂面颊;我们倚栏俯瞰,但见云海翻腾,风起云涌,群山若隐若现,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魄。

继续向东,攀过一段陡立石阶,就到达了著名的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殿内供奉着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俗称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泰山圣母),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民间说她能福佑众生,灵应九州,特别保护妇女儿童,且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来此登山朝拜、求仙祈福。碧霞祠建于宋,原名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改名碧霞灵应宫,清改称碧霞祠。碧霞祠大殿高大气派,蔚为壮观。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大殿内雕梁画栋,金光璀璨。碧霞元君贴金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座前香火缭绕,“梵音”袅袅;香客们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步出碧霞祠,向东不远即是日观峰。日观峰是泰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如若晴天,定能看到壮观的日出。但是若要看日出,须在夜间登临,四点钟左右达到这里,静心等待。据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看到日出的机会最多。峰顶有迎旭亭,与三十多米的观日长廊相衔接。峰崖处斜立一块观海巨石,如若登临其上可尽欣赏旭日东升之壮丽美景。可惜事先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所以也就欣赏不到日出的景象了。

下了日观峰,我们向泰山的最高处泰山极顶——玉皇顶进发。玉皇顶是泰山主峰,又名天柱峰,因建有玉皇庙而得名。庙内玉皇殿前立有一块“极顶石”, 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546米);殿内祀有玉皇大帝铜像,神龛匾额题“柴望遗风”。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庙内还建有东西望亭,伫立东亭(迎旭亭),可望“旭日东升”, 伫立西亭(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

极顶上的景物还有许多,有月观峰、瞻鲁台、天烛峰、后石坞、北天门等,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作罢。

一路走来,我们沿途除了欣赏了泰山的诸多美景和历史风物,还领略了许多著名的石刻与留言,像“五岳独尊”“置身霄汉”“昂首天外”“大好河山”“山辉川媚”“海日奇观”“壁立万仞”等等享誉海内的至理名句,给游者以美的享受,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下山的时候,我们乘坐索道至中天门,然后换乘汽车至天外村。在天外村,我们沐浴落日余晖,再回首泰山雄姿,不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驱车回返,身心虽有些疲惫,但想到这一次是用双脚征服了泰山,心中颇感快慰。

作于2011年春

泰山旅游攻略文字版(旅游札记登泰山)(2)

泰山十八盘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