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艰苦朴素,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在体现着这一伟大的生活作风。这种俭朴的人生更令毛主席散发出绚烂的光辉,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寻找这份难能可贵的美德。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1)

1958年,毛主席在农村视察

那么,毛主席的生活到底有多么俭朴呢?他的生活秘书兼保健医生王鹤滨就曾说:“毛泽东在衣着、饮食等生活方面,具有一般中国农民俭朴的特点,同时不改湖南人的饮食习惯。毛泽东是个以苦为荣的人,并且经常告诫人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犯中国明朝末年的农民领袖李自成的错误。他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吃饭对他来说只是例行公事。

在记载毛主席一生的众多史料以及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中,都详细讲述了很多毛主席生活俭朴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回忆一下,这些值得学习与铭记的往事。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2)

毛主席题字:艰苦朴素

一、“毛的衣服则皱皱巴巴,毫无装饰,好像是从一百件服装里任意拣来的(尽管他穿了一双新鞋)。”

毛主席出生于农民家庭,再加上他在战争年代长期处于农村的环境之中,令他形成了农民与战士合为一体的独特穿着风格。

这种风格,令他不管是在农民群众当中还是普通战士当中都显得那么的亲切。

毛主席的衣着可以朴素到什么程度?他的毛布巾睡衣由于打了太多的补丁,以至于都分不出来哪里是补丁,哪里是原有的布料。他的一条裤子也是几乎多年不换新的,不管是在学校给师生们作报告还是在窑洞旁跟干部们讲话,他穿的都是那条打满补丁的裤子。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3)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穿着带大块补丁的裤子

就像是那个年代里农民们经常讲的那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美国的著名学者汉·特里尔在《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胜利》一书中就讲述了重庆和谈时期,毛主席穿衣打扮方面与蒋介石的不同:“1945年8月,仍然是热情奔放的赫尔利飞赴延安接毛泽东,毛生平第一次爬上飞机。……蒋介石与毛泽东已经二十多年不见,他们握手问好。一个像普鲁士式的,一个看上去像波西米亚人式的。蒋介石的服装笔挺合身,戴满勋章,毛的衣服则皱皱巴巴,毫无装饰,好像是从一百件衣服里任意拣出来的(尽管他穿了一双新鞋)”。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4)

1945年,毛泽东飞赴重庆

特里尔的目光是多么的敏锐,他一眼就看出来了毛主席所穿的是一双新鞋,这自然是为了参加重庆和谈特意准备的,然而即便如此,毛主席的穿着还是处处透露着朴素。当然了,美国记者的话语中多少还带有些夸张的成分,就算是与毛主席最为亲近的工作人员,也没见过毛主席拥有过一百件衣服,其实即使是在建国之后,毛主席也最多只有两三件衣服。

重庆和谈,在当时各界人士看来,这几乎是可以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谈判。如此重要的场合,毛主席也只能找出一件“皱皱巴巴”的衣服,足以见得他是多么的俭朴。这样的衣着在跟“服装笔挺”的蒋介石站在一起的时候自然显得寒酸不少,可是这种寒酸正是毛主席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蒋介石穿着的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买来的进口面料所制成的服装,当他穿着这么一件衣服站在毛主席身旁时,他就已经输了!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5)

毛主席“皱皱巴巴”的衣服与蒋介石“笔挺”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

二、毛主席总爱蓄着较长的头发,这同样是他俭朴作风使然

毛主席的发型几乎一生未曾变化过,从他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到长征,到陕北,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蓄着较长的头发。进入北平以后,因为会有些大型活动、会议,以及要会晤外宾,毛主席出于礼节会适当将头发剪短,但总体的样子没有变化。

这种不特意做打理,自然形成的发型,正是来源于毛主席对于生活品质的不讲究。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6)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头发没有特别打理也依然充满英气

毛主席出生于农家,他从小就要做很多繁重的农业劳动,十三四岁的年纪挑着远超体重的农肥送到田里去。在这种贫穷、落后的地方,是没有人在乎你的形象的。后来,毛主席率领着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南征北战的时候,他更顾不上对自己外形的打理。当农民时,他整日与肥料、泥土为伍,打仗时,他终日指挥作战,时刻忧国忧民,怎么会有时间去打理头发。

想想如今的社会,年轻人们重则整容整形,轻则涂脂抹粉,动不动去趟美发店、美容院就花掉半个月的工资。女性如此,男性亦如此,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早就没有了“纯粹”二字。

毛主席这种自然、俭朴的发型正是如今的年轻人们需要学习的。只要在重要场合礼节性地适当修剪即可,应当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到工作与学习当中,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应该是在气质与才华上,而不是在这些虚假、浮夸的外貌上。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7)

1936年,毛主席在保安

三、毛主席在饮食方面除了辣味外,只吃“门前菜”

说起吃,中国人自古都非常讲究,孔子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同样也说过“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等等跟吃有关的话。

然而,孔夫子的这些话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标准,并不是人民的饮食标准。他所大肆鼓吹的周礼,远远地脱离了人民,反而加速了周朝的衰败。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8)

孔子

如果统治阶层对于一块肉都有如此诸多的要求,割得不正就不吃,没有配酱就不吃,那么这样的统治者其实不要也罢,周朝后期的分裂也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毛主席所提倡的饮食,是非常俭朴的。这种俭朴的饮食正是最为贴近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唯有政府不搞特殊化,永远跟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才会被人民所拥戴。

毛主席吃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规律。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总是被工作人员催着才会去吃上一顿饭。因此,毛主席有没有吃上一顿饭成为了值班卫士们评判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毛主席没有吃饭,值班卫士就会愁眉苦脸地将班交接给下一位,如果毛主席吃了一顿饭,他们就会满脸堆笑,春风得意地交接班。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9)

毛主席在工作

为了能让毛主席多吃点,毛主席爱吃什么菜也成为了厨师们的研究课题。当然了,毛主席作为湖南人爱吃辣是出了名的,但是毕竟辣味不能多吃。工作人员们经常在毛主席吃饭时观察他饮食的特点,最终得出个结论,毛主席吃饭都是就近原则,离得近就多吃点,工作人员也把这种菜戏称为“门前菜”。

毛主席这种吃“门前菜”的饮食特点,说白了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恰恰可以浓缩为两个字,那就是“俭朴”!

总结:

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中国不断更迭的王朝一次次地告诉后人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真正能决定历史走向的必然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俭朴这一美德,是国人所共同尊崇的。

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唯有坚持俭朴才能保存真我)(10)

1934年,毛泽东与警卫员在瑞金

虽然如今中国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早已超过了刚刚建国时百废待兴的那个状态,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但是也要警惕。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满足,而不是一味地去满足贪欲。贪念是没有止境的,当享受过奢侈的生活后,人不会返璞归真,只会去追求更上一层的欲望。

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谨记毛主席曾经的言传身教,俭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强盛的基础!唯有记住了曾经的艰苦,坚守了那一份俭朴,才能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不迷失自我,才能去追求那份崇高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