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皇族近派宗支繁衍凋零。咸丰只有同治一子存活,但同治、光绪都无后。所以,清朝最后四位皇帝,咸丰、同治、光绪、溥仪都无后人。最终,只能把道光皇帝的后人都当做了近派宗支。恭亲王的后人毓恒先生曾说,“清代新皇帝登基时,近支皇族人员都要站在两边的廊下参加典礼。然而,咸丰登基时,却因近支人员太少,规定凡道光后人都填充两边廊下参加典礼。”实际上,咸丰登基时,道光的后人屈指可数,咸丰就是道光活着的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前三位哥哥都夭折了。咸丰登基时,也只有五位弟弟是真正近派宗支,由于太少,只有把嘉庆皇帝的后人也算上了。直到今天,皇族后人中所谓的“近派宗支”也指的是仁宗(嘉庆)、宣宗(道光)两系。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

清末皇族内阁

远支宗室与近支宗室、近派宗支

在远支宗室与近支宗室划分之前,皇太极时期划分了宗室与觉罗。所谓的觉罗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叔伯祖和叔伯后裔,而宗室血缘更亲近,指的是努尔哈赤及其同父兄弟的后裔。清朝规定,觉罗可以系红腰带,而宗室可系黄腰带,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红带子与黄带子。觉罗与宗室在政治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宗室高于觉罗,觉罗高于普通人。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2)

努尔哈赤

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曾描写他的姐夫作为骁骑校,没有本事却爱说大话,一遇到同伴被欺负,就会嚷嚷着找两个黄带子去打架,那样不犯法。老舍的姐夫说黄带子打人不犯法,也要看打得轻重,即使犯法也会比普通人从轻处理。当然如果下手轻,自然也不会受到惩罚。当普通人与红带子、黄带子发生矛盾时,能惹则惹,但千万不能骂这些人的祖上,骂这些人的祖上甚至比打这些人受到的惩罚还要严重,因为,这些人的祖上都曾多少为清朝立过功,所以,如果骂这些人的祖上将会受到严惩。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3)

老舍

入关以后,康熙时期,宗室中又分出了远支宗室与近支宗室。康熙皇帝钦定字辈以区别长幼尊卑与血缘远近。此时,远支宗室与近支宗室也有了明显的差别,其中之一就是,康熙的后裔为近支宗室必须使用钦定的字辈,而之前的显祖、太祖、太宗、世祖四派宗室被称为远支宗室不能使用钦定的字辈。比如,康熙的儿子都使用胤字(后因避雍正讳而改为允字),以后随着子嗣的繁衍不断延续字辈,康熙选用胤、弘二字做辈分以后,乾隆皇帝又续了永、绵、奕、载,接着道光续了溥、毓、恒、启,咸丰又续焘、闿、增、祺,而最后一位小皇帝溥仪却定下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茂、祥。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4)

乾隆皇帝

当然,现在所谓的爱新觉罗具体延续到哪一字辈,不得而知。不过,现在有很多远支宗室也开始使用字辈命名。比如前两天,闹得热火朝天的那位爱新觉罗·焘赤,因易中天在公众场合对乾隆出言不逊,遭到他的投诉。视频中,这位爱新觉罗·焘赤说自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长子褚英后裔,那自然是远支宗室,但他的名字显然用了近支宗室的焘字辈。这在清朝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5)

褚英

然而,近支宗室又继续细化,分出了近支宗室与近派宗支。近支宗室使用钦定的字辈,而近派宗支不仅使用钦定的字辈,还必须使用钦定偏旁。乾隆曾定下绵字辈用心字旁,奕字辈用纟旁,而载字辈用钅旁。道光的前三个儿子分别叫奕纬、奕纲、奕继确实是按照乾隆钦定的偏旁命名的,而到了第四子咸丰开始到第九子却称呼奕詝、奕誴、奕?、奕譞、奕詥、奕譓。这是因为道光及其兄弟的后裔再一次修改了偏旁。奕字辈改为言字旁,载字辈改为三点水旁。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6)

恭亲王

然而,到了清末,近派宗支的繁衍出现凋零,居然后面四位皇帝都无后人,所以近支宗派不得不追溯到道光皇帝的后人。然而,道光皇帝的后人一开始也并不多,不得不又把仁宗嘉庆皇帝的后人也算上了。所以,咸丰登基时,站在两边廊下的人员数量才不致于丢失皇家脸面。如果近支宗派只算道光后人,当时场面将很尴尬。因为那样,只有五个弟弟站在两边廊下,当时七弟奕譞才11岁,八弟奕詥刚7岁,九弟奕譓只有6岁。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7)

醇亲王(骑白马者)

作为近派宗支,他们享有的政治权利既包括上面觉罗、远支宗室、近支宗室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又有自己最特殊的权利。那就是一旦驾崩的皇帝没有皇子,他们就有竞争皇位的资格。清朝末年,由于皇帝无皇子,曾出现三次立嗣,最激烈的一次是,近派宗支十八人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的宝座。

第一次立嗣,载字辈竞争

1861年,为躲避英法联军的咸丰帝,突然在热河驾崩。幸运的是,咸丰的两个皇子中,有一位活了下来,那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驾崩,自然唯一的皇太子同治继承皇位。然而,不幸的是,坐了13年皇位只有19岁的同治直到驾崩,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这自然让皇室成员喜忧参半,忧的是皇帝驾崩,却没有皇太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只能从近派宗支中挑选。而喜的,自然是近支宗派中有竞争皇位的子弟,因为那个宝座,可谓人人梦寐以求。同治驾崩,没有子嗣,也就等于咸丰帝也没有了后人,因为同治是咸丰驾崩后,唯一在世的皇子。另一位皇子刚出生一天就夭折。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8)

咸丰皇帝

当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因为没有皇子,自然要在近派宗支中选一位皇太子继承皇位。当时所谓的近派宗支也就是仁宗(嘉庆)的后人与宣宗(道光)的后人。嘉庆皇帝一共有五子,皇长子出生两年就夭折了,后追封为穆郡王,皇二子就是后来继承大统的道光皇帝(旻宁),而后面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惇亲王(绵恺)、瑞亲王(绵忻),惠亲王(绵愉)。不幸的是,惇王、瑞王无嗣,被宣宗(道光)后裔承继。惠王绵愉的谱系太混乱。道光皇帝虽有九子,前三位都夭折了,但皇长子奕纬有承继子载治。皇四子咸丰(奕詝)继承大统,同治驾崩后,咸丰也没有了后人。剩下只有五子到九子: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其中,奕誴过继给叔叔绵恺,钟郡王没子嗣由醇王后裔载涛继承,孚郡王没有子嗣由载沛承继。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9)

道光皇帝

同治帝驾崩时,按说应该选一位溥字辈的来继承。然而,当时的两系八支中,只有道光皇帝的皇长子隐王奕纬的继子载治第四子溥伦一人。当时载治的前三子夭折,只有第四子溥伦,但溥伦也才三个月大。载治为了能让三个月的儿子溥伦承继同治帝,继承大统,曾和慈禧太后有过一番争论。他认为同治帝是载字辈,继承皇位应选一位溥字辈。然而,在当时的皇室近支溥字辈中,只有三个月大的溥伦是唯一人选。最终,载治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同没有如愿。有人说,当时慈禧之所以不立溥字辈,是怕自己成为太皇太后,无法垂帘听政,掌握大权;有人说,让一个只有三个月大的婴儿承继大统,对时局并无益处。总之,慈禧没有选这位三个月大的婴儿,而是从载字辈中选择了皇位继承人。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0)

溥伦

当时的近派宗支中载字辈有十一位。分别是,奕誴(过继惇亲王)的长子载濂、三子载澜、四子载瀛、五子载津;奕誌(过继瑞亲王)之子载漪;奕询(惠亲王四子)之继子载泽;与慈禧争论的那位载治(奕纬的继子);恭亲王的长子载徵,次子载滢;醇亲王的次子载湉(光绪);载沛(孚郡王继承子)。由于已经是过继子的不能做为过继的首选,所以钟王、惠王、瑞王、孚王、隐王的过继子就没有了资格。但在继承子上一般又要先选择嫡子。所以在当时,只有奕长子载徵和奕譞次子载湉是嫡子出身。慈禧太后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更近的外甥,妹妹的儿子载湉继承大统,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原本,十一位候选人,精挑细选之后,剔除了九位,剩下两位,最终还是慈禧凭着与自己亲近的血缘关系,一锤定音选择了继承大统的人选。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1)

慈禧太后

第二次立嗣,溥字辈竞争

这次立嗣不是因为皇帝驾崩,而是因为一场变法,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维新变法。1875年,光绪4岁被慈禧选为大统继承人,登基称帝,到1898年,虽已坐了23年的皇位,但真正的权力一直由姨妈慈禧掌握着。27岁的光绪不甘心,想通过变法,提高自己的威严,以此将权力夺回来。然而,已经掌握大权37年的慈禧,凌厉风行地让这场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多天。1898年9月,慈禧突然囚禁光绪,并抓捕与变法相关的人士。这个行动相当突然,甚至有的军机大臣当时都不知此事。这也是慈禧的一种考虑,一是要凌厉风行,二是考虑到当时很多官员与变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防止有人偷偷报信。即使这样,康有为等人还是及时得到了消息,并逃之夭夭,可见当时康有为在京城有多少关系网。当然,康有为能彻底逃脱,还要得益于洋人的庇护,不然他逃得了京城,未必能逃出国。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2)

光绪皇帝

这场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血染宣武门外菜市口。慈禧把外甥光绪囚禁之后,却突然以为光绪治病,广招天下神医。当然,这也可能是慈禧想另立新君的一种手段,因为她看出光绪与自己是面和心不和。果然,一年以后,慈禧开始立嗣,候选皇太子,以此替代光绪。对于,选立新君,自然还要从近派宗支中选,但这次要在溥字辈中选。1875年,那时,近派宗支溥字辈只有溥伦一人,24年过去,近派宗支的溥字辈已经有十一人。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3)

谭嗣同

年龄最大的自然是载治的第四子溥伦,还有溥伦的五弟溥侗,也就是后来叱咤京剧界的红豆馆馆主,被人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恭亲王长子载徵承继子溥伟(亲生父亲为载滢),载滢次子溥儒,后来的书法大家,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奕譓承继孙溥忻(奕誴第四子载瀛之子);载濂(奕誴第一子)长子溥偁、次子溥修;载漪长子溥僎、次子溥儁;载澜之子溥倬;奕谟(绵愉第六子)承继孙溥佶。溥字辈一共有十一人竞争皇太子之位。但因溥佶、溥伒本身过继为独苗,自然排除,而恭亲王当年去世,长孙溥伟承袭亲王爵位排除,载治的四子溥伦也被加爵为贝子,也排除在外。所以,当时只能从溥侗、溥偁、溥修、溥僎、溥儁、溥倬、溥儒七个人中选。然而,在这七人中,慈禧太后一锤定音最终选了端郡王载漪次子溥儁,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大阿哥。因为,当时的端郡王载漪权倾一时,极得信任。同时《清史稿》记载大阿哥的母亲为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第三女,也就是慈禧的侄女。但据《爱新觉罗宗谱》,载漪之妻并非慈禧的内侄女。实际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如果,大阿哥被选为皇太子,这也有利于对漠南蒙古贵族的笼络。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4)

载漪

1900年1月24日,慈禧立溥儁为“大阿哥(皇储)”,并预定庚子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遭到京师内外人士和洋人的反对。随后,京城出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大阿哥逃亡西安。后因联军要求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而载漪当初笃信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因此,载漪成了被惩办的罪魁祸首之一,幸运的是没有像庄亲王载勋那样被赐白绫自缢,而是被夺爵,发配新疆(实际并到新疆,住在蒙古亲戚家),1917年,载漪借张勋复辟之机,重获自由。因载漪的牵连,大阿哥自然也难以独存,最终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并与父亲一起投奔内蒙古阿拉善旗罗王府妻舅家。后来,大阿哥回到京师,过着寄人篱下的凄惨生活。

第三次立嗣,十八人竞争

1900年,第二次立嗣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光绪也保住了自己的皇位。然而,八年后,年仅37岁的光绪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当时还尚有一丝气息的慈禧不得不面临第三次立嗣。这次立嗣自然也要选择一位溥字辈的近派宗支来继承大统,以便同时兼祧两房,让同治与光绪不至因绝嗣而断祭。8年前,溥字辈的近派宗支有十一人竞争皇位,现在近派宗支内溥字辈共有十八人。这时比以前增加了七位:载滢第四子溥僡、载沣长子溥仪、载沣次子溥杰、载涛次子溥佳、载澜第五子溥信、载瀛第五子溥僩、载洵独子溥侊。十八位近派宗支竞争一个皇位,这是清朝268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然而,在各种条件限制之下,很多人被淘汰出局,最终,慈禧根据最近亲缘关系,一锤定音选定了只有3岁的溥仪。这也正式开启了溥仪的跌宕人生。

清代皇嗣制度(清末皇室三次立嗣)(15)

溥仪与婉容

清朝末年的这三次立嗣,无疑都是慈禧一手操作的。面对每次十几人争夺一个皇位,当年的慈禧其实对于人选早已胸有成竹。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取决于她。慈禧虽为大权在握的女皇,但她也是一个女人。在选择立嗣上,她的私心超过了公心。但事与愿违,她虽选择了自己的外甥做皇帝,却导致两人面和心不和,她选择自己的侄女做皇后,而侄女一生并不幸福,她选择了最后一位皇帝,而这位皇帝断送了清朝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