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三杰是谁的后人(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1)

中国历史上,春秋三杰,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而战国三杰,则指商鞅、肥义、屈原。这六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共同特点都是忠臣,能力非凡,故流芳百世。

我们先谈谈“春秋三杰”,大家不太陌生。

战国三杰是谁的后人(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2)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寒食节”,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处以车裂后示众。商鞅死后秦国依然尊崇“商君之法”,因此被后世不少改革家所推崇。

肥义:(?~前295),邯郸人。思想开明豁达,任赵相,极力劝说赵武灵王推行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此后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在赵国存亡之际,他毅然选择,放弃忠君,选择爱国,沙丘宫变时,本应废掉赵惠文王。最后为了长治久安,毅然选择赴死救国,用自己的性命,保护赵惠文王,从而导致赵武灵王饿死。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他竭心尽力的劝谏楚王,变法图强,后秦军攻克楚国都城,投江自杀。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历史评价:商鞅忠君无二心,肥义爱国无二志。屈原忠君爱国,既无二心更无二志。同时也被后世之人所推崇。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曾经被广为传颂。然而,相比其他五人,肥义却逐渐名气不显,可能和他不恪守忠君有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