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 ,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他是我国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征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直言向唐太宗进谏,督促其推行王道,让皇上从谏如流、言听计从,做得非常成功;但是,魏征曾几次试图充当谋臣的角色,却每次都遭遇失败。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1)

魏徵画像

今天就给大家回顾一下魏征担当谏臣的成功之处,以及充当谋臣的失败事例。在介绍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谏臣"与"谋臣"的概念:谏臣,又名"诤臣",是指站在帝王对立面,对帝王进行批判的臣子。而与之相对应的"谋臣",则是指专门给帝王出主意的臣子,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比较这两种大臣,如果说诤臣是一个告诉帝王不该做什么,那么谋臣就是告诉帝王应该做什么。

一. 让皇上从谏如流的成功谏臣

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魏征共提了264条建议,结果被唐太宗全部采纳,留下了很多佳话,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2)

唐太宗与魏征剧照

从上面"谏臣"的概念,大家明显能看出谏臣是一个危险职业,历史上就有许多动不动就被帝王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的谏臣。然而,魏征却能受到皇上的受到推崇与重用,究其原因除了遇到唐太宗这样"善纳雅言"的明君因素外,魏征还有他的独到之处:

第1, 让皇上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魏征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而对良臣和忠臣的区别,魏征解释道:"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空有一腔热血,却让国和家都同归于尽。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3)

唐太宗 李世民

努力让太宗明白了这套理论,也就为以后魏征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2, 给皇上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做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朝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4)

魏徵书法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第3, 关键时刻给皇上讲明利害关系。

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朝堂下的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5)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这一番话下来,太宗的冷汗也下来了。本来想借封禅扬威国际,却没想到反而起了反作用,赶紧取消!谁再敢提就打他屁股!

魏征就是这样,在充当敢于"犯颜直谏"硬骨头的同时,又非常聪明、巧妙、智慧的向皇上进谏,从而不仅能让领导乐意接受,还能独善其身,保障自己不遭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二. 试图当谋臣却屡遭败绩

魏征是个名副其实的好"谏臣",他还试图充当"谋臣"的角色,却几次都没有成功:如早在隋炀帝末年的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时天下大乱,魏征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李密没有采用。这灭杀了他最初的"谋臣"梦想。

魏征最正式的一次"谋臣"角色,是为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扮演的,其时,秦王李世民立功太多,盖过了太子的风头,魏征建议李建成利用平叛刘黑闼的机会建功立业,并能得到高祖的支持。可惜他选错了主子,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皇位,让魏征也成了唐太宗的阶下囚。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6)

魏徵雕塑

而魏征最失败的一次充当"谋臣"角色,则让他死后都难以瞑目。事情是这样的: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杜正伦这两个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结果当魏征死后,这二人一个以谋反罪被处死,另一个被罢免职务。

发生这种事件后,李世民非常气愤,他竟然亲手取消了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下令推翻魏征的墓碑。让魏征死不瞑目。

分析魏征当不了李世民谋臣的原因主要为:首先,他不像长孙无忌等是唐太宗的嫡系;其次,他服侍多位主子,显得忠诚度不够;魏征有私心,太爱自己的名声,做谋臣不太够格。

总之,魏征能直言向唐太宗进谏,督促其推行王道,让皇上从谏如流、言听计从,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他曾几次试图充当谋臣的角色,却每次都遭遇失败。

魏征劝谏成功的原因(史上著名谏臣魏征)(7)

已被磨光的魏徵墓碑

魏征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在与领导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议时,可以参考魏征直言进谏的技巧;还应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专长来选择好自己的位置;一旦选择到适当的职位就要兢兢业业,安心干好本职工作,最好不要频繁跳槽,否则会让人怀疑你的忠诚度。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