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秋季学期,全国各省(区、市)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实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


中小学将颁布新课标(中小学新课标已开始执行)(1)


9月15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2018年以来,教育部面向全国连续举办了18期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班,采取线下线上培训相结合,累计培训校长和教师达47万人次,同时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中小学将颁布新课标(中小学新课标已开始执行)(2)

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

0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0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如:小学一、二年级原来的《品德与生活》、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及初中的《思想品德》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占9年总课时比例由原来的7%~9%调整为6%~8%。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调整为“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


科学课由原三至九年级开设调整为一到九年级开设,占9年总课时比例由原来的7%~9%调整为8%~10%。


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更名为《信息科技》,开设学段为三至八年级,占9年总课时比例为1%~3%。


原一至六年级的《体育》、七至九年级的《体育与健康》统一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单独设置劳动课,开设学段为一至九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进一步规范了艺术课程的开设,一、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学段由原来的三至九年级调整为一至九年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学校要安排一至九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


此外,对书法课、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等的周课时量也做了明确规定。


中小学将颁布新课标(中小学新课标已开始执行)(3)



0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04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05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中小学将颁布新课标(中小学新课标已开始执行)(4)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

家长该怎么做?

新课标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不仅关住孩子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而且在孩子的情感、态度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引导。而情感、态度这些非智力因素又大都在课外形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方面对教育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开始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地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都想去摸摸、看个究竟,如果家长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所以,孩子想拆玩具,玩一下遥控器,拉开关,打开抽屉时,家长不要害怕孩子捣乱而制止他,反而应该引导他:“你看,这是什么呀?妈妈怎么开电视呢?”另外,不要老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的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2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学龄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情感也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需要从家庭中吸取感情的营养,还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只有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作,才能顺利交往,这样,孩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得到发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由此可见,同伴之间的交往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这种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具备,会为您的孩子成为高情商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由于孩子易受情绪的影响,父母切忌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唠唠叨叨,责骂训斥,否则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常会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此时父母若对孩子横加责骂,无疑是“火上浇油”,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可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曲调柔和的音乐做背景,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4要有正确地评价孩子的观念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个体差异,不要只和别的孩子比谁的画画的好,谁的歌唱的好,谁的分数考的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多注意发现孩子的进步,要多关注孩子的整体和谐的发展。


总之,孩子的情感、态度现状值得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这就要求家长要提倡正确的养育方式,还应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合作性、探索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整体健康发育。


来源:河南教育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