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底层史观 创作于2019年4月15日。第三篇文章,请各位多多支持哈!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或许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以给您答案,让你感受到唐朝的浪漫。当然李世民和武则天也是比较特殊的一对,向我们展示了朝廷之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人说提起唐朝,他最佩服的是“贞观之治”创下的盛世。又有人说提起唐朝,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事实上不管是什么方面,都彰显了唐朝的魅力。除了这些皇帝之间的故事,一些别的人物也让人感受到了唐朝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魏徵之间的故事。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1)

相信“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大家都听过,而这句话的出处是李世民。最后一句还说魏征去世之后,他的人生就少了一面镜子,这足足说明魏征在他的生活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么的重要。很多人都说,皇帝和臣子之间没有真诚,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魏徵之间确确实实存在了一些我们在其他皇帝身上看不到的真实。当一个人成为皇帝的镜子之后,他所言所得,或许就是为了避免皇帝犯错。而一个皇帝竟然能获得大臣如此真诚相待,他本身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总之,在创造唐朝盛世的过程之中,魏徵所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2)

在魏徵和唐太宗相处的几十年间,有人说魏徵进谏数百次,而次次李世民都会听从他的建议。一个人因为进谏的次数多少而闻名,另一个人又因为听闻大臣的建议而流芳百世,这样的组合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所散发的一种魅力。而且这种君臣关系,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也是比较难得的。那么魏徵的进谏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吗?为何独独有他的进谏能被皇帝所听从。在他的身上,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到李世民呢?

说起魏徵进谏,他确确实实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场合完全不顾皇帝的脸面,直言不讳的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说他的进谏实际上是当面直谏。试想一下,一个皇帝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面是多么尴尬的境地,就算是正常的臣子进谏也仅仅是通过上奏的方式告诉皇帝这件事情的真实状况,而不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让皇帝难堪,但是魏徵本人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事情。有人说是不是他情商低,结果肯定不是的。有一次李世民问他:“为什么你就不能在没有人的时候给我进谏呢?”他最后说出的理由,让李世民更加的认可他的这种行为。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3)

首先他拿出舜帝举例,他表示在舜帝继位的过程之中,他特别喜欢群臣进谏,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从而进行改正,甚至告诉群臣,必须人前人后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在当面顺从的情况下又背后进行谩骂,而魏徵就是学习了这样的方式认可到了舜帝对待臣子的方式,甚至想要李世民借鉴舜的这种思想,让他意识到只有当面进谏才是最真诚的。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示出对他的赞同,而在背后又说出他的缺点,这是一种非常缺乏道义的行为,甚至有些虚伪。既然他都已经将舜帝拿出来挡枪了,李世民又怎么能不相信呢?

有很多人说,有些时候感觉李世民甚至是听从魏徵的,把他的话语当做是圣旨。事实上在一些行为过程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李世民对魏征的遵从,甚至是听从。当时的唐朝虽然发展得十分繁荣,但是我们都知道到了一定程度国家必须建设国防力量,抵御外敌的入侵。而当时国家的兵力不足,所以李世民表示要将入伍年龄降低到16岁。这样魏徵感到十分的生气,毕竟一个国家,16岁的青壮年全部去当兵,如果一旦发生战争的话,就可能危害这个国家的子孙繁衍。所以说,他对于李世民提出的这件事情是非常生气的,甚至表示千万不要这样做。试想一下,一个人竟然能在皇帝处理军务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多么的不惜命啊。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4)

可是在魏徵这里,他的想法事实上是为唐朝的发展奠定基础,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人民的,一旦人民数量减少这就会使得国家的力量变少。除此之外。本来就是18岁强制入伍,而现在变成16岁降低了年龄,这本来就是一种朝令夕改的法令。这样的话语本身对于政治威信也是极为不利的,人们对于皇帝或者说是这个国家的掌权者都极不信任,毕竟任何法律就可能在一瞬间变化。听完魏徵的这些话,李世民又开始妥协了,他认为魏徵所说的十分有道理。如果自己真的这样做,可能唐朝就败在自己的手里。魏徵纳谏有理有据,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听。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5)

当然听到这很多人可能以为魏徵进谏实际上是盲目的说辞,真正的不考虑的李世民的任何想法。事实上在一些情况下,魏徵还会利用一些说话的艺术用到一些典故李世民进行教育。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位的期间有一段时间是十分节俭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城上下都有了一股节俭风,对于国家的发展极为有利。那是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李世民到洛阳巡视,当时还有百官同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要发表一定的意见。

当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宫殿,李世民对着大臣们说:“现在这些宫殿全部归我,而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宫殿的主人自身助纣为虐,弄虚作假,也就是因为他的这些特点使得灭国。”

通过这样的事件表现出来了李世民本人不同的性格,而魏徵就在这时候直接表示出:“要是皇帝能以隋炀帝为鉴,相信我们唐朝一定会发展得更加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也会太平,这个国家的子民也会更加的幸福。”

听了这样的话,李世民非但没有责怪魏徵在这样的情况下阿谀奉承,还对着群臣说我们也要以隋炀帝为教训,做到勤俭节约,不奢侈成谜。又是因为这番话,让所有的臣子都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心思,并且在日后的行政活动中保持节俭的风格,注意休养,注意做善事。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在魏徵和李世民的相处之中,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说话太直接吵架。相反就是因为这种所谓的直接,让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真话,说真话需要勇气。而魏徵对于李世民已经处于随时都可以说出问题的状态。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还获李世民宠爱)(6)

提起诸葛亮相信我们都是十分的佩服,在政治上的才能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于皇帝的辅佐是多么的用心。可是有一次有人问李世民,到底魏徵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他表示在自己的心目当中魏徵是最厉害的人物,因为他愿意说真话,敢说真话,也就是因为他的这些话语,让自己在处理政务以及管理国家过程中,考虑到了一些从来未察觉到的问题。而且他说出这些话并不是为了让皇帝没有面子,切切实实的想让他更加的符合皇帝这个身份,担负求皇帝的责任,流芳百世。

通过这些话语,以及魏徵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魏徵和李世民的关系确实已经达到了让我们无法理解的状态。而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只有当皇帝和臣子之间没有隔阂,甚至是都想要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奋斗。一些比较忠诚的臣子进谏,那些可以听从臣子建议的君王纳谏。作为一个皇帝,他忍受得了臣子的直接,甚至于听臣子的话语,改正自己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这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魅力。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唐太宗和魏徵行为确确实实的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要是在唐朝以后的那些皇帝如果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或者说是认识到了李世民和魏徵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或许他们的王朝还能不断的进步。对于魏徵和李世民你是怎样看待的?欢迎一起讨论。

知识链接:魏徵,即现叫做的“魏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