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兵败归曹营杀颜良斩文丑,后听说刘备下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与刘备汇合。这段故事后来成为传统川剧的经典曲目之一。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1)

   民间流传的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大约发生在200年。这时的关羽39岁,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的战役。小说中描述,关羽在杀颜良斩文丑后,挂印封金,弃曹操而去。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过五关斩六将后,渡过黄河与刘备相会。

  正史中,只记载了关羽辞别曹操的一段史实,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记述。当时,曹操基本上是无条件放关羽走的。民间关于关羽的经典传说,主要是基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关羽走的这条路随便考证一下就知道很不靠谱。三国时代,黄河尚未改道,黄河的主要渡口位于现今河南滑县一带。如果关羽从许昌出来直接奔赴黄河渡口滑州,只需要走400里路,中间大多是一马平川,根本不需要跑去闯关杀人。

  但罗贯中在这里犯了个错误,非要逼着关羽往西北走,首先经过东岭关,然后直奔已被董卓一把火烧掉的洛阳"朝圣",在关羽眼前的是五岳之一的嵩山,以及从黄土高原高落差奔腾而下的黄河之水。就这样,精通地理的关羽走了几百里路后,才发现走错了方向。又一路向东,带着几百号人,沿着黄河杀将过来,过洛阳、汜水关、荥阳,杀到官渡之战的战略要地黄河渡口,高调地全身而退。

显然,这样的路线全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为了凸显关羽义薄云天,义无反顾,是理想主义的产物。

 三国历史上,完成千里走单骑的另有其人,此人堪称关羽的得力助手,其过程可能比关羽千里寻兄的故事还要精彩许多,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2)

他就是廖化。

 记载: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

廖化最开始是当关羽的主簿,主簿是什么官呢?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秘书长之类的职务。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3)

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兵败被杀,廖化归入孙吴,后来,廖化一心想回到蜀汉,于是,用诈死之计脱身,当时很多人都信了,廖化带着老母亲昼夜西行,风餐露宿,回到蜀汉,正好遇到刘备举兵伐吴,廖化在秭归与刘备大军相遇,刘备非常高兴,任命廖化为郡太守。

《三国志》记载: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这段话的意思是,关羽失败后,廖化采用装死的办法骗过所有人,带着老妈昼夜西行,归还蜀汉。直到夷陵之战时,才在秭归和刘备相遇。虽然正史对廖化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记载得十分简短而只能靠后人脑补,但仔细想想,廖化的千里走单骑,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壮举。作为高级降将的廖化,肯定是被东吴重点关注的对象。虽然史书中没有说他是如何装死骗过所有人的,但在这其间,他必然受过很多苦。想想当年,孙膑为装疯骗庞涓所耗费的工夫,装死肯定是更难的。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4)

  装死成功后,廖化带着老妈昼夜西行。关羽失荆州是219年冬季,刘备占领秭归大约是222年春季前,廖化在敌人境内潜行差不多整整走了两年!这样的忠贞,在三国中可以说十分罕见。  秭归是沿长江进入益州的门户,荆州长江水路附近的地形复杂,杂居着蛮族,充斥着各种盗贼。在这样的情况下,廖化西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刘备看到廖化后,很高兴。史书中说是"大悦",君主与将领之间或许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刘备大概感觉廖化确实十分仗义,就封他做宜都太守。  宜都大概是现在湖北宜昌的部分地区,也正是刘备刚刚在夷陵之战中打下来的一个地区,更是战争的前线。刘备这个册封很有意思,他或许认为廖化的千里回归是个吉祥的征兆,就封了廖化当太守。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5)

一个败军之将,日夜思念先主,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下,历尽艰辛的回归之路,简直可歌可泣,这期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和努力?需要克服多少艰难和险阻?而且还带着一个老母亲,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西归后,廖化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发挥才干。《三国志》中说,就在刘备逝世的那一年,诸葛亮想推举蒋琬为茂才,蒋琬坚持把名额给廖化等人。可见,廖化已在蜀汉政权中确立了自己的人望。

蜀汉灭亡后,年逾八旬的廖化死在迁往洛阳的路上,死不瞑目。

历史中谁擒了关羽(历史上千里走单骑的并非关羽而是另有其人)(6)

  廖化入蜀后,廖姓一直是蜀中的望族,绵延至今。对这样的英雄人生,真的不能仅用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来总结。

,