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

王克明(都江堰档案局)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

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是幸运的。历史上的古城经历了多次劫难。四川历史上历经过多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2)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踏进中原,巴蜀军民奋起反抗,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蒙古军先后三入成都。蒙古大汗蒙哥于公元1258年率主力亲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川时受伤,于元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8月)死于合川钓鱼山上。长期的拉锯战使“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兵燹所过,城乡残破,几成丘墟,人口急剧减少。“青城、导江毁于其时”。至元初,永康军及青城、导江二县(属地相当于今都江堰市)总共有居民八百户,按当时每户四至五人计算,全县人口不足4000人。由于战争的破坏,至使渠堰堵塞,田地荒芜,野无烟火,县城的冷落可想而知。于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合并两县及永康军为灌州,属成都路。“元末(公元1351—1367年)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灌州为灌县。

灌县县治所在地也称“灌县城”,一直沿用到1988年灌县撤县建都江堰市,灌口镇为市治所在地。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3)

国初期,灌县县城基本上保持清末的模样,没有多大的变化,城墙内外有大小街道14条,城墙内8条,城墙外6条。大小巷6条。城区居民8723户,是清朝康熙六年时全县居民总户数的近5倍。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分期整修街道,加宽道路,街名也有所变更。主要街道太平街、东正街、南正街、朱紫街的街心宽为一丈八尺,人行道四尺;井福街、文庙街、县署街、瑞莲街、书院街、大北街的街心宽度为一丈二尺,人行道三尺。其他街道街心宽度依次有一丈、八尺。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四川,大肆屠戮,灌县城毁于兵火。战乱初定后,外籍移民和汉族军丁落籍,渐有人烟。至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成都州县始设官”。马玑到任灌县知县后,招抚流亡,修葺公署城垣,在废墟上重建县城,形成集市。至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有承粮花户1262户,总人数不足五千人。平原地区先后形成村落和场铺。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4)

湖广填四川:江西客家人移民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从云南兼并四川,举兵反清,四川重罹战火。八年后,战乱初定,清政府分道设官,灌县隶属川西道。战乱平定后,康熙帝三次下诏,大举向四川省移民。灌县城移民以湖广、江西为最多,亦有少量贵州籍和川东北一带蜀民。至清康熙末年(公元1760年),灌县已拥有较大的村民交换场——村市21个,后来称“场”。城区有3个较大的村市,即东街、太平街、河街子至白沙等地,后来亦陆续发展成为街市。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5)

傅荣沐:四川烟草引种第一人

清雍正、乾隆两朝,来灌的外籍移民和经商者又有了大量增加,由于百姓安居,繁衍生息,逐步富裕,各自拥有田产、房产和商行,“怀故土而会馆兴”,县城内先后修建了代表九个省籍的7处会馆。乡村亦建有31处会馆,成为定居之同籍乡人“岁时聚宴之所”以及接待安置同籍来灌流落乡人的客栈。如今,走在都江堰市街头,如若要问现在的灌县居民祖籍何处?有99%的人会回答“湖广填四川”时来的。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6)

灌县南桥1917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7)

移民在四川建设新的家园(塑像)

附:湖广填四川

文图/宏铭谈论生活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8)

成都一直以来就是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一一直都是各方势力角逐的重点地区,尤其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康熙初年,成都一直处于兵荒马乱的境地,许多百姓不得不逃离家园,藏匿于山林之中。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9)

清朝统治以后,为了恢复四川人口,实施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几十年以后四川的人口终于得以恢复。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0)

成都也因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成为了大批移民的进入四川的首选之地。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1)

在成都平原上大批的移民将荒地变成了沃土,并在此繁衍生息。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2)

到1908年的时候,根据四川巡警道统计,成都城市人口为63206户,299149人,这里面还不包括外来学生,工人以及在少城内驻防的八旗人口。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3)

1718年康熙平定准噶尔以后,满蒙旗兵及家属5000多人驻防成都,八旗驻防正式设置。(成都少城)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4)

为了保持八旗的战力,推行所谓的祖宗体制,限制旗人只能当兵或做官,不允许旗人从事务农工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修建少城,在成都将满汉隔离开来,并在少城内禁止汉人进入。(成都少城)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5)

在清朝的成都汉人居住的大城内熙熙攘攘,接踵摩肩,而在满人居住的少城内则街道空旷,格外清幽。(成都少城)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6)

成都这样的“双城记”一直到1908年随着清朝设立变通旗制处才开始改变,到1909年的时候,汉人在成都少城诶开设了第一家餐馆“聚丰餐馆”。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7)

等到了1911年时,成都官员的奏折中则明确写道:“从前满汉城区别内外,今则夜不闭关,庶免阻碍,巡警相助共保治安。既无畛域之分,且有交通之便,于旗务前途不无裨益。”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8)

一直到1911年12月23日,通过谈判成都城内的“双城记”才正式宣布结束。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19)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20)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21)

都江堰修建年代地图(历史寻踪移民城市灌县)(22)

文图来源《历史》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