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康熙大帝》,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康熙王朝》电影,里面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明珠这个人物。

咱不说这个明珠如何成为一代权臣的,单单说一说,明珠在待人和颜悦色、人畜无害的背后,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拆散恩公伍次友和同僚周培公的姻缘,做下“阴行鸷害"的勾当。

周培公算是被明珠索额图害死的吗(明珠拆散伍次友和周培公的姻缘)(1)

拆散伍次友和苏嘛喇姑的姻缘

小说一开头,这个明珠就出场了。他从热河一路讨饭到京城,在“悦朋店”门前,脸色已是“黄中带紫,双目紧闭,人已是冻僵了”。店主准备叫人将他送到城外化人场去。

如果真的将明珠送到化人场,人间的一段美满姻缘就会流传下来。可是偏偏这时候,闻名于大江南北的才子伍次友恰好住在“悦朋店”。他救了明珠。

醒来后的明珠对伍次友感恩戴德,在枕头上连连叩头:“恩公,是您救了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大恩不言谢,我总要粉身碎骨报答您老的!”一会儿又说:“恩公!您就是我再生父母,骨肉爹娘!明珠今世难报,来生结草衔环必酬大恩!” 再会儿“又挣扎着从床上下来,在地下咕咚咕咚磕了三个响头,说:‘上头有青天,我明珠若负心忘了伍大哥救命之恩,犹如此笔!’说着从袖中抽出一枝大号雪狼毫湖笔,就着灯影里‘咔’的一声折成两截。”

看看,明珠感恩之心何其重也!可后来呢?

伍次友做了康熙布衣老师,为康熙定下撒蕃方略。他第一次见到随康熙而来的婉娘(苏嘛喇姑),就“禁不住意心大发”,援笔题下“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十个大字。自此,伍和苏逐渐情投意合。这对有情人的关系,明珠是一清二楚。

周培公算是被明珠索额图害死的吗(明珠拆散伍次友和周培公的姻缘)(2)

正当康熙准备将伍次友“抬入”旗籍,以玉成伍次友和婉娘好事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大臣索额图死了正妻,已做了一等侍卫的明珠唆使索娶苏姑娘为妻。明珠对索额图说:“伍、苏二人的心事我是知道的,皇上的意思我也是知道的,但满汉不通婚,国有明典,伍、苏二人终是鹊桥难架。”

明珠明明知道伍次友和婉娘两情相悦,也知道皇上要将伍次友入旗籍的原因,是为伍次友和婉娘的婚事扫除障碍。可他就是要在背后搞坏动作。

索额图也不是好人,听了明珠的话后,就迫不及待地叫他母亲找太皇太后提亲。孝庄太后以已答应索额图母亲为名,要苏嘛喇姑嫁给索额图。

可怜苏姑娘,心身俱焚,“两行热泪无声地簌簌而落“,“发愿度剃”。书上描述道:

“苏麻喇姑穿好释装,眼睛呆望着墙上的条幅:‘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这还是当年在索府苏麻喇姑以婢女身份出来考较伍次友后,伍次友赠写的对联。如今时过境迁,真正只留下魂魄精神而已。想想人生有何意趣?”

周培公算是被明珠索额图害死的吗(明珠拆散伍次友和周培公的姻缘)(3)

伍次友对婉娘的出家,表面上想得很开。他对赶来安慰他的魏东亭说:“婉娘对我的情意,我心中也极其明白。这等事只要两情如一心,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可是实际上,他铭记婉娘对他的“情重如山”,于是,决心“退居山林,浪迹天下。”

许多年后,伍次友也出了家,当婉娘听说他在南京灵谷寺坐化后不久,也无声无息地死在紫禁城内。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六岁就进了宫,知道这里是怎么回事,下一辈子不再来了。”

明珠为了赶走才学高出其不知多少倍的伍次友,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拆散了救命恩人的好姻缘

拆散周培公和阿琐的姻缘。

周培公,一个文韬武略的落魄举人,怀揣伍次友的一封荐书入京会试。然而,“会试下第”,得了一场大病,“骨瘦如柴”。在“身上分文不存”,“饥肠辘辘”之际,他在街上遇上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为他“舀出一大碗豆腐脑儿,又加了糖”,请他喝。那姑娘叫阿琐,两人曾有一面之交。

周培公算是被明珠索额图害死的吗(明珠拆散伍次友和周培公的姻缘)(4)

原来周培公曾在入京之初,路过正阳门时,遇理亲王府的人调戏阿琐,就为她打过抱不平,姑娘叫他恩公。阿琐姑娘等周培公喝完了豆腐脑,就“拔下头上的银簪”,拿出“几十枚铜子儿”送给周培公。周热血沸腾,“上前拿起银簪,又拈起一枚铜钱掖在怀里”说:“以此一簪一钱为证,不死必当后报!”

这个感人情形,恰好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到听到了,自然立即召见了周,经过一番言谈,封周为兵部主事。而此时,明珠“窝了一肚皮的气”,因为他“方才已经打听到,这个姓周的拿着伍次友的荐书,却不肯来投自己。”

周培公一直惦记着阿琐,并找到了阿琐姑娘。然而,能在康熙面前侃侃而谈的周培公,却在阿琐面前不能勇敢地及时说出自己的情意,以至以后再也寻她不着。

周培公在打吴三桂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个时候,明珠又开始做坏事了。他暗示康熙说:“此人才略过人,实为今日的张子房、淮阴候……”从而引起康熙防范之心,调周培公去东北的奉天做提督。

周培公算是被明珠索额图害死的吗(明珠拆散伍次友和周培公的姻缘)(5)

上书房主事何桂柱五十多岁了,他的一个老婆死了,底下还有两个老婆,原不打算再续弦,但是明珠的一把野火,烧得何又一次当起新郎官,新娘是理亲王府福晋的养女。何桂柱与周培公也熟悉,于是班师回朝的周参加了何的婚礼。书上这样描写周培公和新娘相见的情形:

那新娘“一扭脑,却正与周培公四目对视。因离得极近,明灯烛火辉煌耀目,周培公看得真真切切——鹅蛋脸儿,眉上黑痣旁微有几颗雀斑——正是周培公在正阳门初会,日夜思念着的阿琐!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乍然相见,阿琐先是一阵诧异,嘴唇抖了两下,脸变得十分苍白。好半天才叹了一口气,勉强站了起来,径直走至周培公面前福了两福,低声说道:‘是……恩公!有人说恩公在平凉战死,不想在这里又见着了,心里实在欢……欢……喜!’”

周培公“只觉得头晕、胸闷、咽塞,周身全是冷汗,一只手紧握着椅背,立起身来还了一礼,苦笑道:‘战死了倒……也是常事,我倒真没想到你……是新娘子,早知道了,还该备一份厚礼来的……’”

明珠也明明知道周培公和阿琐姑娘的关系,可心胸狭窄的他,就是因为周培公不肯投入他的门下,没有将伍次友的荐书给他,而同样不动声色地拆散了这对好姻缘。

在奉天的周培公从此一病不起。若干年后,阿琐郁郁而终,死前,留下一串丝结,名“冤孽结”。此结无人可解,周培公解开了——他将那串丝结丢进火盆,“丝结在火中痛苦地扭曲了几下,化成白白的灰线……”不久,他也悄然无声地死去。

明珠“外表柔媚甘言,内心阴鸷险作”,对伍次友是妒其才,对周培公是陷其才。明珠实为天下最可恶之人,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