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上周六,王小峰携新书《书名“只有大众,没有文化》与好友主持人马东和影评人周黎明在单向街书店与读者见面,三人一起聊起音乐、电影、电视、戏剧、相声、小品、文学等领域近十五年来的中国流行文化现象。周黎明称王小峰是“我心目中中国当下最具洞察力的文化记者”.

周黎明专访完整版(书写娱乐圈最易得罪人)(1)

书名“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这句的灵感是来自黄舒骏的一首歌《改变1995》,歌词有句“只有流行,没有音乐”。王小峰起初并不想用这样的书名,认为容易引起歧义,让读者误会。后来王小峰遇到黄舒骏时说,书名是受你歌词的影响,没想到黄舒骏说自己看到书名的时候,也“很自恋地想了一下是不是受到我那句的影响”。

对于大众文化,王小峰的定义是“在地上特别扎实的东西是文化,在上面飘浮的像灰尘一样的东西是文化现象”,文化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变成了向后来的历史去提供各种可借鉴的内容,这就是文化。

王小峰和马东相识十几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朱军的《艺术人生》策划会上,那时马东是《文化访谈》的主持人。“在春晚上看见他说相声,他说相声绝对比很多人说得好。后来他去网站了,特别赶时髦。”王小峰说,自己上次采访马东是他创立的辩论节目《奇葩说》,马东反复跟他说了三遍:“这个节目不是给你看的,不是给你看的,不是给你看的。”

这位“中国最具争议的文化记者”第一次采访马东,是在相声大师马季去世时。“在我们家,我俩找了一间小屋,我忍着万分的悲痛,跟他谈了好久。后来他写了我父亲的文章,里面引用了好多我的话。”马东说,里边有些“不太像是我说的”。王小峰回忆,当时马东的嗓子几乎哑了,自己录音还是用的录音机,“回去听,耳朵要贴在录音机上,声音特别特别小。”

王小峰采访时得罪了不少名人,因为笔下毫不留情地批评,但他说自己“对事不对人”,不是有意抹黑某个明星。“如果说‘追杀’的话,内地摇滚圈的人我差不多都得罪了。”王小峰说,“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我出门的时候,他们会堵在我家门口,非常危险。” 王小峰当年曾写文章,说黑豹乐队“这么多年,他们除了身上长肉,没长什么本事”,结果黑豹乐队跑到报社跟编辑诉苦说:“我们特别不容易。”

“我写了篇评论小柯新专辑的文章,我知道小柯的制作人是高晓松,故意说这张专辑要是有个制作人,水准会提高一大块。” 他讲了自己和高晓松之间的一个故事,“不幸的是,一个星期后我就遇见高晓松了,我们一起参加一个会,他在马路边停完车后一直追着我,一直追到会议现场,一路上反复问我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说小柯这张专辑没有制作人?”王小峰当时感觉特别紧张,俩人甚至有点“剑拔弩张”。但是后来他还是把高晓松介绍给海外的唱片公司:“我首先介绍的就是高晓松。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很多毛病,但是他也有很多才华。”

王小峰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愿望,为一个明星或者歌手写一部传记,他想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还原一个时代发展的背景。王小峰对这个传记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必须是他想写的人,自己决不当捉刀代笔、影子作者,第二就是写出来的东西必须真实,不能违背事实,“不能说我写出来不是你想要的你就拿掉。”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陈梦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